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工网理论频道实践与思考-正文
建设生态城市 营造美丽家园
——第四届中国国际生态城市论坛侧记
赵登华 朱文娟//www.workercn.cn2013-10-11来源:经济日报
分享到:更多

  

  近年来,我国掀起生态城市建设热潮,生态城市建设理念深入人心,取得了较大成就。同时,生态城市发展也呼唤更开阔的全球视野、更深入的国际交流,就标准与机制达成更多共识,切实有效地推进我国生态城市建设。在日前召开的第四届中国(天津滨海)国际生态城市论坛暨博览会上,来自国内外生态环保领域的专家学者、政府官员、国际组织、企业家代表,围绕“生态城市与美好家园”的年度话题,深入探讨生态文明理念下的城市发展思路和举措,把脉生态城市发展方向。

  (一)

  目前,生态城市建设已经成为很多地方推动科学发展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抓手。分析“生态城市建设热”背后的原因,与会专家学者认为,我国正处于快速城镇化进程中,人们在享受城市便利的同时,也面临日益突出的“城市病”困扰,如,环境污染让城市生态不堪重负等。面对这些挑战,发展生态城市成为各地的共同选择。越来越多的城市日益认识到,在发展的同时,应当始终坚持低碳和生态发展方向,进行合理规划,优化城市交通和社区布局,才能带来更加美丽的生态城市家园。

  近年来,我国生态城市建设不仅非常踊跃,而且相互之间的合作和交流也在深入开展。在这次论坛上,贵阳、南昌等国内生态城市的相关领导及建设管理人员就生态城市建设的各方面经验进行交流探讨。通过论坛这个大平台可以令人更加清晰地感受到,我国生态城市建设这几年逐渐呈现出几个突出特点:一是实践范围更广,有相当数量的地级以上城市提出建设生态城市的明确目标。二是实践系统性更强,更加注重经济转型、环境保护、生态建设的联系互动、顶层设计和统筹推进。三是实践层次更高,普遍应用国际最先进的发展理念、前沿技术和成熟经验,同时也因地制宜提出很多创新思路和举措。

  (二)

  城市规划是城市发展的蓝图和建设管理的依据,决定城市未来的发展和布局。在论坛上,中外与会专家学者普遍认为,生态城市建设也应重视城市规划。首先,城市规划必须符合生态规律。生态文明建设需要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城市规划和城市发展要与城市的生态环境承载能力相适应。如果超过其承载能力,城市品质和人民生活品质就会受到影响。因此,城市形态必须与自然相和谐,符合生态规律,要在环境承载容量下,规划、建设、管理我们的城市。其次,城市规划必须坚持生态、低碳原则。城市自身建设和规划要符合低碳、绿色、智能和节约的理念,要考虑资源的节约,要与生态环境、水资源和绿地相适应,否则城市生态系统将面临退化,无法满足生产生活需要。

  与会者认为,天津等地建设生态城市的实践可以总结出一些经验:其一,生态城市建设是一项复杂艰巨的系统工程,必须以科学的目标设计为指导。因此,需要制定一套生态城市建设指标体系,以此规范和约束城市建设,为推进各项具体工作提供保障。其二,建设生态城市,离不开技术、政策、人才、市场等多方面的多元支撑,必须建立完善全方位的支撑体系。在技术方面,要着力引进和培养高水平研发机构,为生态城市建设提供技术保障;在政策方面,要制定出台政策措施,设立专项资金,全面支持绿色产业、绿色建筑和绿色公交发展;在人才方面,要着力引进和培育各类人才,夯实生态城市建设的人才储备;在市场方面,要积极探索有利于生态城市建设的市场运作机制、市场价格体系和产品交易平台。其三,建设生态城市的根本目的是让人们生活得更幸福,因此,要突出民生导向,让人民群众共享建设发展成果,激发人民群众共建美好家园的热情。

  (三)

  虽然生态城市建设的理念和规划都很好,比如提倡低碳出行,垃圾分类回收等,但在实际落实过程中,还是有很多人想开私家车出行,垃圾分类投放也难以做到。生态城市建设的预期目标无法达成,背后深层原因在哪里?

  这个问题也是本届论坛关注的一个焦点。本届论坛主办方特别设了一个平行分论坛,主题为“生态文明与美丽家庭”。与会者倡导通过搭建社区家庭服务公共平台,从人文教育源头践行生态文明建设理念,对公民进行人文生态意识与行为规范教育。与会专家提出,人的素质、生活方式将决定生态城市的未来和出路。如果每个人的生活方式不改变,完成城市生态文明建设是不可能的。比如说国外有专门的组织从小就教给小孩如何把垃圾进行科学合理的分类,而我们目前还缺少这种教育。与会者还深刻指出,“生态城”背后其实不是“城”,实质和核心是“人”,人的素质决定了生态城市建设的成败以及未来。建设“生态城”的关键是要同步培养有素质、有担当、有品位的“生态人”。

  随着近年低碳经济理念和节能技术的普遍推广,城市人口的消费模式也在发生深刻变化。与会专家强调,生态城市不仅仅是技术层面的,还应该包括生活方式、文化层面等。在生态城市建设中,必须改变我们的消费行为,进行生态消费、低碳消费、绿色消费,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而且,还要有制度保障,以相应的制度约束规范生产、消费等行为活动。

中 工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2008-2010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浏览本网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的分辨率调为1024*7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