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 更多 |
省委十届三次全会和全省经济工作会议提出着力抓好发展这一要务,全面推进“五大发展”,其中绿色发展是深入贯彻十八大精神和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关于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加快生态文明制度建设的重大体现,是根据我省得天独厚的生态资源优势和经济社会发展实际做出的重大决策,也是我省转方式、调结构、“四化”统筹,加快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大举措。走好“绿色发展”之路,须把握以下四方面要点。
以健全生态文明制度为核心,树立绿色发展的根本保障
制度在生态文明建设中具有本源意义,是根本性保障。从国际上看,生态良好型国家基本趋势是建立生态保护制度及生态立法,依靠政府、市场与社会的“多维”模式来完成。从国内来看,生态文明制度建设正在起步,需要不断发展与完善,虽然法律法规体系较为完备,但缺乏执行力度,导致法律实效大打折扣。
《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将生态文明建设上升到制度层面,要求建立系统完整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实行最严格的源头保护制度、损害赔偿制度、责任追究制度,完善环境治理和生态修复制度,将过去理念性指导转化为实践性要求。吉林省提出健全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和用途管制制度、生态补偿机制和考评办法。产权理论的核心在于确权,明确自然资源产权如土地权、林权以及与生态相关的排污权交易和碳交易,让产权所有人在享受到资源利益的同时承担起相应责任;用途管制制度如耕地红线制度和自然保护区管制是为了保护公共利益,用国家权力强制对自然资源超越产权规定进行管理;生态补偿制度方面,我省已制定并实施了《吉林省“十二五”主要污染物总量减排考核办法》、《吉林省主要污染物排污权有偿使用和交易管理办法》等政策,但有关补偿范围、标准及方式尚不明确,各方利益较难平衡。绿色考评机制是将资源消耗、环境损害、生态效益等指标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评价体系,作为考核各级干部的重要内容,建立“终身负责制”,从而完善检查监督和责任追究制度。
以加强生态系统保护为关键,优化绿色发展的调控体系
良好的生态系统对于人类的生存至关重要,森林、草原、湿地、海洋、农田生态系统构成了不可或缺的环境基础,一旦被破坏将很难被修复,而且会带来严重的生态危机。如何保护好、修复好赖以生存的生态系统是未来能否实现绿色发展、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针对我省域内生态系统实际,要科学规划生态功能区、构筑生态安全网络体系、巩固生态安全屏障。省委十届三次全会决议中提出重点实施“三大工程”,按照东、中、西部各具特色的生态系统类型做出部署,重点保护东部森林生态系统,提高森林质量和生态服务功能;加强中部粮食主产区黑土地保护治理,实现政府推动、农民参与、全面治理的新局面;重点遏制西部湿地生态资源退化,提升水质,保护生物多样性和珍稀动植物资源;对农田生态系统要开展污染综合防治,推进水利基础设施和林网建设,优化种植结构,提高土地生产力;对城市生态系统要增强城市生态承载力,构建城市绿地系统,优化城市生态环境。
以积极推进技术创新为方向,构筑绿色发展的产业体系
目前吉林省绿色产业与传统产业、高新技术产业之间的产业关联度低,技术联系弱,传统能源工业遗留问题较多,生态潜能没有被充分挖掘。构筑绿色产业体系应积极鼓励低能耗、低排放、高科技、高效益的高新技术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培育起一批能支撑吉林长远发展的龙头企业和产业集群。
工业方面围绕十大支柱产业,通过技术集中攻关改造传统产业,以清洁生产技术实现新兴产业生态化,形成绿色产业集群,提升工业整体素质;农业方面按照高效、生态、创新原则,大力发展生态农业、林业、绿色产品加工业,以市场为导向,以科技创新为支撑,以龙头企业为带动,以富民为目标将产业组团化发展集聚为合力,打造有竞争优势的绿色品牌。进一步推进特色产品如人参、鹿茸等产品深层次加工,在种类扩充、绿色名牌打造上下功夫,形成政府、企业、农户组合拳,共同促进我省优质绿色农产品的研发、合作及推广。力促生态化服务业发展,在生态旅游业上多做文章,让生态成为吉林的名片。
以大力倡导公众参与为重点,建设绿色发展的美丽家园
全面推进绿色发展,最终目的要打造宜居家园,需要公众来参与。深入开展宣传教育活动,培养和提升大众的环境保护意识、生态消费意识、绿色发展意识及资源忧患意识;逐渐形成以信息公开、环境影响评价公众参与、听证、公益诉讼等为主要内容的公众参与制度,扩大公众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大力弘扬生态文化,倡导绿色生活方式和绿色消费理念,凝聚为关爱自然、珍惜环境、保护绿色家园的社会广泛共识,努力建设美丽吉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