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工网理论频道实践与思考-正文
马克思主义国家理论的创新与发展
——关于“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思考
刘新玲//www.workercn.cn2014-10-25来源:光明日报
分享到:更多

  

马克思主义国家理论的创新与发展

——关于“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思考

实现国家治理结构体系的创新和发展,应理顺政府、市场、社会的关系。任彥松/图

  “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是我们党首次提出的新概念。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将“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作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这是党把握社会主义社会发展规律达到的新高度,是对60余年治国理政经验概括的观念提升,也是对马克思主义国家理论的创新和发展。

  马克思主义国家理论的三个要点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在探索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过程中,对国家的本质属性及其演进规律作出了深入解析。马克思主义国家理论有三方面要点:第一,国家是伴随阶级而产生的,随着脑体分工和阶级的消失而消亡;第二,国家为对立阶级中居于统治地位者所掌控,是统治阶级的工具。近些年,国内学者研究发现,关于国家产生及其本质的二重属性,马克思、恩格斯都作过精辟论述,即国家不仅是用来维护统治阶级地位和利益的工具,其产生最初是源于满足履行社会公共管理职能的需要。特别是恩格斯,将国家的服务性和权威性联系起来辩证理解,他在《反杜林论》中指出:“政治统治到处都是以执行某种社会职能为基础,而且政治统治只有在它执行了这种职能时才能持续下去。”这就是马克思主义国家理论的第三个要点。

  很显然,马克思和恩格斯在阐述国家理论时强调:统治阶级操控国家机构,承担必要的社会公共管理职能,其本质是为维护统治。换句话说,在马克思主义经典话语体系中,国家与统治是密不可分的。二人的国家理论源于对自由竞争资本主义时代实际存在着的国家进行分析批判。然而,国家的发展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因此,关于社会主义国家的本质属性及其治理方略,是我们党所面对的全新问题。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马克思、恩格斯没有遇到全面治理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实践,他们关于未来社会的原理很多是预测性的;列宁在俄国十月革命后不久就过世了,没来得及深入探索这个问题;苏联在这个问题上进行了探索,取得了一些实践经验,但也犯下了严重错误,没有解决这个问题。”从专政到治理,从单向一元到多元共治,从政府主导到实现国家、社会、公民协同共治,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我们党不断深化对社会政治发展规律的认识,丰富、完善马克思主义国家理论,推动马克思主义国家理论的创新和发展。

  马克思主义国家理论的创新和发展

  重新认识马克思的国家职能学说:从专政到治理。

  当代中国正处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和发展时期,全体人民的政治追求与根本利益基本一致,国家、民族的利益同每个人的具体利益紧紧相连,人民当家做主,国家的职能也由原先的以专政为主转变为以治理为主。十八届三中全会把“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作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这是发展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题中之义。国家是人民的共同体,是全体人民公共利益的代表,除了对少数国内外敌对力量实施专政外,国家的首要职能是治理社会、服务人民。

  创新发展国家治理的主体体系:从单向一元到多元共治。

  治理与统治主要区别有二:其一,主体不同。统治的主体是政府或国家公权,是单一的;治理的主体则是多元的,除了政府外还包括社会组织或个人。其二,性质不同。统治是强制的,是自上而下的支配;治理则更多是协商,权力运行的向度也多是平行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多次强调要加快形成“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社会管理体制”,体现了多元共治的治理理念。

  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必须更加注重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加快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民主政治、先进文化、和谐社会、生态文明,让一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资本的活力竞相迸发,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这实质上是在进一步强调,国家治理的主体不只包括政府,还应包括社会组织以及个人。这表明,在现代国家治理体系中,多元共治更须兼顾不同主体的利益关系。

  创新国家治理的结构体系:理顺政府、市场、社会的关系,实现国家、社会、公民的协同共治。

  政府、市场、社会是塑造国家结构体系的三大元素,三者力量的不同组合,会形成不同的国家治理模式。当政府力量过大时,国家便按照自己的意志取代市场、管制社会。尽管这种结构模式能够“集中力量办大事”,但却容易使整个社会秩序完全依赖国家权力的控制,同时抑制经济发展的活力。我国就是在这种模式束缚下开始了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改革开放后,伴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社会体制的完善,我国适时调整国家治理的结构体系,理顺政府、市场、社会三者关系,调整、转变政府职能,从经济建设型政府到服务型政府,实现国家治理结构体系和政府职能的创新和发展。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经济体制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核心问题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十八届三中全会再次强调了这一点,并创造性指出“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这一提法是我们党对政府和市场关系的认识升华,是对马克思主义国家理论的创新和发展。将市场、社会同样纳入国家治理的结构中,形成政府、市场、社会三元鼎立、各归其位,既相互制约又相互支撑,共同维系国家治理结构的内在张力,才有可能避免单单资本力量或政府力量主宰一切的局面,从而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

  (作者单位:福建农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中 工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2008-2010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浏览本网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的分辨率调为1024*7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