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 更多 |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指出:“要有强烈的问题意识,以重大问题为导向,抓住关键问题进一步研究思考,着力推动解决我国发展面临的一系列突出矛盾和问题。”“改革是由问题倒逼而产生,又在不断解决问题中得以深化。”这几年,我们始终坚持问题导向,逢山开路、遇河架桥,什么问题突出就突出解决什么问题。2013年初,针对浙江省多地环保局长被“邀请”下河游泳事件,我们以“重整山河”的雄心和壮士断腕的决心,打响铁腕治水攻坚战,重点抓浦阳江水环境综合治理,推动全省清理河道和清洁农村行动,建立“河长制”等河道保洁长效管理机制,以治水为突破口打好经济转型升级“组合拳”,取得初步成效。10月上旬,“菲特”强台风正面袭击浙江,引发余姚等地严重的洪涝灾害。我们在全力做好防汛救灾工作的同时,更加深刻认识到必须治污水、防洪水、排涝水、保供水、抓节水“五水共治”,才能从根本上解决水的问题。要通过治水,进一步治出转型升级的新成效,治出面向未来的新优势,治出浙江发展的好局面,治出我们自信、自觉、自强的精气神,以抓治水促转型的实际成效取信于民。
一、“五水共治”是推进浙江新一轮改革发展的关键之策
浙江因水而名、因水而兴、因水而美。抓“五水共治”倒逼转型,是由客观发展规律、特定发展阶段、科学发展目的决定的。水是生产之基,什么样的生产方式和产业结构,决定了什么样的水体水质,治水就是抓转型;水是生态之要,气净、土净,必然融入于水净,治水就是抓生态;水是生命之源,老百姓每天洗脸时要看、口渴时要喝、灌溉时要用,治水就是抓民生。可以说,“五水共治”是一石多鸟的举措,既扩投资又促转型,既优环境更惠民生。抓治水就是抓改革、抓发展,意义十分重大,任务迫在眉睫。
从政治的高度看,治水就是抓深化改革惠民生。习近平总书记明确要求,2014年的改革,要从时间表倒排最急迫事项改起,从老百姓最期盼的领域改起,从制约经济社会发展最突出的问题改起,从社会各界能够达成共识的环节改起。抓治水完全符合这“四个改起”的要求,符合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落实整改的要求。治水是新形势下浙江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建设的要求、精神文明建设的需求、生态文明建设的诉求、政治文明建设的追求。不能把“邀请环保局长下河游泳”和“水困余姚”当成茶余饭后的一个谈资,一笑了之、一谈了之!必须通过治水牵一发动全身,推动全面深化改革,以治水和转型的实际成效,向党和人民交上满意的答卷。
从经济的角度看,治水就是抓有效投资促转型。治水的投资,就是有效的投资;治水的过程,就是转型的过程。在目前民间投资意愿下降、优质外资难引、政府投资受限的情况下,好的投资项目对保持有效投资增长至关重要。治水能够为我们提供一大批优质项目,特别是水利工程项目,这对于保持经济平稳增长具有现实意义。
从文化的深度看,治水就是抓现代文明树新风。水,不仅是资源要素,也是文化元素,是文明之源、文化之源。治水历来是兴国安邦的大事。中华民族几千年悠久灿烂的文明史,也可以说是一部除水害、兴水利的治水史。水文化直接触及人们的灵魂,浸润着人们的心田,影响着人们的思想意识、道德情操、精神意志和智慧能力。水文化的价值在于它让人们懂得热爱水、珍惜水、节约水。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更加强调厉行节约,反对铺张浪费,大力倡导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如果我们切实从增强全社会的亲水、爱水、保水意识抓起,继而从日常节材、节电、节煤、节油、节粮的良好习惯做起,就一定能掀起一股节约、节俭的新风和正气。
从社会的维度看,治水就是抓平安稳定促和谐。污水、洪水、涝水、供水和节水问题,直接关系平安稳定、关乎人水和谐。进行“五水共治”,是平安浙江建设的题中之义。古往今来,听风声雨声读书声,看家事国事天下事,而治水从来都是江山社稷、国泰民安的大事、要紧事。我们必须下定决心铁腕治水。社会政策要托底,治水工程必须要顶起,这是很重要的底线。
从生态的尺度看,治水就是抓绿色发展优环境。浙江“缺水”,有海岛地区资源性缺水制约,也有一些山区工程性缺水因素,但主要是污染造成的水质性缺水。“江南水乡没水喝”,根子就在过于依赖资源环境消耗的粗放增长模式。面对青山依旧、绿水不再的尴尬,我们必须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和“山水林田湖是一个生命共同体”的理念,以“功成不必在我”的胸襟和对浙江可持续发展的担当,围绕治水目标,把水质指标作为硬约束倒逼转型,以短期阵痛换来长远的绿色发展、持续发展。
二、“五水共治”既要重统筹更要抓重点
党中央、国务院对浙江治水历来极为关注,历届省委、省政府也高度重视。习近平同志在浙江工作期间,多次对治水工作作出重要指示和部署,一再强调要用科学发展的理念和方法来研究用水治水节水工作,认真抓好安全饮水、科学调水、有效节水、治理污水等“四水工程”建设。这些年来,通过3轮“811”行动、千万农民饮用水工程、水资源保障百亿工程、千里海塘、“强塘固房”工程等治水改革措施,浙江治水工作取得了阶段性成效。我们要再接再厉、一鼓作气,努力做好“五水共治”这篇大文章。
“五水共治”好比五个手指头,治污水是大拇指,防洪水、排涝水、保供水、抓节水分别是其他四指,分工有别、和而不同,捏起来就形成一个拳头。其中治污水的大拇指最粗,是重点。从社会反映看,对污水,老百姓感观直接、深恶痛绝。从实际操作看,治污水,最能带动全局、最能见效。治好污水,老百姓就会竖起大拇指。
为此,我们将统筹兼顾,把握轻重缓急,分步实施。路线图是“五水共治、治污先行”。时间表是三步走,三年(2014—2016年)要解决突出问题,明显见效;五年(2014—2018年)要基本解决问题,全面改观;七年(2014—2020年)要基本不出问题,实现质变。
治污水,首当其冲,要重点突破。主要抓好清三河、两覆盖、两转型。清三河,就是治理黑河、臭河、垃圾河。大江大河的污水大多来自小河小溪,治大江大河之污必从治小河小溪之污抓起。尤其是黑河、臭河、垃圾河,是工业污染、农业污染、生活污染的集中体现,群众反映强烈、意见很大。要通过重点整治黑河、臭河、垃圾河,基本达到水体不黑不臭、水面不油不污、水质无毒无害、水中能够游泳。两覆盖,就是力争到2016年、最迟到2017年,实现城镇截污纳管基本覆盖,农村污水处理、生活垃圾集中处理基本覆盖。两转型,就是抓工业转型,加快电镀、造纸、印染、制革、化工、蓄铅等高污染行业的淘汰落后和整治提升;抓农业转型,坚持生态化、集约化方向,推进种养殖业的集聚化、规模化经营和污物排放的集中化、无害化处理,控制农业面源污染。
与此同时,其它“四水”要齐抓共治、协调并进。防洪水,重点推进强库、固堤、扩排等三类工程建设,强化流域统筹、疏堵并举,制服洪水之虎。排涝水,重点强库堤、疏通道、攻强排,打通断头河,开辟新河道,着力消除易淹易涝片区。保供水,重点推进开源、引调、提升等三类工程建设,保障饮水之源,提升饮水质量。抓节水,重点要改装器具、减少漏损、再生利用和雨水收集利用示范,合理利用水资源。
三、以强有力的保障措施推进“五水共治”
从浙江实际看,主要是形成“八大保障”机制,做到规划能指导、项目能跟上、资金能配套、监理能到位、考核能引导、科技能支撑、规章能约束、指挥能统一。
一是规划科学保障。制定全省层面“五水共治”总规划和子规划,增强科学性、突出实战性,把图纸画出来、资金算出来、时间排起来、责任明起来。各市、县(市、区)制定联动规划或具体方案,把治水作战图、明细表挂出来,做到心中有数,方便群众监督。
二是项目落实保障。实施“十百千万治水大行动”。“十”就是“十枢”,建设十大蓄水调水排水等骨干型枢纽工程;“百”就是“百固”,每年除险加固一百座水库,加固五百公里海塘河堤;“千”就是“千治”,每年高质量高标准治理一千公里黑河、臭河、垃圾河,整治疏浚两千公里河道;“万”就是“万通”,每年清疏一万公里给排水管道,增加每小时一百万立方米入海强排(机排)能力,增加每小时十万立方米城市内涝应急强排(机排)能力,新增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受益农户一百万户以上。把治水项目列入各级政府为民办实事的内容,集中落实一批立时见效的应急项目,启动一批有决定性影响的重大基础设施项目,建设一批“千里海塘”式的大工程大项目。大兴农田水利,既抓好大型水利工程“大动脉”,又注重田间地头的“毛细血管”,解决农田灌溉“最后一公里”问题。
三是资金到位保障。合理确定各级政府的投入比例,争取各类金融机构更多支持,积极吸引各类社会和民间投资,既用市场机制鼓励浙商回归投资治水项目,又广泛发动浙商投身家乡公益治水。省委决定,2014年省级“三公经费”预算削减30%以上,省下来的钱用到水利建设上,用到治水的刀刃上。
四是质量监理保障。对治水工程和项目细化责任、强化监管,明确施工、监理、验收各环节责任人,登记在案,有据可依,有责可查,确保工程质量安全可靠。
五是人才科技保障。大力引进、培养和用好治水高科技人才、实用型人才,以先进技术保障治水工程,以先进理念提升治水水平,以领军人才推动治水工作。
六是工作考核保障。贯彻中央对政绩考核的新要求,把治水作为各地各部门重要的实绩考核内容,把治水作为领导干部年终述职的必讲内容。切实加强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考核,从源头上预防违法违纪行为发生,确保治水工程成为廉洁工程。
七是政策法规保障。加快治水地方立法和政府规章建设,加强治水政策研究,尽快形成有利于治水的激励机制、惩戒机制和要素保障机制。强化涉水司法保障,严厉打击涉水违法犯罪行为。
八是组织领导保障。省委、省政府成立“五水共治”领导小组,专门研究治水重大问题,负责治水的统筹谋划、日常协调、督查考核等工作。完善体制机制,加强统筹运筹,防止“九龙治水”,形成整体合力。人民群众是治水的主体力量,治水为了人民,治水依靠人民,治水成果由人民共享。必须广泛发动和组织人民群众参与“五水共治”,发挥工会、共青团、妇联等人民团体和社会各界作用,发挥驻浙人民解放军、武警部队和民兵预备役人员在建设治水工程、参与抢险救灾中的生力军作用,以强大的凝聚力和创造力,形成“五水共治”破竹之势。
在抓治水的同时狠抓治气。从浙江实际出发,以改革的思路和办法,建立完善区域协作共治机制,切实强化大气污染防治工作,建立完善相关工作机制,注重源头严防、过程严控、后果严惩,努力遏制环境质量恶化趋势。
(作者为中共浙江省委书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