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 更多 |
现代社会各种潜在威胁频发,给人类安全带来极大危害。防患于未然,提前做好预防工作是有效应对各类突发事件、保障国家安全的最佳方式,而预警作为预防工作的最后一道防线,对于提升国家总体安全水平具有特殊意义。
突发事件并不一定会导致灾难性结果,通过发布预警,可以促使人们提前做好准备,减小突发事件带来的影响甚至避免突发事件的发生。有时,一起简单的刑事案件经过“蝴蝶效应”式的酝酿发酵,就可引发严重暴力恐怖事件。在暴恐事件发生前,往往会出现许多征兆。如果有关部门能提前做好情报监测与分析工作,采取控制措施,向社会发布一定级别的恐怖袭击预警,引导人们减少外出,做好自身防护工作,就可以有效降低该事件对社会正常秩序的影响,减少社会恐慌气氛。
针对各类突发事件,西方国家已建立种类齐全、机制完善的预警系统,其中一些做法值得我们学习借鉴。
整合预警系统资源。美国是世界上最早建立现代预警系统的国家。美国政府总结出一条最重要的预警原则,即“整合的预警系统可以最大程度地保护公众”。美国政府开发综合公共警报与预警系统,将所有预警系统整合到同一个网络平台,目的在于建立一个“有效、可靠、整合、灵活和综合的(预警)系统”。该系统可以连接国家预警系统、应急警报系统以及网络警报与转播网络、地理定位警报系统等所有类型的预警系统,通过一个入口就可以实现多渠道发布各类预警信息。
强化反恐情报收集与分析。高效的情报收集与分析工作是及时准确发布预警的关键性因素。近年来,英国高度重视反恐预警工作,其中情报工作作为反恐工作的重中之重逐渐得到强化。英国情报部门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利用特工、直接监视、通信截取和侵入式监视等手段,重点收集反恐、反间谍和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等方面的情报,并借助于高效的情报工作,挫败了多起恐怖袭击计划,例如2004年泰晤士河河底隧道袭击未遂事件。据称,如恐怖分子得逞,将泰晤士河床炸裂,可能导致数万人死亡。
安全问题大到国家领土完整、民族团结共融,小到百姓餐桌饮食、突发状况避险逃生,关系到千家万户的幸福生活,绝不能掉以轻心。目前,我国已经初步建立起国家、省、地与县四级预警发布平台,预警体系建设开始进入完善阶段。不过,由于预警系统建设时间不长,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尚未理顺等原因,现阶段我国突发事件预警体系还存在着社会预警意识淡薄、监测网络不健全、预警信息发布滞后、部门衔接联动不足、公众缺乏预警常识与应急演练等问题。我们要坚持国家总体安全观,善于学习借鉴国际先进预警经验,不断完善我国突发事件预警体系。
首先,整合监测预警系统,提高预警发布速度与覆盖面。目前我国预警发布工作多处于各自为政的状态,监测与预警力量比较分散,承担预警责任的各个部门无法实现监测预警信息资源共享,预警发布时效性差,许多地方存在预警盲区,预警没有发挥最大功效。国家有关部门要建立健全预警管理体制,规范统一发布制度,结合国家突发事件预警系统建设进程,整合各级各部门的监测与预警系统资源,提高预警发布的及时性与全面性。
其次,强化风险信息沟通,完善应急联动机制。在我国现有体制下,各部门职能“条块分割”,风险信息沟通不畅,应急联动机制不健全,造成预警梗阻与应急响应迟缓的现象屡见不鲜。各地各部门要健全部门信息沟通与应急联动机制,加强跨部门跨区域衔接协调,采取多种手段弥补预警盲区,确保风险信息顺畅流通,各方能够及时采取必要的应急反应措施。
最后,加强反恐情报收集与分析,健全反恐预警与应急响应机制。应急管理强调关口前置原则,重视预警在防范突发事件中的先导作用。由于恐怖活动具有很强的隐蔽性、突发性与破坏性,近年来美英俄等国家的反恐策略逐渐向“将恐怖活动制止或消灭于萌芽状态”转变。我们要建立健全反恐工作格局,完善反恐工作体系。在此过程中,有关部门要加强国家反恐顶层设计,系统构建反恐预警组织体系,健全反恐预警运作与应急响应机制,完善覆盖全国的恐怖信息数据库,规范新闻媒体宣传报道行为,切实有效打击各类恐怖活动。
(作者单位为国家行政学院应急管理教研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