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立鼎(右)与研究人员在一起。
中小模数标准齿轮与超精密齿轮。
学人小传
王立鼎长期从事精密机械和微纳机械方面的研究。在精密齿轮工艺和测试技术方面,近年研制成功1级精度基准标准齿轮,居国际领先地位,其科研成果推广到若干单位。1990年,他组织百名科技人员设计研制出中国第一台光盘伺服槽及预制格式刻划机,达到国际先进水平。1992年,他组建中国第一个微机械工程研究室,是中国微纳米技术的开拓者之一。他主持的科研项目先后获得科技奖励20次,包括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1项、全国科学大会奖1项。学术专著2部,发表学术论文200余篇。2019年,在中国仪器仪表学会40周年年会庆典上,获“当代我国仪器仪表与测量控制领域杰出科学家”荣誉称号。
“早上五点起床,跑步上班,打开机床预热机器,再跑步回家,洗漱、做饭,七点半正式上班,可以立刻开始工作,不浪费一分钟时间,中午和助手换班吃饭,机器不停,办公桌设置在实验室里,随时操作随时记录,晚饭过后继续工作到午夜,再回家休息。”中国科学院院士、精密机械和微纳机械专家王立鼎这样描述他曾经的工作状态。50岁之前,他几乎每天都这样度过;75岁之前,也几乎周末无休。他高度的勤勉和自律,在外人看来甚至到了一种严苛的程度。
“天才出于勤奋,务实才能成功。”王立鼎将这句朴实的话作为自己的人生信条,多少个午夜,他独自一人走在静谧的回家路上,正如科研征途中,那些需要独自闯过的暗夜一般。
心中有理想,脚下才有力量。王立鼎几十年如一日的高强度工作,正因怀揣的科研报国理想始终在心中澎湃。
“我从小就对中国共产党有一种朴素的情感,感谢党让我有了宝贵的读书机会”
国民党统治下的东北地区社会动荡,民不聊生。王立鼎幼年家庭贫困,经常食不果腹,小学二年级因伤寒病休学,病愈复学到五年级后又因贫困辍学。“当时上学不交学费,要交高粱米,家里的高粱米都不够吃,更没有多余的拿去交学费。”王立鼎回忆。
停学在家一年多,王立鼎每天带着妹妹到集市上贩卖家里还算值钱的衣物,有时候能卖点钱换粮食,而更多时是空手而归。寒来暑往,他带着妹妹每天如此,幼小的内心体味着生活的不易。
“我从小就对中国共产党有一种朴素的情感,感谢党让我有了宝贵的读书机会。”王立鼎感慨地说。1948年,辽阳市解放,王立鼎终于等来了复学的机会,坎坷的求学之路让本就生性好强的他倍加用功,本应从五年级读起,他却主动要求直接读六年级,并通过努力在当年的期末考试中拿到了班里的第二名。
除了读书,王立鼎也承担了许多家务劳动,每天上学路上会经过一块菜地,善于观察的他见到农民劳作,总会驻足观看,学习农耕知识,回到家便自己动手将院里的一块空地改造成菜园。播种、收获,自力更生,自给自足,一个少年用自己的力量,帮助父母缓解家庭的经济压力。
由于经济拮据,初中三年,王立鼎成为班里唯一没买过教科书的学生,“我买不起书,就好好做笔记,不买书也照样能学好。”正如他所言,这个没有教科书的学生每年成绩都名列前茅,并以年级第一名的成绩毕了业。
如今,王立鼎还保留着70年前的笔记,他笑称自己的笔记在当年比教科书更管用。
谈及学霸经历,王立鼎说:“人不能有傲气,但不能没有傲骨,要对自己有自信才能把事情做好。”正是这一身傲骨让他在往后几十年的时光里,一路披荆斩棘,屡屡拔得头筹。
初中毕业的王立鼎本应继续求学,却再次由于贫困选择了可以更早就业的中专学校。因祖父家的小作坊曾从事榨油、造酒生意,当年还是幼童的王立鼎经常守在窗外观看祖父工厂的机器运转,一站就是几个小时,乐此不疲,显露出异于常人的专注力,也正是从那时起,他开始对机械原理产生浓厚兴趣。到中专报考时,他笃定地选择了位于长春的机械制造学校,从此与机械结缘。
那时,新中国提倡科教兴国,免除了大中专学生所有学费、杂费,王立鼎终于不必再为学费发愁,开始安心读书。他功课不仅门门优秀,并且一直是文体骨干,还担任足球队队长,是当时学校里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典范。
王立鼎中专毕业时,恰逢难得的历史机遇,国家出台政策允许优秀中专学生报考大学。经过选拔,包括他在内的64人获得报考资格。而最后仅有王立鼎一人成功考取。
回首岁月,这一路走来虽然路遇不少曲折,所幸王立鼎一直孜孜以求,终于得以进入大学殿堂。数年后,他能够从事科学事业乃至后来成为中国科学院院士,便都由此发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