分享到: | 更多 |
一、创新服务型工会组织体制,推进组织体系网络化、全覆盖
以职工为本,为职工服务,组织建设是基础。近年来,北京市总工会结合北京国际大都市职工队伍发展迅速的特点,始终坚持最大限度地把职工组织到工会中来,在巩固规模以上企业建会的基础上,创新组织体制,建会重点放在乡镇(街道)、开发区工会上来,形成了覆盖全体职工的工会组织网络。在乡镇(街道)建立315个总工会,有效实现工会工作力量下沉、重心下移;全面推进社区(村)联合工会建设,实现对小微企业和零散就业人员全覆盖;建立完善了8个市级产业工会,建立了2651个区域性、行业性工会联合会。五年来,全市新增工会组织18.6万家,新发展会员257.8万人,分别增长了477%和76%。
二、加强服务型工会工作者队伍建设,推进工作力量职业化、专业化
为解决基层工会人员不足、专业能力水平不强的问题,北京市总工会通过社会化途径,按照专业化标准,充实基层工会工作力量。一是建立了1418人的工会社会化干部队伍,充实到街道(乡镇)工会服务站;按照“每个社区联合工会至少配备1名专职工会干事;企业100家以上的社区,根据需要可申请增加配备1名专职工会干事”的标准,配备了3000人的社区工会干事队伍。所有工会工作者待遇均参照北京市社会工作者,补贴费用由市区两级工会和区县政府分担。二是聘请91名有经验的老同志和1300多名工会工作者为北京市工资集体协商指导员,推动工资协商工作制度化、信息化、专业化。三是建立市区两级劳动争议调解中心、乡镇(街道)劳动争议调解室,工会和政府共同出资购买21家律师事务所、400多名律师的法律服务,为职工提供法律咨询、法律援助、劳动争议调解服务。
三、搭建服务型工会工作平台,推进工会服务社会化、扁平化
一是经过几年努力,已形成由市职工服务中心、17家区县职工服务中心、819家街乡和商务楼宇工会服务站组成的区域三级服务体系,以及由市产业工会、局集团公司工会、企业工会组成的覆盖产业系统的企业三级服务体系。推进 “职工之家”实体化建设,加强服务站标准化建设,推动“会站合一、会家合一、会家站合一”,形成职工看得见、找得到的工会服务窗口。同时北京市总工会将文化宫、俱乐部、疗养院等文体娱乐、服务设施免费向职工开放,吸引百万人次职工参加。二是建立了数据准确、信息丰富、动态管理的北京市工会会员实名制信息数据库,为实现会员普惠制奠定了基础。目前,已采集会员信息402万人,登记会员手机号237万个,为318万余名会员办理了京卡·互助服务卡。三是用现代信息手段服务会员,由服务热线、服务网、微博和短信平台组成的12351职工服务信息平台实现了24小时为会员发布各种服务、维权信息。累计接听职工来电48万余次,发送手机服务信息1844万条,网站点击量达1020万次。
四、拓展服务型工会工作内容,推进工会维权服务落到实处
北京市总工会购买了55家社会组织的58个服务项目,开展1000余场专业服务,受益职工群众达11.8万人次。推出“在职职工职业发展助推计划”,对获得200个职业工种国家一级、二级职业资格证书的职工,分别补助2000元、1000元,实施几个月就有253名职工获益;免费为职工提供法律咨询、法律援助、劳动争议调解,五年来共受理职工劳动争议案件11.6万件,调解成功8.1万件,涉及金额6.5亿元;“京卡·互助服务卡”共搭载387个服务项目。
(作者系北京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市总工会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