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 更多 |
“跨越-2014·朱日和”系列演习是新形势下我军训练向实战化转变的新尝试。演习采取远程投送、突然接触、自主对抗、随机导调、精确评估等方式,对参演部队指挥控制能力和整体作战水平进行了近似实战的检验。演习对全军训练观念和训练方式方法的影响无疑是深远的,对深化院校教学改革的启迪也是非常丰富的。
启示一:从演习导向看,院校教学必须坚持战斗力标准,破除“红必胜蓝必败”等思维定势,按作战制胜机理确立从难从严的教学理念,培养能打仗、打胜仗的高素质指挥人才
优胜劣汰是战争制胜的基本规律。和平时期的教学训练,源于实战又必须严于实战、高于实战,如此才能形成优势战斗力存量,奠定未来战场制胜的基础。
对我军来说,“红胜蓝败”是特定历史条件下为激发军队必胜信念而形成的一种训练认知。然而,当这种认知成为一种对抗普遍结果,变成训练思维定势时,却难免从对制胜之道的探索变成形式主义。世界上从来没有绝对的常胜之军,平时的训练只是走向战场的“赶考”,如果事先把谁赢谁输都安排好了,把名次都排定了,所谓的训练实际上也就成了自欺欺人。当前,国际强军通行的做法是加大演习监督力度,强化对抗训练,强化实弹检验,实施量化的演习裁决与评估,以保证实战化训练效益。“像打仗一样训练、像训练一样打仗”一直主导着外军军事训练,在实战化训练中通过经历“打败仗”实现涅槃,已成为强国军队走向成熟的一个必经“门槛”。
“红胜蓝败”的固定“战局”,既不是演习常态,也不是对抗的永恒法则。军队院校必须坚持战斗力这个唯一的根本的标准,切实确立求真务实从难从严的教学理念,始终把“为战教战”和“直接为战争服务”贯穿教学全过程。尤其是在作战指挥教学和演习中,要允许暴露问题、允许打败、允许放开手脚。惟其如此,才能使院校教学对接部队、对接战场、对接制胜之道,激活能打胜仗的全部要素。也惟其如此,才是培养能打仗、打胜仗高素质指挥人才的明智之举。
启示二:从演习模式看,院校教学必须坚持能力为本,破除程式化粗放式教学习惯,确立服务信息化条件下作战的教学理念,推进作战指挥教学模式改革
突出知识向能力的有效转化,构建与新型指挥人才培养相适应的教学训练模式,既是朱日和系列演习对教学改革的有益启示,也是信息化条件下作战对院校教学的内在要求。在信息技术作用下,未来战争将更加复杂多变。要想赢得这样的战争,指挥员必须具备超常的心理素质、高超的指挥和控制艺术。近年来,全军院校瞄准未来挑战,不断加大组训模式改革力度,教学内容的针对性不断增强,信息化水平不断提高。但不可否认,那种一厢情愿的程式化教学惯性和大而统之的粗放式组训模式依然不同程度存在,进而导致培养出的指挥人才专业化水平还不够高,灵活应对陌生环境陌生对手的能力还不够强。如在朱日和演习中,部分指挥员在生疏的战场环境,面对坐拥天时地利、完全不按套路出牌的专业化蓝军,在临机决断、精确指挥、控制战局等能力上存在着明显不足。
战争形态决定训练形态,作战方式决定训练模式。院校教学要缩小与实战要求的差距,解决教战脱节问题,就必须把握信息化条件下作战规律,不断改进作战指挥教学模式,切实依托教学模式创新链接教战缝隙,牵引作战指挥能力跃升。一是突出基础精讲教学。打牢指挥理论基础,可增强以“不变”应对未来复杂多变战场的能力。军队院校教育,要把打牢指挥员能力素质基础作为首要任务。应大力推行精讲指挥基本原理、基本原则、基本流程教学,深化学员对作战问题的理解,增强其作战指挥定力。二是要突出专业化教学。未来战争形态和战争形势的变化,对军人专业技能和知识要求更高、更严。倡导专业化教学,就是着眼指挥信息系统运用、侦察情报、电磁对抗、火力毁伤、野战防空等五大专业技能培养,不断提升专业化、职业化教学水平。三是突出应用性教学。运用之妙,存乎一心。平时训练有素,战场才能指挥高明。在多年没有经历战争实践的背景下,军队院校应结合战例战史充分进行应用性教学,以使受训者领悟古今中外众多战例中蕴藏的战争智慧,学习借鉴军事名家的指挥艺术,掌握在各种时间空间条件下灵活运用所学知识的技能。四是要突出对抗性教学。有效开展对抗性训练,就要在战术想定作业中,着眼基础能力运用和灵活指挥的有机结合,基于提升对抗程度,打乱节奏、打乱程式、打乱阵脚,使指挥员活化对专业知识的领悟运用,提高随机应变能力。
启示三:从演习环境看,院校教学必须坚持“仗怎么打兵就怎么练”,破除单纯课堂化操场化训练模式,确立高难度高强度摔打指挥员的教学理念,探索真打实抗真难严实指挥对抗模式
透过朱日和系列演习这面镜子可以发现,当前院校指挥对抗演练还需进一步加大对抗难度和强度,以加快解决指挥人才素质与实战需求断层较大的问题。在对抗演习中,只有坚持“仗怎么打兵就怎么练、战场是什么条件就设什么条件”,才能培养出能打胜仗的军人。那种习惯于让战斗在课堂内打响、在操场上检验的训练思想,其实是捆绑指挥员“手脚”的无形“枷锁”,一定程度上弱化、游离、违背甚至抛弃了战斗力标准。当前,外军院校设置指挥对抗环境条件,基本上是在训练基地先根据“什么时候、在哪里、和谁打”来预设,然后再着眼战略战术需要加大训练难度强度,尽可能接近甚至超出实战需要。这种做法,既充分利用了训练资源,又对提高指挥员实战能力起到了至关重要的推动作用。
据此,我军院校必须按照真打实抗、真难严实要求,探索符合当前装备发展实际、符合作战指挥需求的实战化指挥对抗模式。一是重新整合院校教学资源,成立联合化的作战指挥对抗训练中心,以便能够依托专门的指挥对抗机构,充分挖掘各种资源潜力,常态化开展指挥对抗问题研究,综合检验指挥对抗训练质量。二是构建完备的对抗演练系统环境,精心打造硝烟味实足的实战化战场,使实装实弹实兵演练既能在野外对抗,也能在实验室验证推演。三是推行实案化指挥对抗方式,尤其要紧贴未来作战任务,着眼发挥指挥全要素功能,深化细化具体战斗行动,努力把演习编组与作战编成、演习内容与作战行动、演习流程与作战进程科学统一起来,全面提高指挥员打实仗、打恶仗、打硬仗、打胜仗能力。四是注重全程自主对抗,聚焦交战双方主观能动性的发挥,设全基于实战的演习条件,实行导演不干预或少干预的自主对抗,力求在自主对抗中形成险局、危局、僵局、残局,在活的对抗中磨砺指挥员的思维利剑,提高快速指挥、动态指挥、精确指挥能力。
启示四:从演习评估看,院校教学必须坚持问题导向,破除重成绩轻反思等常态做法,确立检讨式教学理念,引领作战训练创新发展
今天在演习场上输得起,明天走上战场才能赢得了。如果在平时的演习中,眼睛只盯着眼前的胜败不放,就可能忽略关乎未来战争胜败的关键问题。只有在演习中揭短而不护短,重检验不重评比,重实效不重形式,重检讨不重输赢,才能推动对抗教学向部队靠拢、向实战聚焦,以问题倒逼推动指挥教学创新。
借鉴朱日和系列演习做法,着眼引领部队作战训练创新发展,军队院校推行检讨式教学,必须使作战指挥教学评估更加注重标准、注重定量、注重过程,实现评估由粗放向精确的转变。在作战指挥基础教学、专业教学、应用教学和对抗教学中,增强问题意识,全面推行基于量化评估的检讨式方法,确保在不断破解问题中上台阶。一是依托裁决评估系统,紧盯关乎对抗双方战术运用优劣、指挥活动得失的重要数据,全面采集包括目标、指令、过程、战损、态势等数据信息。既为精确裁评提供可靠数据支撑,也为演习后的回顾总结保留足够信息。二是把指挥效率和战斗效果作为评估重点,采取多要素关联、多手段印证、多角度解析的系统关联分析方法,把作战指挥信息系统与模拟交战系统的态势信息关联起来,分析双方信息共享的完整性;把局部对抗行动与整体对抗态势关联起来,分析双方战法运用的合理性;把指挥活动过程与对抗行动结果关联起来,分析双方指挥的正确性和时效性。三是着眼提高裁决结果的可信度,对照裁评标准体系,采取技术与战术、经验与数据、过程与结果相结合的方法,围绕信息素养、联合意识、指挥谋略、战术水平、系统运用等五大要素进行关联分析、综合裁评,以此衡量对抗双方指挥活动优劣和战术运用得失。
编辑感言
俾斯麦的胜利之本
■周 峰
1896年,清国重臣李鸿章远游欧洲,拜见了时年81岁的德国前宰相俾斯麦。一番推心置腹后,俾斯麦临别时对李鸿章说:“对中国来说,希腊有一句谚语:一切都在流动,一切又都碰撞在一起。”由于此语戛然而止,因此俾斯麦用意究竟为何,至今众说纷纭。不过可以肯定的是,世界在老俾斯麦眼中,永远流动不居。
但无论是他作为“铁血宰相”时期还是之后,德国有一件事是始终不变的,那就是把教育作为强国强军之本。1871年,俾斯麦击败阻碍德国统一的法国时曾语出惊人:“打败法国的不是我们的军队,更不是我的卓越指挥,而是我们的小学教师!”德军历史上著名的总参谋长毛奇,也曾说过类似之语。
这两位铁血人物对教育不约而同的重视,令人深思。不为眼前刀光剑影所惑的远见,才是真正的远见。教育是唤起积极正面的国民性的根本,是一个民族顽强拼搏、愈挫愈勇的底气之源。而军事教育要成为未来战场制胜之源,既要依托强大的国民教育,也要与时俱进推进改革、保证提供货真价实的作战智慧,尽可能走在对手的前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