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工网理论频道实践与思考-正文
培育核心价值观与弘扬传统美德
巩仁//www.workercn.cn2014-10-22来源:中工网—《吉林工人报》
分享到:更多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核心价值观承载着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精神追求,是最持久、最深层的力量”。“对历史文化特别是先人传承下来的道德规范,要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有鉴别地加以对待,有扬弃地予以继承”。

  中华传统美德是中华文化的精髓,蕴含着丰富的思想道德资源,其倡导和形成的一整套基本道德规范,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例如,“仁者爱人”的仁爱观、“见利思义”的义利观、“履中致和”的中和观、“民胞物与”的自然观,“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忠恕之道、“约之以礼”的道德情怀、“敬信修睦”的伦理要求、“德”“智”“勇”统一的君子人格、“吾日三省吾身”“见贤思齐”的修身之道等等,这些积极向上的道德追求,对于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重要借鉴价值。我们应当把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实践中,充分发挥传统美德资源丰富的优势,按照“落细、落小、落实”的要求,积极开展社会道德建设,努力培育和善向上、友爱诚信、谦和尚礼的儒韵民风。

  要突出抓普及,在机关要开展优秀传统文化学习教育活动,编写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学习教材;在学校要开设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课程,组织开展中华经典诵读大赛、传统文化知识竞赛等主题活动;在企业要开展“诚信企业”“诚信商户”等评选活动;要通过开展示范社区创建活动、弘扬孝贤文化和感恩文化、弘扬优良家风,推进社区、农村和家庭建设。要突出抓示范。通过好人好事的评选和推广,用榜样激发全社会崇德向善的力量。要突出抓创建。结合创建“全国文明城市”,深入开展文明行为大教育、大劝导、大实践、大提升活动,突出细节文明建设,从身边一点一滴抓起,从一个一个具体的不良行为改起,教育引导人们在卫生习惯、交往礼节、礼貌用语、守时守约、尊老爱幼、保护环境、遵守公德等方面践行文明规范,形成良好的社会风尚。

  文化既具有社会功能,又具有经济功能,它既能增强一个地方的软实力,又能提升一个地方的竞争力。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加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挖掘和阐发,努力实现中华传统美德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这为我们把深厚的文化底蕴、丰富的文化资源、独特的文化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产业优势、发展优势指明了方向。

  在实践中,要不等不靠、主动作为、加快推进,安排财政专项资金,用于扶持地方文化发展。宣传部门、文化部门要加强指导支持,联合战略策划机构,制定科学合理的发展规划和发展战略策划方案。要从能干的事情做起,尽快启动一批先导性、基础性重大文化设施项目。同时还要在推动传统文化转化创新上选好着力点和突破口,切实做好融合发展文章。

  推动传统文化与旅游融合,实施旅游业转型升级,着力打造诸如孔子圣迹体验之旅、中华成人礼之旅等文化旅游品牌,推进重大文化旅游项目建设。推动传统文化与教育培训相融合,大力发展国学教育产业,积极推动党政干部政德教育、企业家国学培训、青少年传统文化培训、教师师德培训基地建设,营造国学教育氛围。推动传统文化与经济融合,以文化产业园区为载体,运用先进技术手段改造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传播方式,培育会展节庆、文化创意、健康养生三大潜力产业,提升演艺娱乐、艺术品、影视传媒、数字动漫四大新兴产业,以文化引领、催生经济转型发展。

中 工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2008-2010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浏览本网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的分辨率调为1024*7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