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 更多 |
2013年12月18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通过了《甘肃省加快转型发展建设国家生态安全屏障综合试验区总体方案》,这既为甘肃加快生态文明建设搭建了战略平台,也为甘肃转方式、调结构、促升级提供了重大机遇,对加快建设经济发展、山川秀美、民族团结、社会和谐的幸福美好新甘肃,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今年全国两会期间,甘肃省委书记王三运代表就甘肃省如何建设国家生态安全屏障综合试验区,接受了本报记者的专访。
王三运代表说,早日把甘肃建设成为西北乃至全国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是党中央、国务院赋予的重大任务,是全省各级党委政府理应担当的光荣使命,也是陇原各族儿女建设美丽中国责无旁贷的神圣职责。我们将在已有工作的基础上,着力把握总体要求、明确时序节点、分区科学推进、创新体制机制、强化保障措施,切实加快国家生态安全屏障综合试验区建设。
把握总体要求。牢固树立生态文明理念,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发展循环经济为切入点,以建立系统完整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为根本之策,坚持在开发中保护、在保护中开发,大力推进产业结构优化、人口有序转移与水资源节约集约和合理利用,务求在主体功能区规划实施、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区域发展和扶贫攻坚等方面不断取得新突破,走出内陆欠发达地区生态建设与转型发展互促共进的新路子。
明确时序节点。按照“前三年打好基础攻难点、后五年全面推进见成效”的设想,分“两个阶段”推进实施。第一阶段截至2015年,重点生态区生态功能得到提升,森林覆盖率达到11.86%,退化草原得到有效治理,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比2010年降低30%;产业结构调整取得新进展,三次产业结构调整到10:50:40左右。第二阶段到2020年,生态保护建设和补偿机制基本建立,主体功能区布局基本形成,环境友好型现代产业体系趋于完善,可持续发展能力显著增强,各类生态系统得到有效保护,森林覆盖率达到12.58%以上,生态环境和人居环境明显改善。
分区科学推进。坚持统筹规划、明确定位、彰显特色、分类推进“四屏一廊”建设。河西内陆河地区以水源涵养、湿地保护、荒漠化防治为重点,着力构建河西祁连山内陆河生态安全屏障;甘南高原地区以水源涵养、草原治理、河湖和湿地保护为重点,构建黄河上游生态安全屏障;南部秦巴山地区以保护生物多样性、涵养水源为重点,构建长江上游生态安全屏障;陇东陇中黄土高原以水土保持和流域综合治理为重点,促进黄土高原生态屏障建设;中部沿黄河地区以水土流失防治和流域综合治理为重点,建设沿黄河生态走廊。
创新体制机制。注重在“五个着力”上下功夫,形成生态保护、经济转型和民生改善协同推进、良性互动的可持续发展格局。一是着力构建生态建设的长效机制,突出构筑生态保护与恢复、重点流域生态综合治理、环境污染综合防治和生态补偿“四大机制”,努力用制度保障促进综合试验区建设。二是着力探索生态建设与产业协调发展模式,推进生态建设产业化、产业发展生态化,逐步形成以生态农业为基础、以先进制造业和高技术产业为主导、以现代服务业为支撑的环境友好型产业体系。三是着力推进扶贫攻坚和城乡协调发展,大力实施“1236”扶贫攻坚行动,有效解决集中连片贫困地区和重点生态功能区的发展问题,合理配置城乡基本公共服务资源,探索建立以城带乡、以工促农、城乡一体化发展的体制机制。四是着力创新基础设施投融资体制机制,继续加大资金投入力度,加快交通、水利、通信和能源通道等基础设施建设,不断提高支撑保障能力。五是着力形成有利于转型发展的“引进来”和“走出去”体制机制,统筹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加强区域互动合作,有效承接产业转移,加快向西开放步伐,积极打造丝绸之路经济带甘肃黄金段,不断拓展对内对外开放的深度和广度。
强化保障措施。在建立完善财税、投资、产业、金融、国土资源、对口帮扶等扶持政策的同时,做到“三个切实强化”,确保目标任务如期实现。一是切实强化组织领导,成立省生态安全屏障综合试验区建设领导小组,形成省市县分级负责、各部门协作联动、全社会广泛参与的工作格局。二是切实强化统筹落实,努力为西部地区乃至全国生态文明建设积累经验、提供借鉴。三是切实强化考核评估,提高生态保护建设指标的权重,加强对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能力、基本公共服务水平、生态产品提供能力等方面的评价,引领生态安全屏障综合试验区建设扎实有序推进。(本报记者 宋喜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