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工网理论频道嘉宾访谈-正文
方卫平:把最好的书奉献给孩子
——对话浙江师范大学儿童文化研究院院长方卫平
//www.workercn.cn2013-10-14来源:中国教育报
分享到:更多

  

“最佳读本”系列已出版4套,共12册,方卫平选评,明天出版社出版。

  ■本报记者 却咏梅

  近一二十年是少儿图书发展的黄金时期,与此同时,随着童书市场化进程的加速,一些出版物存在内容低俗、质量低劣、价格虚高等问题,有的甚至含有凶杀暴力、淫秽色情等内容,严重危害少年儿童身心健康,社会各界特别是广大家长、教师反映强烈。为此,中宣部等五部门联合发出通知,要求加强少儿出版管理,童书创作与出版的伦理问题被提上了少儿图书监管的日程。近日,记者就如何为孩子编写、出版好书,如何培养甄别好书的“眼光”等问题采访了浙江师范大学儿童文化研究院院长、“最佳读本”系列丛书选评者方卫平教授。

  写出令人抚掌的情味方为“最佳”

  记者:今天,面对多样化的阅读手段和日益丰富的阅读内容,谈论纯净阅读似乎显得有些不合时宜。您曾说,真正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不是远离尘嚣的精英艺术,而是能够为所有人欣赏和共享的素朴的经典。从2007年至今,您在明天出版社相继推出了《最佳儿童文学读本》、《最佳少年文学读本》、《最佳幼儿文学读本》、《最佳中国儿童文学读本》四套“最佳”系列,被多地教育部门列入“小学生课外阅读推荐书目”。您认为今天的青少年会喜欢这种纯文学吗?

  方卫平:我首先想说明的是,今天的儿童文学,就其文类的本质而言,更多地属于与传统“纯文学”概念相对的“大众文学”范畴,因为它不是一种小众化的文类,而是始终在寻求最大范围地被儿童所阅读。因此,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完全不是我们传统观念中小众化的“纯文学”,而是适合所有儿童阅读的文学作品。但儿童文学的这种大众性、通俗性,却并不意味着它可以在艺术上行一般大众文学和通俗文学的媚俗之实,相反,我认为真正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虽然采用的往往是通俗化的写作手法,但体现的却是一切优秀文学(不论是纯文学还是通俗文学)所共有的那些“经典”元素,比如独特的文学智慧,深厚的人文关怀,等等。这也是所谓“能够为所有人欣赏和共享的素朴的经典”的真正意思。

  《最佳儿童文学读本》和《最佳少年文学读本》出版后,我多次从大小读者口中听到对这一最佳系列读本的褒扬。来自老师、父母和孩子的热情回应使我进一步确信,真正优秀的儿童文学是会受到孩子们欢迎的。实际上,孩子比我们想象中更热切地渴望着读到这样的佳作,这就有了后来的《最佳幼儿文学读本》和今年新出版的《最佳中国儿童文学读本》。

  记者:以前我们看一些选本,常常会觉得大同小异。而这几套“最佳读本”系列,选取的篇目除了传统的名家名篇外,还有一些并不十分出名但又非常精彩的作品,以及一些成人文学的作品,整本读下来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具体到篇目的选择,您选择文章的标准是什么?此次读本中,比较有代表性的篇目有哪些?

  方卫平:“最佳读本”系列选文的一个基本原则是,作品至少在儿童文学美学的某个方面,真正打动了我,让我觉得它以儿童文学独特的艺术方式,写出了一种令人抚掌的情味,它可以是童稚的趣味,或是幽默的机巧,或是人生的智慧,又或者是人情的温暖。这不是来自概念性的比对衡量,而是来自最切身的阅读体验,我心里的标准是,收入“最佳读本”系列的每一部作品,都应该令我有发自内心的感动乃至赞叹。同时,这样的感动并不局限于儿童文学的阅读,成人文学中那些适于孩子阅读的短篇作品,也可以收入其中。例如,此次收入《最佳中国儿童文学读本》的一些篇目,小说如刘玉栋的《给马兰姑姑押车》、散文如刘亮程的《老鼠的收成》、李娟的《山羊会有的一生》、《全世界的人都知道我丢了》,王周生的《桥在水上》,都是我从一般儿童文学领域之外的书籍报刊中遇见的好作品。

  好书一定不能“与童年为敌”

  记者:在“最佳读本”系列中,涉及了关于童年、人生、人性、社会、命运等最基本的价值命题,具有相当的思想深度和情感力度。您特别提到当前一些儿童文学作品中存在暴力、杀戮等情节,还有不少作品只把儿童设定为一个被否定的、需要教育的对象,为此,您呼吁“儿童文学不要与童年为敌”。请您谈谈童年阅读对人的一生会有怎样的影响?少儿图书种类很多,比如文学、科普、艺术、军事等,什么样的书最适合少年儿童阅读?

  方卫平:您提到的儿童文学“与童年为敌”的问题,是我多年来观察、阅读、思考现当代中国儿童文学时深切感受到的一点。在今天,儿童文学成为了童年(尤其是低幼童年)最常选择的一种阅读资源,而众所周知,这一时期是人的观念、心性等塑形的起点,正如惠特曼所说的那样,一个孩子遇见什么,这东西就变成他生命的一部分。所以说,童年时代的阅读太重要了,因为这样的阅读涉及生命和人性的奠基。无数真实的生活经验证明,童年时代能够与优秀的阅读文本相伴,将为孩子当前和未来的生活岁月,提供丰富而长久的精神营养。

  当然,童年期的阅读绝不局限于儿童文学。我倡导只要是属于文化的好东西,文学、艺术、科学、历史等等,孩子们可以什么都读,也应该什么都读,把口味调养得丰富些,宽广些。我这些年常向家长、老师和孩子们推荐比尔·布莱森的《万物简史》(少儿版),这本科普读物对于宇宙、地球和人类历史的介绍,结合了物理学、地质学、化学、生物学、人类学等学科的丰富知识,渊博的同时又极为深入浅出,更重要的是,它对于各种自然和科学知识的解说,处处体现出一种开阔、大气的人文气象,是把人类的生命和生活放到大宇宙的广袤时空中,来导引孩子深入地观察、思索、体验。

  记者:有人说,当前儿童阅读存在严重的“生态危机”,一方面是少儿图书出版飞速发展,另一方面是粗制滥造的书铺天盖地,当全民都在谈论读书的重要性时,教育界一定要思考另一个更重要的问题:今天,孩子们都在读什么书?应该读什么书?您从事儿童文学教学和研究30年,对一线中小学师生的情况比较了解,请您具体谈谈。

  方卫平:实际上,关于孩子们应该读什么书的问题,并不是今天才引起普遍关注的,而是童书阅读界长期以来一直在探讨的问题。但在今天,这个问题的紧迫性空前凸显。我们也可以说它反映了少儿图书出版和阅读领域的一个良好趋向,即在“量”的需求得到一定满足之后,我们开始更多地关注“质”的问题。

  在针对当前童书“生态危机”的反思中,应该看到,从家长、教师到孩子本人,对优秀的童书都怀有真诚的期待,但由于缺乏一个可靠的童书公共评价体系的参考,他们对于如何辨别和选择,还存在着诸多疑惑和无奈。我听许多致力于推进童年阅读的小学老师说,他们非常渴望有一个可靠的渠道,可以为他们在课堂和课外指导中选取优秀的童书,提供有力的参考性帮助。教师希望孩子读好书,孩子们自己也想读好书,只是在缺乏足够阅读训练的情况下,他们还不能很好地辨别哪些是真正的好书。换句话说,好的童书绝对是有市场的,关键是如何使好书到达教育者和孩子们的手中,并且成为他们阅读视野中的主要构成部分。

  我以为,在未来的童书评判和指导实践中,儿童文学的专业研究者能够发挥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这也是儿童文学专业研究直接为当代儿童发展提供服务的契机。我个人也有这样的想法,即通过我目前主持工作的浙江师范大学儿童文化研究院与儿童文学学科的专业力量,撇开一切市场功利因素,完全从童书的质量评判出发,为广大家长、教师和少年儿童编订可供参考的年度优秀书目。

  甄选好书需要专业指导

  记者:最近,中宣部等五部门联合发出通知,要求加强少儿出版管理,严厉整治“内容低俗、质量低劣、包装豪华、价格虚高”等问题。您认为造成少儿出版乱象的原因是什么?有什么好的建议?

  方卫平:造成目前这些少儿出版乱象的原因,与少儿图书带来的商业利益有着直接的关联,而针对少儿图书的传统监管体制的缺乏,则间接导致了上述出版乱象的蔓延。在整治童书出版乱象的过程中,来自国家法律的监管和惩治无疑是最有力,也最具约束力的。

  近几个月来,我一直在关注国家有关部门针对少儿出版乱象提出的整治措施,也看到国家出台了许多针对不良少儿书刊业的令人振奋的强力举措。这些举措对于保障少年儿童的文化权益和阅读权益,无疑具有重大的效力和意义。但仅有政府行为还不够,来自法律的监管和惩治能够将一部分显然只顾追逐商业利益而无视损害儿童身心权益的劣质童书驱逐出出版市场,但它还不能对大量获准进入市场的童书进行艺术质量上的仔细甄别,后者的工作,还需要一个更为系统、专业的童书公共监管平台。

  另外,童书评判“眼光”的养成,与一般书籍的鉴赏一样,是需要时间培养的。对家长、教师和孩子来说,多读童书,尤其是多读好的童书,对于个体判断能力的提升能够起到根本性的促进作用。但在前期阅读经验有限的情况下,大人和孩子十分需要借助来自专业领域的指导帮助,以使他们能够更准确地判断什么样的书是真正的好童书,好在哪里。这样的专业指导和反思性阅读,对于承担着“把守”童书阅读关隘重任的家长和教师来说尤其重要。但归根结底,童书艺术素养和人文素养的培育,是一件属于每个读者本人、也只有他自己才能最终完成的任务。

  记者:请您介绍一下国外在这方面可资借鉴的方法。

  方卫平:西方发达国家,像美、英、德、法等国,都十分重视发展少儿图书和儿童阅读事业。在这些国家,比如美国、英国,童书行业的起步较早,也发展起了一套相对完备的少儿阅读保障体系。它主要体现为由来自学校、家庭和公共图书馆的力量共同构成的童书阅读评价和参考体系。除了学校普遍重视儿童阅读的推广、推荐,教师也具有较好的童书评判素养外,英美等国的公共图书馆业也有着优良的发展传统,其面向社区的服务能力比较强大,并拥有一些有影响力的童书评论杂志。如美国的《号角杂志》(创刊于1924年),就是一本致力于童书出版资讯普及、评介与推荐的知名杂志。以上两个渠道所提供的有关优质童书的资讯和资源,也为家长们的选择提供了较可靠的参考。此外,在这一氛围下,英美等国的许多家长也养成了自觉的童书审查意识,在面对一些他们认为不适宜孩子阅读的童书时,为了维护孩子的阅读权益,他们会对这些含有不适内容的童书提出抗议。他们的批评不一定合理,但这会反过来促进学校和公共图书馆对其童书推荐标准的反思。

  近年来,国内公共图书馆也获得了较大发展,其中包括来自官方的支持。我与各地一些少儿图书馆的馆员接触,能感受到他们对这一职业的热情、敬业以及他们渴望使图书馆更有效地服务于社会的心情。但相比于欧美发达国家同行,他们可以借取的传统和专业资源,无疑还十分有限。近年来,随着儿童阅读推广的拓展,许多学校和家长也慢慢培养着童书优选和推荐的意识,但总体看来,面对愈益庞大和芜杂的童书市场,这些图书鉴别和遴选的力量仍显得分散而薄弱。目前我们要做的或许是把这些分散的力量逐渐整合起来,在公共领域建立起一个公正、有效的童书质量监管、评判和推荐体系。

中 工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2008-2010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浏览本网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的分辨率调为1024*7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