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 更多 |
□陈殿才
随着现代农业加快发展和全国对粳稻米需求的增加,我省稻米加工企业规模不断扩大,稻米加工技术和装备水平快速提高,稻米加工企业及加工能力快速增长。截止到2013年6月末,全省稻米加工企业1376个,生产加工能力5255万吨。生产加工能力与2009年初2300万吨相比,增长128.5%,年平均增长22.9%。以产加销为一体的产业发展格局基本形成。但我省稻米加工业自2011年开始,生产经营逐步陷入困境,经营亏损,开工率不足,多数企业处于停产半停产状态。这种状况如果不能够尽快得到有效扭转,将会给国家粮食安全带来严重后果,也将影响我省农业现代化进程。就此,我们对水稻生产和加工主产区牡丹江、七台河、佳木斯、鹤岗、大庆、齐齐哈尔、绥化、哈尔滨及农垦建三江等八市九地进行了调研,并就如何综合施策,扭转被动局面,促进稻米加工业走出困境,进行了认真研讨。
从调研的情况来看,导致我省稻米加工业如此状况的主要症结,一是受稻强米弱和大米进口等政策因素影响,我省大米加工销售失去价格优势。近年来,国家为保护农民种粮积极性,实施粮食临储或托市收购,连年提高水稻最低收购价格,市场大米价格受到严重抑制。加上受大米进口尤其受越南等进口国低价大米的冲击,国内大米销售价格走弱。二是先进产能不足,落后产能相对过剩影响行业健康运行。全省2013年稻米加工企业年生产能力为5255万吨,相当全省上年水稻总产量近2.5倍,其中先进产能仅占10%左右。在稻米市场需求放缓背景下,大量富余产能尤其分布在农村小、散、弱米企互争资源和市场,行业同质化不良竞争异常激烈。由于先进产能不足,产业链条短,我省目前稻米加工企业依靠发展循环经济,走产业链一体化、产品多元化发展道路居少,企业抗风险能力和市场竞争力较差,自主创新能力弱。全省稻米加工企业生产经营基本面仍处于初级加工阶段。单纯依靠单体大米加工,产品附加值较低,资源综合利用水平不高,甚至买原粮卖原粮。这是导致我省稻米加工业难以良性运行的根本内在原因。三是基地建设薄弱,产业化程度不高。企业对完善水稻加工上游产业链重视不够,忽视种植基地建设。部分企业虽然建有基地,但基地种植规模小、经营分散、标准不高。80%以上的企业加工原料主要靠每年新粮上市后,在市场上随机采购。由于市场采购品种杂,使加工产品质量难以稳定,影响市场销售。
从一定意义上讲,目前稻米加工业经济运行低迷有利于倒逼产业结构调整,加快转型发展,即越是在经营困难和经济下行压力加大条件下,越要加快产业转型升级,加快培育竞争新优势,促进企业调结构、转方式,提质增效升级。这是解决我省稻米加工产业发展面临的经营困境,破解问题症结的根本途径和有效办法。
一、加快结构调整,促进产业转型升级
一是把化解落后产能过剩作为产业结构调整的重点。依靠市场化机制,通过建立有效产能退出机制和政策引导作用,坚决淘汰不适应市场化生产运营的落后产能,改变稻米加工企业小、散、弱状况,使先进优势产能得到充分释放。严格控制水稻加工项目盲目投资和低水平重复建设。坚持扶大控小,逐步把产能控制在合理规模范围内,为产业发展留有合理空间,打造未来产业发展新优势。二是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发展循环经济。稻米加工业转型升级的方向是向绿色生态型、循环经济型、质量效益型产业化方向发展。稻谷一身都是宝,加工的大米产品及副产品是食品化工、生物制药、热电生产等多种工业生产原料,具有极大深加工潜力和极高附加值。从成品米和稻壳、米糠、碎米上都可以进行深加工,开展综合利用,作为可再生资源,拉长加工链条。要走粮食增产、农民增收、产业增效的路子,按照产业的特性来发展,提升行业整体深加工水平。坚持对水稻“吃干榨尽”,从稻壳、米糠、碎米上做足做好文章,搞好系列开发,发展精深加工,打造全产业链经济,提高综合加工效益。切实把产业规模做大、产业链做长、市场做强,千方百计将经营空间扩大、利润增长点实现多元、经营亏损面缩窄。三是鼓励企业自主创新,走产学研相结合道路。依靠科技进步创新驱动发展,加强新产品研发,激发内生活力,促进企业转型升级,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加强产业基地建设,注重水稻品种改良与更新,保证加工优质粮源供给。把完善加工上游产业链,实现“从田间到餐桌”的一体化经营格局作为自主创新的重中之重。
二、抓好稻米加工园区建设,为产业集聚发展打造平台
坚持统筹布局、科学规划、顶层设计的原则,发展我省以“八化”为特点、循环经济为引领的稻米加工园区,使其更好在产业结构调整、企业转型升级中发挥示范、引领、带动作用。一是将园区建设发展与化解产能过剩相结合,克服发展盲目性。通过助推园区二、三期项目建设,全力打造项目配套、产业集群、特色鲜明、富有生机活力的现代工业园区。二是针对我省稻米加工过剩产能主要集中在中低端,而高端产能供不应求,园区今后发展应把资金重点投向产业链中供不应求的那一段,实行定向定位招商选商。鼓励园区企业实行联合联营、项目转移承接,提高园区综合承载能力和内涵发展水平。力促优质项目向园区集中,突出产品特色,发展精深加工,壮大园区主导产业。把园区产业链的整合与分工协作,推动研发、生产、服务、销售等环节环环相扣,提升园区产业发展层级,作为下步园区建设发展的重点,纳入政府支持扶持日程。三是帮助园区企业解决好运输、贷款等关键生产要素供给困难,强化优化园区发展环境。建立园区业态考核长效机制,实行动态科学管理、优胜劣汰、注重实效,提升园区质量水平,打造高质高效园区。
三、加快品牌整合,增强市场核心竞争力
目前全省稻米品种品牌数量繁多混杂,在市场上没有真正形成竞争优势,同质竞争倾向严重。仅牡丹江市围绕镜泊湖区域建大小米厂上百余家,产品品牌上百余种。全省多达数千个大米产品品牌。由于品种品牌数量繁多杂乱,南方消费者很难辨别我省各地大米品质好坏,整体降低了市场信誉度。为解决我省优质稻米产强销弱、好米卖不出好价的问题,应加快企业增长方式由数量型、粗放型向质量型、效益型转变,加快全省大米品牌整合。根据地域特点,以优化品种整合为先导,区别品种质量、积温程度、生态水系、土壤结构等自然因素和民俗文化等人文因素,从生产源头和产销全程树立绿色有机品牌,打造全产业链食品安全品牌,评创品质好、规模大、效益高名牌,着力扩大有机、绿色、营养、优质、安全产品品牌影响力,强化整体品牌冲击力。做到品牌可识别、安全可追溯、全程可监控。
四、强化产业支持保护政策,争取国家支持
我省作为国家最大重要粳稻米口粮供应保障省份,在国家保障粮食安全大格局中发挥着特殊作用。目前产业“空心化”严重,带来农民卖粮难,处理不好将会波及影响市场的稳定。需要政府给予一定转型期保护和补贴,帮助企业共渡难关。除省加大扶持力度外,应积极争取国家对我省稻米加工业实行阶段性运费和加工费用补贴,即“双补”办法,以促进我省稻米企业尽快走出困境。
1.运费补贴。国家曾于2007年、2008年、2009年连续三个年度对关内企业采购新东北粳稻(大米)入关实行运费补贴,有效激励南方销区客户到产区采购的积极性。2013年时隔3年后再次启动东北粳稻外运费用补贴政策,补贴标准为140元/吨。从目前政策规定执行情况看,运费补贴补给南方销区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如将补贴补给产区加工企业,可有效发挥产地优势,直接降低产品生产销售成本,提高市场竞争力,激发企业销售积极性。因此,国家应将补贴由补给南方销区转补给产地加工企业。
2.加工费用补贴。采取对我省稻米加工企业实行专项加工费用补贴办法,一是更加有利于我省稻米加工企业充分发挥产地加工优势,摆脱困境、转型升级、竞争发展、激活加工产业,促进我省稻米加工产业健康持续发展;二是有利于发挥稻米加工企业蓄水池和动态储备的作用,缓解新粮上市后粮食收储企业的收储压力;三是有利于减少国家财政对稻谷临储的收购、保管和出库等费用的支出;四是有利于更好地保护农民种粮积极性,稳定稻米购销价格,确保我省优质粳稻种植生产基地可持续发展,从源头上保证国家粮食安全。
(作者系黑龙江省大米协会秘书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