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工网首页时政评论国际军事社会财经企业工会维权就业论坛博客理论人物网视图画体育汽车文化书画教育读书娱乐旅游绿色城建社区打工

理论

访谈

一生热情在学术

夏斌
2019-06-14 10:39:56  来源:解放日报

——专访复旦大学文科资深教授王水照

王水照1934年7月生,浙江余姚人。复旦大学文科资深教授、中文系首席教授,中国宋代文学学会名誉会长。2012年获“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学术贡献奖”。(图片由复旦大学文科科研处提供)

  王水照常用“三角地”来概述自己的一路跋涉。

  “三角地”暗合他一生问学的三个地方:北京大学中文系、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今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复旦大学中文系。外在环境虽然有所变化,但不变的是学习文学史、编写文学史和讲授、研究文学史。

  学界同仁却更愿意用“三个一”来褒奖王水照的贡献。

  所谓“一代之学”,是指他在宋代文学研究中取得的开拓性、典范性成就;“一个方面之学”,是指他在中国文章学方面所做的筚路蓝缕、奠基性工作;“一以贯之之学”,则是对其从未消退的学术热情、从未钝去的学术敏感最好的描述。

  中文系学生要有“童子功”

  解放周末:您出生于浙东古邑,跟王阳明、黄宗羲是同乡。他们对您产生过什么影响?

  王水照:13岁那年,我从余姚西部一个偏僻小镇去县立中学求学时,看到县城外竖有一方石碑,上镌“文献名邦”四个颜体大字,深深地印入我的脑海。后来我才知道,严子陵、王阳明、朱舜水和黄宗羲是自己的四大乡贤。

  这四位乡贤与宋代学术、文化都有这样或那样的关联。比如,王阳明继踪宋儒陆九渊,创立陆王心学;朱舜水东渡扶桑传播朱子学;黄宗羲是《宋元学案》的编撰者;至于严子陵,宋代名臣范仲淹有《严先生祠堂记》,“云山苍苍,江水泱泱,先生之风,山高水长”一句我在少年时就能背诵。

  可以说,自那时起,我就培养了对古代文学的浓厚兴趣。

  解放周末:从余姚走出来,您就去北大读书了?

  王水照:1955年夏天,我负笈北上,就读于北大中文系。那时,经过院系调整后的中文系,各校名师宿儒云集,称得上系史上最为辉煌的时期。

  我和同窗受到“向科学进军”口号的感召与鼓舞,一头埋入书林学海;课堂上听的是游国恩、林庚、吴组缃、季镇淮、王瑶、吴小如等先生的文学史系统讲授,王力、魏建功、周祖谟等先生的语言学课程,还有丰富多彩的校外专题选修课;北大图书馆的骄人典藏和全国一流的教学条件,让我们拥有了千载难逢的学习良机。

  在此期间,我参与了红皮本《中国文学史》的写作。由于被安排在宋元组,所以我开始大量阅读宋代文学文献,从而奠定了后来学术研究的一个重要领域。

  解放周末:北大55级出了很多学术、文化名人,如谢冕、杨天石等。

  王水照:北大55级是第一届由四年制改为五年制的班级。在中文系,第一学期讲授“人民口头创作”,后面四年半的时间主要是讲授文学史,从古代文学一直到王瑶先生的现代文学史,每周6小时,一、三、五都要上课。这么重的课程量放在文学史上,说明文学史是当时中文系学生最基础的核心课程。

  光从知识层面讲,这是最重要的知识积累,能让人对中国文学的发展过程获得系统认识,了解中国各种文体的基本特征,特别是对艺术鉴赏能力和写作能力的培养。这些是其他课程所无法代替的,是中文系学生最基本的“童子功”。

  两年写不出好文章要“走路”

  解放周末:您毕业后在社科院文学所一待就是18年,这段时光里有哪些令人难忘的回忆?

  王水照:我离开文学所40多年了,还是很怀念那段时光。我一进入文学所,就投入新的《中国文学史》编写之中,还出版了独立署名的第一本小书《宋代散文选注》。这给了我很大鼓舞,也开拓了另一个重要研究领域,即古代散文研究。

  更重要的是,我在文学所遇到了两位迄今依然影响我的老师:一位是当时文学所所长何其芳先生,一位是我的工作指导老师钱锺书先生。

  何其芳先生强调文学研究工作中理论、历史、现状的结合,提倡实事求是的学风。古代文学研究虽然属于历史科学,但也要求学习理论、注意现状,包括古代文学研究的现状。

  钱锺书先生则以他的博学与睿智,使我第一次领略到学术海洋的深广、丰富和复杂,向我展示了对中国传统文化全身心的研治、体悟和超越,可以达到怎样一种寻绎不尽的精妙境界。

  解放周末:在您看来,何其芳先生是个怎样的人?

  王水照:何其芳先生很有个性,有意见就非常直率地说出来,而且有时非常尖锐。

  我在文学所的18年,可以说都属于“何其芳时代”。他曾经立过“所规”:大学生进了文学所,两年写不出好文章是要“走路”的。我那届从北大到文学所大概有10个人,最后剩下两个半。留下来的当然高兴,走的当然不高兴,但基本上没人对何其芳本人有意见,因为他是出于公心,没有私心。

  何其芳先生还强调,社科院文学所搞研究跟大学里面是有区别的。大学有繁重的教学任务,一些关键性“大学问”没法搞,成立文学所就是要搞突破性的大项目。我觉得这个方向是对的。

  解放周末:在社科院文学所,您最大的收获是什么?

  王水照:在文学所最初工作的三四年间,一个最大的收获就是受到学术规范、学术道德、学术伦理等方面颇为严格的训练与具体的教育。在此基础上,我初步具有了在宋代文学研究领域里独立工作的能力。

  解放周末:您离开后和社科院文学所的联系还多吗?

  王水照:由于《文学评论》《文学遗产》这些重要刊物的缘故,我和文学所的联系一直没有断过。

  《文学遗产》是我们古代文学界最高级别的刊物,我是它的作者,也曾经是编委,现在是顾问了。提起这个刊物,我很怀念早期的几位编辑人员,特别是陈翔鹤先生。

  翔老是一个非常好的主编,他原是四川文联副主席,后来调入社科院文学所。他对后辈非常关心、照顾,我的第一篇学术文章就发表在《文学遗产》。记得他跟我说:“你的文章是我照顾你,给你发的,水平还不够,以后要努力。”他就是这样真诚的人,希望年轻人能够学有所长。

  要有“写之而后快”的感觉

  解放周末:1978年3月您调入复旦中文系,能否说迎来了治学生涯的又一个春天?

  王水照:来到上海,来到复旦,我一面教书育人,为本科生、研究生开设唐宋文学史、苏轼研究、宋古文六家论等课程,另一面依旧做着自己钟爱的唐宋文学研究。

  这样的状态,能够不断引发新的思考,在教学、科研的互动互补关系中,科研选题、内容能保持鲜活的时代特点。它告别了那种“以任务带研究”的方式,可以按照自己的学术理念、知识结构的特点、禀赋素质的长短,合理地选择课题。

  由此,我从过去的唐宋诗文并举转向偏重宋代文学,由诗词兼及散文,从个别作家到群体研究,从作品的艺术特质、风格流派到文人心态、文化性格探讨,等等。可以说,艺术观念有所更新,研究视野有所开拓,运用方法有所丰富,对学术传承和发展的自觉意识有所加强。

  解放周末:您被复旦研究生评为“心目中的好导师”。在培育学生方面,您有何心得?

  王水照:我带学生,总是希望大家多读、多写、多练。许多同学都参加过我组织的项目,像《宋代文学通论》《历代文话》以及钱锺书手稿集整理等。

  对学生在学习期间是否要发文章,是有两种不同主张的:一批老师鼓励学生多写文章,一批老师不主张学生在读书期间发表文章。当年读大学时,我班上有个同学在学术期刊上发表《略谈〈孟子〉散文的艺术特征》。头天发表,第二天杨晦先生一上课就批评:《孟子》是散文吗?哪里来的艺术?才读大二,不好好读书,写什么文章?

  我觉得,只要不是出于急于求成的功利目的,还是应该以鼓励为主。低年级当然要把主要精力放在看书和积累上。但如果能在此基础上多记笔记,进而提炼出文章,并能够发表,也是很好的。

  读和写要相结合,不多写就写不动了,但要确实能提出新问题、发现新材料,读书得间,有“写之而后快”的感觉。

  北大中文系的历练对我有相当大的帮助。我很感激有这一段宝贵的写作经历,一章章必须写,就逼着自己去看材料,不断闯入陌生的领域,不断学习。后来进入文学所,几位老先生看我写的东西,都说不像大学刚毕业的,已经有个样子了。

  所以,我主张学生要多读书、多思考、多磨炼。

  对宋代文学多讲点好话

  解放周末:您的《宋代文学通论》对新世纪以来的宋代文化研究起了很大推动作用。当时为什么想写这部书?

  王水照:这本书我执笔了两章,主要框架及每章导言也是由我确定、撰写的,然后再让同学们按照我的思路去写,是教学相长的产物。

  以前,学术界对宋代文学的评价是有异议的。唐代文学是中国文学的辉煌时期,这是公认的;唐诗的高峰在哪里,大家也基本没有异议。但是,宋代文学在中国文学史上究竟是什么地位存在一些争论,有些学者的评价还比较低。《宋代文学通论》就想对一些过激的观点进行反驳,对宋代文学多讲点好话。

  我认为,评价历史事件主要是看它提供了什么新东西,而宋代在政治、思想、文学等方面确实提供了不少新的东西,如道学对儒学发展的意义,如宋诗在唐诗之外建立了一种新的艺术审美范式,等等。

  就现在的文学观念来看,宋代文学的整个定位是由雅转俗的重要时期。按照西方文学的分类,这一时期的文学诗、词、文属于雅文学,戏曲、小说是俗文学。宋代文学的成就主要还是雅文学,俗文学成绩虽然也有,但留下来的文本不多。

  宋词本来评价很高,但男欢女爱、离愁别绪,实在不是新中国成立以来一段时间里主流学术大力提倡的。宋诗则在唐诗阴影之中,“不懂形象思维,味同嚼蜡”。宋文大部分是应用性文章,按照西方的文学观念,形象、抒情之类的因素在我国古代散文里并不多。因而,对宋代文学的整体评价并不高。

  但另一方面,“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世”的声音也很强大。所以,在《宋代文学通论》中,我们想对宋代文学的历史地位,作一个比较恰当的评价。

  解放周末:传统上认为,宋代是一个“积贫积弱”的朝代。但从王国维、陈寅恪到邓广铭,对它却有很高的评价。

  王水照:个人觉得,宋代的政治制度还是很了不起的。用现在的话来说,“顶层设计”是合理的。

  回过头来看,在北宋九帝、南宋九帝当中,真正有能力的皇帝不多,可能只有两三个皇帝的能力比较强,一个是建国之君赵匡胤,宋神宗也可以算一个,另一个就是南宋的孝宗,其他的基本上是平庸之辈。

  为什么这样一个政权,能够延续300多年的基业呢?很大的原因就在于,两宋的文化成就很高,士风得到了比较充分的培育,南北宋灭亡时忠臣义士特别多。唐代在这一点上就不一样,安禄山的军队一路打过去,投降的不计其数。

  宋代在皇帝平庸的同时,接二连三地出现权相、奸相,但这个政权还是保持运转,甚至有考证说当时宋代的经济在全世界排名第一。所以,宋代的“祖宗家法”、文官政治总体上还是有其先进性的。

  当然,作为学术研究,优点要说足,缺点也应该摆清。我们这本书如果要修订,应该有一个“下篇”,来专门论述宋代制度乃至文化的缺失。

  努力做到“详而不芜、博而得要”

  解放周末:宋代文人群星中,苏轼为何受到您的持续关注?

  王水照:初次接触苏轼的人,容易被他的“全才”特点所吸引。在他那宏博的文化知识、成熟的艺术技巧、丰富而复杂的人生经验面前,人们难免错愕、惊服。

  苏轼主要是文学家,而不是政治家。他与王安石变法的关系问题,对其一生的思想和创作产生过影响,继续探讨仍是必要和有益的;但他的政治态度毕竟属于过去,而他留给后人的巨大文化遗产依然在现实生活中产生深远影响。因此,苏轼研究的重点应当放在对其文学创作的探讨上。

  依据这种理解,我写了一些有关苏轼文学创作的论文,还编选了《苏轼选集》。该书选录苏轼诗词文300多篇,“注释”中注意把前人的歧见加以归纳整理,又设“集评”,努力做到“详而不芜、博而得要”;对一些历来聚讼不明的问题及材料,另立“附录”。

  随着时间的推移和个人体验的积累,我逐渐认识到,苏轼的意义和价值似不宜仅限于文学领域。他的全部作品展现了一个可供人们感知、思索的活生生的真实人生,表达了深邃精微的人生思考。

  在《苏轼的人生思考和文化性格》一文中,我对苏轼一生于大起大落、几起几落之间的思绪变化,以及儒、佛、道思想的消长起伏作了剖析,不仅指出其淑世精神与虚幻意识的并存,而且着力发掘其对个体生命和独立人格价值的追求,进而详细分析以狂、旷、谐、适为中心的完整性格系统。

  解放周末:相较于苏轼研究这个“热点”,宋代散文研究似乎沉寂许多?

  王水照:宋代散文研究的难点和盲点,相对来说确实不少。

  比如,宋代古文六大家之一的曾巩,以说理文见长,却有“擅名两宋、沾丐明清、却暗于现今”的奇特历史遭遇。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后人对古代散文的文学性、艺术性理解得太窄。事实上,我国散文历史上形成了独特的概念系统。那些在现代文学分类中不属于文学性散文的说理文,是我国古代散文的重要组成部分。

  从这个角度来看,古代散文研究的当务之急是对前人已有的诸种批评范畴和术语,如“气”“势”“法”加以系统梳理,并予以准确、稳妥的现代阐述。这些范畴和术语不仅是形式上、文字上的技巧问题,而是直接与散文的美学内涵相关。因此,全面辑录和清理古代的“文话”势在必行。

  在《历代文话》的基础上,我最近又组织团队推动《历代文话新编》的工作,收录文话著作将有300余种,希望能进一步推动古代文章学的研究。

  解放周末:“唐宋八大家”中,来自北宋的散文家占有六席。这有着怎样的时代机缘,又能带来什么启示?

  王水照:11世纪的北宋,是一个精英人才井喷式涌现的时期。欧阳修、司马光、王安石、苏轼是突出的代表,他们是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和文学家,是“百科全书式”的人物。出现这一现象不是偶然的,也不是孤立的,除了个人的禀赋、勤奋以外,其实也适应了当时社会发展的需要。

  北宋时期,社会精英大多是集官僚、学者、文士于一身的复合型人才。这与偏重文治的政治气候息息相关。宋太祖时还致力于征伐、平定地方政权,太宗时开始确立文治的方向,至仁宗时已彬彬大盛、崇儒尊道,对传统文化的吸收、整合呈现恢宏的气象。

  北宋举士共69次,以嘉祐二年最为“得士”,其中包括苏轼、苏辙和曾巩,又有号称“关中三杰”的程颢、张载、朱光庭,还有吕惠卿、曾布、王韶、吕大钧等。他们虽各有偏至,实均兼综文学、思想、政治之域。苏轼就曾盛赞同年好友、状元章衡“文章之美,经术之富,政事之敏”。

  就文学史研究而言,为这批北宋精英人物编纂全集,就不能只局限于传统目录学中的集部,而应囊括经、史、子、集四部。这对我们的历史研究、本土文化资源挖掘乃至学术话语体系建设也是有启示的。

  记者手记

  望之俨然,即之也温

  王水照先生念兹在兹的,就是学问和学生。

  上世纪60年代初期,他在杜甫研究领域“小试牛刀”;70年代,对唐诗繁荣的原因进行深入剖析;80年代,又率先为苏轼“正名”……

  求学治学60余载,王水照最忌人云亦云,力求有所突破。对于学术界存在的伪科学、伪命题、伪理论倾向,他不止一次呼吁“不能陷进理论晕眩、数据狂欢的泥淖中走不出来”。

  王水照的研究视野广阔,用心最切、用力最深的则是宋代文学。作为当代宋代文学研究的拓荒者和奠基者之一,宋代文人士大夫身上蕴含的使命感,深深浸润他的为人处世。

  学生感叹,先生讲课,从不敷衍。即便是自由讨论时间,王水照也决不坐着任由学生闲聊,而总会准备相关资料,将有用的内容和自己的分析记录下来。等到学生发言完毕,再一一点评,甚至会提出人们未曾留意的新材料、新论点。

  课后交流中,王水照更是“望之俨然,即之也温”。学生回忆,先生总是轻声细语,从不疾言厉色。从他身上,感受到的只有学问与人生的真诚,而没有一丝因为有学问、有阅历而产生的傲慢。

  现在,虽然年逾八旬,但王水照依然“夹在书堆里”。他的外形渐显龙钟,神态却更为清癯,一如既往地充满学术生命力。

编辑:迟语洋

书库

工运

  • 企业班组长需要具备5种意识3种能力

    班组长是保障企业安全生产和经济效益的基础和关键。经济转型期,现代化生产设施不断投入,作为企业最基层管理人员的班组长更应具有较高的政治思想、技能、安全管理等素质,才能带领班组优质安全高效地完成生产及各项任务。笔者认为,要具备5种意识、3种能力,才能成为合格的班组长。

  • 关于工会引领社会组织发展的思考

    中国工会十七大报告指出,加强对劳动关系领域社会组织的政治引领、示范带动和联系服务,通过项目合作、购买服务等社会化、市场化方式,引导社会组织为职工提供专业化服务。各级工会要以“党工共建、联系引导、延长手臂”为主线,充分发挥工会组织和社会组织的优势特点,提高工会服务专业化水平,开拓工会引领社会组织发展新思路。

  • 【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工人阶级和工会工作的重要论述】实现新时代我国工人阶级伟大历史使命

    在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伟大实践中,工会组织必须认清形势,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刻领会党中央对工会工作提出的新要求,不断开创新时代工会工作新局面。

  • 【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工人阶级和工会工作的重要论述】坚定工会改革方向 推动工运事业出彩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工人阶级和工会工作的重要论述,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工会篇章,其关于保持和增强政治性、先进性、群众性的工会改革方向的重要论述,则是全面深化改革战略布局在工运领域的展开和体现,为深化工会改革创新指明了方向。各级工会必须把保持和增强政治性、先进性、群众性作为工会工作的根本标尺和长期任务,常抓不懈,久久为功。

访谈

文献

  • 周恩来与南方局干部教育

    从1939年开始,周恩来领导中共中央南方局在重庆红岩开展了8年工作。在这段艰苦卓绝的革命斗争时期,周恩来特别重视干部教育工作周恩来在《建设坚强的战斗的西南党组织》中提出了“要在思想上组织上巩固党,使西南党成为真正的彻底的地下党

  • 伟大的跨越:西藏民主改革60年

    一、黑暗的封建农奴制度三、彻底废除封建农奴制十、西藏发展进入新时代2019年是西藏民主改革60周年。按中国传统文化习俗,六十年一甲子,是值得纪念的日子。六十年前的民主改革,对西藏地方和西藏各族人民而言,是一次新生,意义非同寻常。

排行

新闻日历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本站地图 | 投稿邮箱 | 版权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18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