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 更多 |
浐灞印象 李福民 摄
十八大之后,特别是十八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国步入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进入了一个新的政策语境,全面深化改革、转型升级、治理模式更新、五大系统协调发展等理念得到了人们的广泛认同,并正在城市治理的层面得到贯彻落实。西安具有成为最美城市的基质条件,如何让这座既古老又年轻的城市焕发出灿烂的华彩,应该是在城市治理语境下大家共同的责任。
我们之所以可以畅想美丽西安,一是因为这座古城有着得天独厚的美丽基质,二是在新一轮的城市建设中,已经启动的“五项重点工作”与上述对美丽城市的期待有着密切的契合关系,西安正走在建设美丽城市的进程之中。我从城市形象塑造的角度谈几个方面的浅见。
西安的文化之深
西安是华夏文明的发源之地和中国古代的首善之区。西安因曾有汉唐长安帝都的繁荣昌盛,又有了丝绸之路东方起点城市这一美誉,于是古老的世界商贸文化走廊与华夏文化走廊在关中道重合,历代都城沿水分布,造就了包括宫殿陵寝和古老村镇在内的人类文化遗产大走廊,西安老城中心至今仍完整保存着古代的城池系统,西安是世界公认的人类文化大遗址之城。前几年在高陵杨官寨发掘的史前超大聚落遗址,更是将西安的城市开发史一下推到了四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杨官寨的中心聚落相当于汉代一个小县城的规模,而大量精美而奇特的出土文物极大地丰富了黄帝文化的内涵,如果当年的轩辕黄帝也有一个办公室的话,那一定就是杨官寨的聚落之内。至于汉长安城之周备、唐大明宫之雄伟、骊山离宫别馆之华美、曲江南苑之精致,都是在用建筑样态讲述着长安文化的博大精深。
西安有一个特殊的文化身份,即“世界千年古都,华夏精神故乡”,西安还有自己的别号,如“世界人文之都”、“东方永恒之城”,西安文化的根柢性、权威性才是西安面向世界的核心价值和最大品牌。如果西安联络自己在国际国内的友好城市,依托西安的科教力量创办“西安世界文化论坛”;如果西安在汉长安城遗址公园内创建“西安中国国学研究中心”;如果西安依托碑林创建“西安全球汉字书写服务中心”;如果西安依托杨官寨创建一个“世界考古科研和修复技术交流中心”;那么西安在全国和世界上该是什么样的文化形象和地位!利用西安特殊的城市性质和文化资格做些大视野、长眼光的策划,这是西安立于战略性竞争高地,切入世界性高端要素配置的捷径。当西安成为伟大民族文化复兴的前沿阵地和文化建设的重要支点时,我们就不仅仅是在谈论城市大的文化品牌,而是在谈论中国大的政治。西安的中兴则将是不争的事实。
西安的山川之奇
秦岭苍茫,渭水绵长,秦岭渭水间,八百里平原演绎出中华文明的璀璨之光,秦岭与古都长安休戚相关,一部十三朝的建都史同时也就是秦岭渭水的开发利用史。特别是西安市持续几十年的山前基础设施和生态保护建设,使西安有了一个160多公里的山水旅游休闲黄金廊道,这是让城市居民诗意栖居的景观条件,也是其他大都市无法比拟的优势。而沿渭水一线,则是城镇密布,人口聚集,城市基础设施和休闲公共产品最为齐备的滨水地带。现在秦岭的生态文化保护利用工程和水系综合治理的“水润西安”工程,必将使这种山水城市的大格局和大景观进一步稳定和升华,如果再将“引汉济渭”“东庄水库”这些必将开启的战略工程计算在内,西安的山川之利、山川之美则是国中翘楚。“半城山水,一城斯文”可以成为对西安城市的合理期盼。特别是当都市的拥挤和雾霾催化了时代的反思之后,大都市人对亲近自然、优化环境的渴望日益强化,西安立足于这些资源禀赋的比较优势,应该也可能在中国内陆做出生态文明城市建设的大文章。
如果能对沿南山一线的名寺祖庭进行保护修复,并对传统的宗教文化资源进行摸底评估,形成包括朝觐、修持、观光、休闲的精神产品系列,增加西安城南“神圣性文化”板块;如果在山中选址建设集书画、文学、国学为一体的“终南文化书院”,重现中国传统书院的讲习机制;如果在沿山滨水地带抢救复建几处文脉久远、特色突出的山水小镇;如果沿环山公路增设更为便捷的慢行低碳交通系统并将观光农业做到精致;如果在秦岭野生动物园周边再引进一处现代儿童游乐主题园区;如果在杜陵原、白鹿原恢复重建一些台塬型汉风主题的街区村寨……那么西安的人文山水形象必将深入人心,远播海内,从而形成因势利导,耀古腾今的城市景观体系。
西安的区位之重
古长安被山带水,山水形胜,既有四塞之固,又有沃野千里,东联西控,南通北接,居中国版图几何中心,又有古老东方文明的连续积累,因而成为中国乃至世界上最重要的大结点城市。它既是中国东西南北货物和文化的聚集地,又是丝绸之路这条东西方商贸和文化交流的东方磁极,尽管人类的交通工具从马帮、驼队变成了高铁、飞机,人类的交流媒介从文书变成了互联网,西安的区位价值依然重要,并在更大的交通格局和更新的交通系统中发挥着枢纽作用。西安是内陆地区唯一的国际化大都市,是欧亚经济论坛的永久会址,是丝绸之路博览会和中西部贸易洽谈会的永久会址,这些都为西安进入世界层面的要素配置和价值链创造、分工提供了重要的条件。像西安这样一个具备特殊文化身份和区位优势的城市,应该有一种沉雄大气、登高望远的城市姿态,应该去努力争取在大区域、大格局中面向世界的话语权,应该追求一种战略型城市的大美境界。
如果西安能在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战略发展中抓住历史机遇,充分发挥丝路东方起点的品牌优势并形成竞合关系中的竞争优势;如果西安能依托强大的科教阵容建成丝绸之路上的中心智库和协同发展中心;如果西安能依托欧亚经济论坛建成国际性合作交流的大平台,并使欧、亚、非领事馆、上合组织开发银行、西部地区欧亚自由贸易区、能源交易中心等落户西安;如果西安依托旅游产业的比较优势率先拓展丝绸之路地理、文化大穿越的精品线路;如果西安率先开展互联网丝绸之路贸易服务中心;如果西安率先创建民间企业和文化团体向西推进的国际贸易交流促进机制;西安必将进入一个八面来风,左右逢源的大发展时代,丝路东方起点和陆桥心脏城市的美誉自然也就会实至而名归。
西安的产业之强
西安的现代产业是在上世纪50年代奠定了较强的基础,大量的军工和国营大厂使西安成为西北地区的工业重镇。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西安的各种产业有了迅猛的增长和长足的进步,现在基本上形成了产业级别相对高端、产业形态比较前沿的格局,并在高新技术、先进装备制造、现代服务业、旅游业、文化产业诸方面奠定了竞争比较优势。特别是西安“园区化承载、集群化发展、专业化分工、链条化配套”的指导思想和建设实践,应该说是现代产业发展的一种成功经验。西安的“五区一港两基地”主题化空间布局,与城市的产业资源分布有机结合,进入良性循环的境界,而渭北工业区的开拓建设,则为西安外向性产业发展提供了宽阔的发展空间。随着韩国SK集团和美国强生在西安的相继落户,西安切入国际性要素流通的步伐显得更加沉稳有力,而被人们普遍看好的航空、航天、信息、生物、新材料、新能源、高端装备制造、高技术服务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在西安也大有风生云起的发展态势。毋庸讳言,一个大城市的活力和魅力和产业发展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如何使更高端、更先进、更符合生态文明要求的产业在西安及周边地区落地生根,蓬勃发展,应该成为大西安的战略长策。
如果西安的产业规划和城市空间规划能够更加紧密地结合,西安的产业项目和园区能在城市四级城镇乃至关中城市带中合理分布并功能耦合;如果渭北工业区乃至沿渭河城镇走廊能成为丝绸之路经济带价值链的有机构成;如果西安的旅游业、文化产业能成为与这座城市声望相符的龙头产业;如果西安的小微产业也能得到最好的政策环境和市场环境,使西安的就业水平达到与出土文物一样的显赫名声,那西安就真正兑现了“和谐社会、宜居之城”的承诺,使城市的产业实力成为了城市魅力的坚强支撑。
西安的出行之畅
大城市的交通拥堵和居民的出行之难现已成了城市病态第一症候,城市是否美丽宜居,出行问题成了最直观也最现实的第一形象。市委、市政府所抓的“五项重点工作”中,缓堵保畅这一项系统工程既是最难啃的骨头,又涉及最敏感的城市形象。经过一年多的治理,现在已经感到明显的收效,而真正令人欣慰的是西安制定的综合交通体系建设规划,并以“十二五”规划《纲要》的形式纳入城市的法定规划。根据这个“纲要”,西安将在五年内构建与外部都市2小时辐射圈、城市内部1小时通勤圈、主城区内半小时通达圈的交通网络。
如果西安率先在全国推出城市的智能化交通管理系统;如果西安在加大交通综合治理的同时,多花些气力去引导居民转变交通消费观念,选择更为低碳的交通工具从而转变人们的出行方式;如果西安的副中心城市、城市组团及重点城镇都能具有宜居宜业的品质,有效分散主城区的人口和交通压力;如果西安在环城路和顺城巷都同时进行路口的下穿式工程,使顺城巷实现古城内景观散步道的梦想;如果西安在城内城外都为自行车提供便捷安全的慢行交通系统;那么西安的出行之畅就会成为城市的形象品牌,成为吸引游客和投资者的软环境,当然也会成为城市治理的最好口碑。
西安的村镇之美
“八川分流绕长安,秦中自古帝王州”。古都长安不但曾有中国最雄伟精致的宫阙台榭,还曾有最富诗意的村镇。如果说汉唐长安城内是殿堂文化的中心,那么长安周边的县区则是京畿文化的分布区域。特别是长安城南地带,青山如屏,绿水如带,气候温和,土地肥沃,自古就是名村、名镇、名人宅第密集的风水宝地。即使到了上世纪的中叶,在那物资匮乏的年代西安周边的古村名镇还都特色浓郁、布局完整、星罗棋布。遗憾的是,再到后来,经济的大发展却是以村镇文化特色消失为代价,城镇乡村的生态保护和文化保护成了时代的盲点。
当我们的古老村镇消失殆尽之后,当人们渐渐富裕之时,人们才开始思考我们在积聚财富时失去了什么,我们的发展到底要追什么。一个克隆加移植的“袁家村”,竟使城里人趋之若鹜,这足以说明文化村镇有多大的价值。中央在2013年12月的城镇化工作会议上提出了新的推进城镇化建设的具体部署,为了防止各地政府已成惯性的建设性破坏,会议文件采取了不同寻常的表述,如“注意保留村庄原貌,慎砍树、不填湖、少拆房”、“要依托现有山水脉络等独特风光,让城市融入大自然,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要融入现代元素,更要保护和弘扬传统优秀的文化,延续城市历史文脉”。陕西省制定了涵盖陕北、关中、陕南的三十多个古村镇的保护规划,西安也制定了建设汤峪、关山、草堂、滦镇、哑柏、零口等一批文化城镇示范项目的规划。这些建设项目将对城镇的经济、社会、文化、生态功能统筹设计,这是一个标志,是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西安的城镇建设步入理性发展和重现文化特色的开始。
如果西安能够将古村镇保护、新型城镇建设和大都市的发展规划紧密结合,并对美丽村镇建设从政策、规划、科研、资金等方面予以更大的投入;如果西安能对市域内特别是沿山、沿水、沿路地带的古村名镇能作更细的调查研究,并制定中长期的保护性建设规划;如果西安将美丽村镇的恢复建设视为城市的形象塑造要件而提到战略性议事日程;如果西安在重点示范城镇建设的基础上进一步扩大文化村镇建设的范围;美丽的村镇就是一个不太遥远的城市之梦,当我们栖息在温暖的历史记忆和美好的发展梦想之中时,西安就当之无愧地是中国最美丽的宜居宜业之城。
我们对西安的发展建设有着殷切的期待,但我们认为许多事情并不需要马上就“刀下见菜”,而是寄希望于更具战略眼光的顶层设计和更加理性的规划设计。一个大城市的治理决策,不仅要关注“现贷生意”,更要关注“期货买卖”,多少年来的经验告诉我们,急功近利的决策都会造成巨大的后患和损失。而当西安人开始认真地长谋远虑和综合治理时,美丽西安就会在我们的脚下落地生根,承古开新。
(作者系西安市社科院研究员)
西安的发展需要具有战略眼光的顶层设计和更加理性的规划设计。当我们开始认真地长谋远虑和综合治理时,美丽西安就会在我们的脚下落地生根,承古开新。
编者按
日前,《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正式公布。对于西安而言,落实《规划》,努力走出一条“以人为本、四化同步、优化布局、生态文明、文化传承”的西安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推进国际化大都市建设都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本版今日刊发李骊明研究员的理论文章,从产业、文化、生态、交通等方面对新型城镇化道路进行解读,对“美丽西安”进行多重畅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