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工网理论频道实践与思考-正文
高度重视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加快建设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
潘征//www.workercn.cn2013-12-09来源:福建日报
分享到:更多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站在战略和全局的高度,就生态文明建设、建设美丽中国等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要求,为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和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指明了前进方向和实现路径,也进一步引领我省生态省建设深入推进。

    ◆深刻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论述

    党的十七大报告第一次提出生态文明概念,并以“建设生态文明”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一个重要目标。党的十八大报告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在坚持党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与实践成果的基础上,习近平总书记以全新的视野提出了一系列紧密相连、相互贯通的重要论述,科学回答了当代中国面对的“什么是生态文明、为什么要建设生态文明、怎样建设生态文明”的重大问题,深化了我们党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人与自然发展规律的认识。

    牢牢把握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深刻揭示了生态文明是人类社会文明发展新的前进方向。人与自然关系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最基本关系之一,是自然界内在关系的最高体现。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类经历了原始文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生态文明是工业文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新要求”,“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这些重要论述,科学回答了生态与人类文明之间的关系,准确把握了生态文明在人类文明形态中的历史方位。生态是自然界的存在状态,文明是人类社会的进步状态,生态文明则是人类文明中反映人类进步与自然存在和谐程度的状态。人类的生存与发展依赖于自然,同时,文明的进步也影响着自然的结构、功能与演化。人类社会文明更替发展过程,其实质是人与自然关系的肯定、否定、否定之否定的辩证发展过程。近300年来,人类在工业化中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能力空前增强,创造了前所未有的巨大物质财富,但也付出了沉重的资源环境代价。可以说,生态文明是人类社会文明螺旋上升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阶段,是在对工业文明带来严重生态安全问题进行深刻反思基础上逐步形成和正在积极推动的一种文明形态。因此,这些重要论述,将生态文明提升到人类社会发展的一个特定时代的高度,反映了我们党对人类文明发展规律的理性审视和高度自觉,是新时期新阶段我们党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创新和实践深化。

    牢牢把握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阐述了生态环境就是生产力的战略思想。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牢固树立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的理念。我们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宁要绿水青山,不要金山银山,而且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些重要论述深刻揭示了生态建设与生产力发展并不是绝对对立的矛盾体,而是统一的共生体。在经济社会发展中,良好的生态环境直接关系到生产力系统的运行和效益,是影响生产力结构、布局和规模的重要因素。从这个意义上讲,生态环境本身就是生产力。特别是经济社会发展到今天,生态环境越好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承载能力就越强,以损害环境为代价的粗放发展模式已难以为继。同时,生态本身具有重大的经济价值,良好的生态环境可以为发展生态农业、生态工业、生态旅游等绿色经济提供直接的条件,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的趋势日益凸显。实践证明,绿水青山可以带来金山银山,有了绿水青山就会有金山银山。因此,这一重要战略思想,是我们党关于生态理念、发展理念的丰富和升华,有利于指导各级党委政府努力实现生态与经济协调发展。

    牢牢把握人民群众对良好生态环境的新要求,作出了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民生福祉的科学论断。生态文明建设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根本大业。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这一精辟论断,既是对生态产品的准确定位,又是对民生内涵的丰富发展,深刻揭示了生态与民生的关系,指出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提高人民生活质量的重要内容。我们推动发展和改革的根本目的是为了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的需求。人的需求既包括物质文化需求,也包括对清新空气、清洁水源、舒适环境、宜人气候等生态产品的需求。生态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本条件,特别是随着人民群众总体上温饱无虞、迈向小康,对幸福的内涵有了新的认识,对与生命健康息息相关的环境问题越来越关切。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对生态产品的需求,这是科学发展的内在要求,也是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基本要求。因此,这一科学论断,体现了我们党抓生态就是抓民生、改善生态就是改善民生的执政理念,彰显了深厚的历史责任感和现实担当意识。

    ◆深入实施生态省战略是加快福建科学发展跨越发展的必然抉择

    良好的生态环境是福建发展的优势所在、潜力所在。省委、省政府提出,要深入实施生态省战略,加快建设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这既贯彻了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特别是有关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讲话精神,又切合福建实际,是我省发挥比较优势、挖掘发展潜力、拓展发展空间的重大举措,也是破解环境资源“瓶颈”制约、推进可持续发展的关键之举。

    建设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是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福建发展的殷切期望和重大要求。福建是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生态文明建设思想的发源地和实践地。他在任福建省省长时,前瞻性地提出了建设生态省的战略构想,并亲自指导、编制实施了《福建生态省建设总体规划纲要》,全力推动全省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工作。他强调,任何形式的开发利用都要在保护生态的前提下进行,使八闽大地更加山清水秀,使经济社会在资源的永续利用中良性发展。他到中央工作后,对福建生态建设依然高度关注,指出生态资源是福建最宝贵的资源,生态优势是福建最具竞争力的优势,生态文明建设应当是福建最花力气抓的建设。福建在这方面是有优势的,应当做得更好,为全国树立标杆。这些富有前瞻性、战略性、指导性的思想观点和重大要求,与习近平总书记系列讲话精神是紧密联系、融会贯通的。我们在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系列讲话精神中,要进一步与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建设生态省的战略思想和对福建生态工作的重要指示结合起来,深刻理解系列讲话的实践基础和思想基础,使加快生态文明建设成为我们的共同意志和自觉行动。

    生态省建设的持续有力推进,为科学发展跨越发展提供了坚实基础。近年来,历届省委省政府始终坚定不移地推进生态省建设,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迈出了坚实步伐,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我省森林覆盖率连续多年居全国首位,全省23个城市的空气质量达到或超过国家环境空气质量二级标准,12条主要水系水质状况优良,水、大气、生态环境质量均保持优良,节能降耗水平和生态环境状况指数始终保持居全国前列。生态省建设不仅为我省加快产业发展、做大经济总量创造了环境容量空间,同时,绿水青山、碧海蓝天成为我省响当当的“名片”,是我省最具竞争力的独特优势和战略资源。好生态带来好发展,良好的生态环境正转化为吸引新兴产业、高端人才、项目资金的强大“磁场”。我们要倍加珍惜、倍加爱护,持续巩固和扩大生态环境优势。

    有效破解资源环境“瓶颈”制约,促进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是实现科学发展跨越发展的题中应有之义。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经过30多年快速发展积累下来的环境问题,进入了高强度频发阶段。这既是重大经济问题,也是重大社会和政治问题。当前,我国资源约束趋紧,生态系统退化,气候变化问题突出,对发展的制约日益增大。这些问题在我省也不同程度地存在。福建是资源相对匮乏、自然灾害多发的省份,生态环境比较脆弱,部分区域和领域的污染问题较为严重,节能减排压力较大。进一步发展将对环境形成新的压力。加快生态文明建设,不仅有利于缓解资源要素制约、腾挪出必要的资源环境容量,也有利于加快淘汰落后产能、推动转方式调结构、培育经济发展新优势。更为重要的是,有利于福建发挥生态优势,坚持扬长避短、取长补短,走特色化、差异化发展的路子,使生态优势更快更好地变成现实的生产力和竞争力。

    ◆以习近平总书记系列讲话精神为统揽,加快生态文明示范区建设步伐

    建设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是我省深入实施生态省战略的新目标新任务。我们要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论述,按照实现“百姓富、生态美”的要求,加快经济“绿色转型”,形成生态文明“绿色导向”,让人民群众享受更多“绿色福利”,探索符合我省省情的生态文明建设模式,率先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

    着力推动思想观念先行。生态文明建设是生产生活方式的深刻变革。要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观念,按照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要求,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充分考虑自然条件和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实现物质财富发展和人的生活环境改善的有机统一,人的自身发展和自然的维护延续的有机统一。要树立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的观念,坚持保护环境与发展经济并重,保护环境与发展经济同步,实现“环境换取增长”向“环境优化增长”转变。要树立“百姓富、生态美”有机统一的观念,“生态美”是富的组成部分,强调“百姓富、生态美”,实质上就是要在实现科学发展跨越发展过程中,把生态建设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

    着力推进绿色循环低碳发展。这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内在要求,是转方式、调结构的主要路径,也是推动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在这方面,我省有良好的生态优势、环境条件。随着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人民群众对食品质量安全的要求越来越高。要充分发挥生态环境优势,大力发展高效生态农业,增强生态农产品生产能力,做大做强绿色品牌。积极发展资源循环利用产业,鼓励企业建立循环经济联合体,推行循环型产业链和共生产业模式,加快构建循环型产业体系。要节约集约利用资源,加强全过程节约管理,大幅降低能源、水、土地等消耗强度。严把项目环境准入关,努力保护好生态环境。

    着力解决影响群众生活质量的突出环境问题。环境问题已成为重要的民生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以解决损害群众健康突出环境问题为重点,坚持预防为主、综合治理,强化水、大气、土壤等污染防治,着力推进重点流域和区域水污染防治,着力推进重点行业和重点区域大气污染治理。这一重要论述,很有现实性、针对性和可操作性。我们要加快推进绿色城镇建设,深入实施“家园清洁”行动,改善城乡人居环境和发展环境;强化水、大气、噪声等污染防治,深入推进闽江、九龙江等重点流域治理,综合治理土壤污染和重金属污染;大力实施“四绿”工程和水土流失防治工作,加强海洋、湿地、森林及沿海滩涂、入海河口等保护修复,搞好生态功能区、自然保护区建设管理。

    着力健全有利于生态文明建设的体制机制。推进生态文明建设,需要物质基础、精神驱动,更需要体制改革和制度创新。这就要加快价格、财税、金融、行政管理以及企业等改革,完善资源有偿使用、环境损害赔偿、生态补偿等制度,使改革这个最大“红利”更多地体现在生态文明建设上。适应生态资本化和资本生态化的发展趋势,积极推进生态资本市场化运作,探索实施林业碳汇交易机制,加快实施绿色信贷、绿色保险、绿色采购。最重要的是要完善经济社会发展考核评价体系,把资源消耗、环境损害、生态效益等体现生态文明建设状况的指标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评价体系,使之成为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导向。最有力的是建立责任追究制度,对那些不顾生态环境盲目决策、造成严重后果的人,必须且应终身追究其责任。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只有实行最严格的制度、最严密的法治,才能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可靠保障。

    着力构建“人人参与、从我做起”的生态文明建设新格局。生态文明是人类的共同理想、共同事业。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建设生态文明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需要全社会共同参与,需要方方面面统一思想、付诸行动,做出坚持不懈、切切实实的努力。要加强公民生态道德教育,全面普及推广生态文明共识,增强全民的资源意识、生态意识和环境意识,形成爱护生态环境的良好风气。加强与生态文明理念相符的消费文化建设,建立并完善引导、激励绿色消费、低碳消费的政策措施和服务体系,引导社会公众形成文明生活方式和合理的消费方式,真正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落实到人们的日常生产生活中,形成建设生态文明的强大合力。(作者为中共福建省委副秘书长、办公厅主任)

中 工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2008-2010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浏览本网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的分辨率调为1024*7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