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 更多 |
核心价值观承载着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精神追求,是最持久、最深层的力量。培育和践行以“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为基本内容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凝魂聚气、强基固本的基础工程、战略工程。为全面落实中共中央《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切实贯穿到首都经济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使之内化为人们的精神追求、外化为人们的自觉行动,发挥全国文化中心的示范引领作用,现提出如下实施意见。
一、提高思想认识,进一步明确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意义、指导思想和原则要求
(一)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意义。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系列讲话特别是在视察北京时的重要讲话精神,坚持和强化首都全国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国际交往中心、科技创新中心的核心功能,深入实施人文北京、科技北京、绿色北京战略,建设国际一流和谐宜居之都的必然要求;是推进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努力破解制约首都可持续发展的重大问题和人民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实现首都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保证;是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巩固全市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谱写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首都新篇章的重大战略任务。
(二)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指导思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习近平总书记系列讲话精神,贯彻落实市委十一届四次、五次全会精神,紧紧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注重宣传教育、示范引领、实践养成相统一,注重政策保障、制度规范、法律约束相衔接,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人们生产生活和精神世界,激励全市人民为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首善之区而不懈奋斗。
(三)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原则要求。坚持以人为本,尊重群众主体地位,关注人们利益诉求和价值愿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坚持以理想信念为核心,抓住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这个总开关,牢固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强化首善意识,铸牢首都市民的精神支柱;坚持联系实际,区分层次和对象,加强分类指导,找准与人们思想的共鸣点、与群众利益的交汇点,寻求“最大公约数”,做到贴近性、对象化、接地气;坚持改进创新,善于运用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搭建群众便于参与的平台,开辟群众乐于参与的渠道,积极推进理念创新、手段创新和基层工作创新,增强工作的吸引力、感染力。
二、强化首善意识,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穿到国际一流的和谐宜居之都建设中
(四)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首都经济社会政策制定和重大改革。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体现在制度设计、政策制定、行政管理、作风改进上,防止出现具体政策措施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背离的现象。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指导,谋划首都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形成有利于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良好政策导向、利益机制和社会环境,实现全面深化改革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的良性互动。
(五)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穿到首都社会治理全过程。建立健全诉求表达机制、利益协调机制、矛盾调处机制、权益保障机制,最大限度促进社会和谐。直面首都可持续发展难题,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导向,努力破解“城市病”,积极做好北京城市建设和管理工作。修订完善首都市民公约、村规民约、学生守则、行业规范,强化行为制度约束。加强“平安北京”建设,重点整治危害首都公共秩序和市民安全的突出问题,进一步完善安全责任追溯和追究制度。加快推进政务诚信、商务诚信、社会诚信和司法公信建设,建立覆盖全社会的征信体系,鼓励守信、惩戒失信。完善企业和个人信用记录,促使企业和个人讲社会责任、讲社会效益,讲守法经营、讲公平竞争、讲诚信守约,做到经济行为、社会行为和价值导向的有机统一。
(六)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彻到首都法治建设中。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相关要求上升为具体法律规定,使软要求变为硬约束,以法制建设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贯彻落实。制定法治政府建设规划,严格依法行政,规范执法行为,建立健全执法监察工作机制,坚决查处执法违法、侵害群众利益和以法谋私的行为。坚持司法为民、公正司法,推进司法规范化、公开化、信息化,加强司法救助和法律援助,努力让广大市民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都感受到公平正义。全面落实北京市普法规划,培育法治文化,弘扬法治精神,增强全社会学法尊法守法用法意识,用法律的权威增强人们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自觉性。
三、注重立德树人,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首都国民教育全过程
(七)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规划、进教材、进课堂、进学生头脑。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纳入全市中长期教育规划,贯穿于基础教育、高等教育、职业技术教育、成人教育各领域,落实到教育教学和管理服务各环节,覆盖到所有学校和受教育者。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纳入学生核心素养体系和学业质量标准,融入大中小学各学科课程标准、教材编写、课堂教学、考试评价和教学研究中,构建具有首都特色的课程体系和教材体系。增加优秀传统文化课程内容,分阶段有序推进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引导青少年继承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传统美德,增强文化自信。推进中小学德育课和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改进教学方法,把传授知识同陶冶情操、习惯养成结合起来,增强针对性和实效性。通过教学成果奖、学科德育精品课程评选和名师名家示范课工程、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改革项目实施等,在全市推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教学的好经验好做法。激励广大学生在勤学、修德、明辨、笃实上下功夫,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下得苦功夫、求得真学问,加强道德修养、注重道德实践,善于明辨是非、善于决断选择,扎扎实实干事、踏踏实实做人。
(八)拓展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效途径。注重发挥社会实践的养成作用,开发实践课程和活动课程,加强实践育人基地建设,打造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高职实训基地和青少年社会实践活动基地,组织学生参加生产劳动、爱心公益、勤工俭学和科研发明、创新创造等活动。办好市、区、校三级红领巾学校、团校、军校和学生党校,深入实施社会大课堂建设工程。推动完善青少年志愿服务制度,将参加志愿服务情况纳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指标。注重校园文化建设,重视校园人文环境培育,让青少年在浓郁的校园文化氛围中受到熏陶。注重家风家规建设,引导广大家长传承弘扬家庭美德,重视言传身教,为青少年健康成长营造良好家庭环境。
(九)发挥教师队伍的主导作用。完善教师任职资格准入制度,将师德表现作为教师考核、聘任和评价的首要内容,与职称晋升和评优奖励挂钩,实行师德一票否决制。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纳入教师教育课程体系,融入教师职前培养准入、职后培训管理的全过程。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和哲学社会科学课教师、辅导员和班主任等骨干队伍建设,注重发挥知名教授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身体力行、率先垂范的作用,引导广大教师以高尚情操、丰富学识和人格魅力影响和教育学生。
四、加大宣传教育,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凝聚首都共识
(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社会思潮。把培育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中国梦宣传教育结合起来,坚定人们的价值追求。发挥社科基金的导向作用,发挥首都社科理论人才密集的优势,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研究阐释,加强对首都市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践行状况的跟踪分析和对策研究,加强社会思潮和各类舆情的动态分析,及时推出有分量有影响的成果。首都各相关报刊要加大理论宣传力度,强化正面引导。组织专家学者、领导干部、百姓宣讲员走进基层开展分众化、对象化、互动化宣讲,编写通俗理论读物,组织拍摄电视专题片,采取故事化表达、形象化展示的方法,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众化、通俗化。加强阵地管理,决不给错误思想提供传播空间和渠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