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人为本 春风化雨
成大业者,首在立人。
作为一名老党员,袁宝华老校长深知,培养能够坚持社会主义方向的建设人才,既是高等教育的根本任务,又是办学治校的根本目标。他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高度重视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样的人、怎样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要求中国人民大学提高对思想政治工作重要性的认识,把德育放在首位。
袁宝华老校长曾指出,各种社会思潮、各种社会势力争夺青年,特别是对大学生的争夺非常激烈。只有坚持马克思主义,才能教育和引导青年明确政治方向,把共产主义信仰作为精神支柱,在复杂的斗争中经受锻炼和考验。
“我们在战火中锻炼成长,培养了好的传统和作风,培养了一种精神,就是为革命事业贡献一切的献身精神”,袁宝华老校长结合自身早年参加“一二·九”学生运动的经历,在座谈会上叮嘱青年学生要“增强社会责任感,发扬奉献精神,为国家富强、人民幸福建功立业”。他说:“解决人生价值问题,这是青年学生立身之本。人生的意义在于奉献,而不在于索取。”
秉纲而目自张,执本而末自从。袁宝华老校长牢牢抓住“培养什么样的人,实现人的什么样的发展”这一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核心问题,从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战略高度着眼,要求学校各级和各个方面协调配合,建立思想政治工作责任制,对各个阶段的思想政治工作进行布置、检查,及时发现和解决带倾向性的问题,牢固树立做好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历史责任感;要求各级党组织深入了解和考察专职和兼职政治工作干部的工作,帮助他们解决实际问题,通过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等各个环节、各条渠道、各种手段,把思想政治工作进一步落到实处。
在袁宝华老校长的推动下,中国人民大学在全国高校中率先成立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工作领导小组,开始对政治理论课进行改革,推出了马克思主义原理等4门新的政治理论课。
1986年1月,在中国人民大学首届职工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上,袁宝华老校长指出:“马克思主义政治理论课在学校教育中占有特殊重要的地位。它是整个学校教育的灵魂,是党在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是社会主义学校区别于资本主义学校的重要标志。在马克思主义政治理论教学方面,人民大学有光荣的传统、丰富的经验以及较强的师资队伍。在新形势下,我们要作出新贡献。”他还强调,思想政治工作是一门科学,需要有一支少量专职稳定、大量兼职的政治工作队伍。“长期以来,人们常常不承认政治工作也是一门科学,政工干部也是一种专门人才,在这方面我们应该开拓一条路,为国家培养出有大学正规学历的专业政治工作干部。”
在袁宝华老校长的坚持和努力下,1990年,中国人民大学设立了思想政治教育硕士专业。他提出,编写政治理论课教材要总结新经验、针对新现象、回答新问题,教学工作者与思想工作者、党务工作者要紧密配合,互相创造条件、互相帮助,使思想政治工作效率更高、效果更好。
器大者声必闳,志高者意必远。注重思想政治教育,把一切工作的进步建立在思想进步的基础之上,是我党领导革命、建设和发展的一条重要原则和根本经验。在担任中国人民大学校长期间,袁宝华正是不断践行这一重要原则和根本经验,把德育放在首位,来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在正确认识世界和中国发展大势、正确认识中国特色和国际比较、正确认识时代责任和历史使命、正确认识远大抱负和脚踏实地的过程中,坚定的理想信念、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已成为中国人民大学青年学生成长成才的基本支柱和精神底色。
高瞻远瞩 目光远大
历史的长河奔涌浩荡,唯奋楫者先;时代的车轮滚滚向前,唯改革者强。
袁宝华任中国人民大学校长期间,正是我国经济社会发生剧烈变革的重要时期,经济体制改革是其中的重中之重。长期在经济战线上担任领导职务的他把握大势,把高等教育工作同经济工作、高等教育改革同经济体制改革紧密地连结在一起。
袁宝华老校长号召大家充分利用和发展中国人民大学的学科优势,为我国的改革和现代化建设服务。他反复强调,中国人民大学要站在教育改革的前列,坚决贯彻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现代化建设和经济改革对我们提出了新问题和新要求,如果人民大学不改革,就没有前途,没有生命力。”
为了更好地贯彻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摸清情况找到工作切入点,袁宝华老校长刚到中国人民大学工作就专门利用两个月时间,通过召开多种形式的座谈会或个别拜访,与学校各级领导班子交流思想,找老教授和青年教师谈心,倾听学生们的想法。他随身带着几个小笔记本,一个用来记录中央有关指示,一个用来记数字资料,还有一个则专门用来记学校的工作问题。
哪里有改革,哪里就有生机;哪里有创新,哪里就有活力。面对改革开放的新形势,袁宝华老校长把学科建设放在学校发展规划的重要位置。在他的带领下,中国人民大学进一步调整和完善业已形成的以人文社会科学为主的综合性大学学科体系,稳定多层次、多学科、多形式的办学格局和规模。
袁宝华老校长强调,要加强基础学科,发展应用学科,设立一些跨学科的研究机构,在组织上保证和促进新兴学科和交叉学科的建设。他特别强调要注意经济信息管理系的发展。在他的关注下,现在的信息学院在当时得到很快发展。他亲自过问环境经济、新闻传播等交叉学科的建设,并要求财经各系都建立计算机实验室,用计算机的方法来研究经济关系当中的数量关系。这些强调基础学科、发展应用学科和交叉学科的学科建设思想,及时回应了改革开放的需要,在当时的学科建设方面发挥了引领作用。
在数载办学实践中,这样的远见卓识,袁宝华老校长还提出了许多。“在中国人民大学,不管你是学历史的,学经济的,还是学法律的,如果你不知道当代科学技术发展到什么程度,那就很不全面,所以要学一些理科的知识,要学数学、学计算机、学当代的科学技术。”为此,他专门设定了一门“当代科学技术前沿”课程。他认为,现代化建设和经济体制改革提出了新的问题和新的要求,教育体制改革要适应经济体制改革和政治体制改革对人才的需求,在拟定学校发展规划、考虑学科建设和课程建设时要充分考虑现代化建设所提出的新要求。
经过几年的努力和发展,到袁宝华老校长卸任时,中国人民大学的学科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在保持优势的同时,应用学科得到了较大发展,数学、外语等基础学科迅速增强,若干新兴学科蓬勃兴起。
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中国人民大学按照国民经济发展的新要求,进行了院系调整;1988年,全校14个学科被列入国家教委重点学科,这些学科培养出了一批了解国际相关学科前沿问题并有能力进行探索研究的硕士、博士,其中许多人成长为我国新一代学科带头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