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工网理论频道实践与思考-正文
让文化软实力成为发展新引擎
杨光荣//www.workercn.cn2013-10-24来源:湖南日报
分享到:更多

  

  张家界是中国首批世界自然遗产、全球首批世界地质公园、中国第一个国家森林公园。去年共接待国内外游客3590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208亿元,旅游业占经济总量的比重超过50%。近年来,我们注重以特色文化提升旅游品质、促进产业升级,努力让文化软实力成为发展新引擎,形成了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的“张家界现象”。纵观我市文化旅游发展历程,主要有如下一些特点:

  一是文化大家促成张家界从“深闺”走向世界。1979年,新华社记者杨飞慕名来到张家界,用300多幅照片和3万多字,将一个世外桃源般的张家界展现在世人面前。1980年,美术大师吴冠中发表散文《养在深闺人未识——张家界是一颗风景明珠》及国画《张家界》,在国内引起轰动。香港摄影家陈复礼把美丽动人的张家界风光带到了英国皇家摄影学会作品展,并获得金奖。文化大家不遗余力的推介,使张家界从“深闺”走向世界。二是创意策划带来旅游知名度。我们成功筹划了“穿越天门,飞向21世纪”——张家界世界特技飞行大赛,全球30亿双眼睛通过电视屏幕注视张家界。举办了首届中国张家界国际乡村音乐周,被称为巧用软实力提升国家形象的成功实践。还有为石笋“定海神针”投保、世界翼装飞行穿越天门洞等多种文化活动层出不穷。磁力十足的焦点、魅力四射的舞台、一骑绝尘的创意,让世界的目光一次又一次聚焦张家界。三是旅游演艺满足游客文化需求。2009年,世界首台大型山水实景音乐剧《天门狐仙·新刘海砍樵》正式对外公演,现已连续演出1000多场,2000多个座位场场爆满。《张家界·魅力湘西》的《追爱》节目,被央视龙年春晚选中并在黄金时间演出。目前全市拥有风格各异的演艺大戏5台,每晚观众达1万多人。“白天看美景、晚上赏大戏”,已成为张家界文化旅游的名片。四是民族文化增强旅游发展活力。全市少数民族人口占77.2%,民族文化浓郁独特,桑植民歌是国家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田家大院、石堰坪古建筑群等国家文物保护单位,成为重要的文化旅游景区;白族“三月三”、土家族“六月六”等传统节会活动,成为旅游营销的新亮点;城区“元宵灯会”成为全国五大灯会之一。

  文化是旅游的根和魂,旅游是文化的形和体。文化越来越成为旅游发展的生命力所在。当前,我们正在全面实施提质张家界、打造升级版战略,加快推进国内外知名旅游胜地建设,必须更好发挥文化的作用,为旅游经济发展装上文化新引擎。站在产业升级的发展节点上,张家界将从四个方面着力。首先,着力建设区域性文化中心。提升完善旅游演艺节目,建设区域性文化演艺中心。积极争取武陵山博物馆落户张家界,建设武陵山区文化展示、交流中心。加快建设国际会展中心,争取相关国际性会议论坛会址永久落户张家界。今年5月,由张家界首倡的《大湘西文化旅游融合发展合作宣言》在第九届深圳文博会上正式发布。我们将积极推进合作,发挥主导作用。其次,着力提升城市文化形象。建设城区澧水风貌带、特色产业带,打造具有浓郁民族文化特色的购物街、小吃街、酒吧街、休闲街、文化街。开展城市文化形象规划设计,面向全球征集城市吉祥物、城市Logo和主题雕塑。推进文明城市创建,提高市民素质,塑造张家界人开放、诚信、友善、文明的新形象。第三,着力培育特色文化品牌。加快建设特色文化商品产业园,大力发展特色旅游纪念品、手工艺品生产。推进创意策划产业化,开发高附加值的创意文化产品。持续办好乡村音乐周、森林保护节、元宵灯会等节会活动,努力办出特色、办成品牌。第四,着力打造文化旅游人才高地。把张家界建设成为世界文化艺术名家云集的友好交流平台,文化创意产业创新发展的孵化基地,文化领军人物、文化桥梁人物孕育成长的摇篮。

  (作者系张家界市委书记)

中 工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2008-2010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浏览本网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的分辨率调为1024*7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