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 更多 |
□ 本报记者 江东洲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
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提出,要依靠科技支撑和创新驱动,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劳动生产率,努力走出一条生产技术先进、经营规模适度、市场竞争力强、生态环境可持续的中国特色新型农业现代化道路。
作为广西主要农业科研机构,如何服务大局,提升能力,为广西现代农业发展提供更加有力的科技支撑?为此,3月10日,科技日报记者采访了全国政协委员、广西农业科学院院长白先进。
围绕广西农业产业发展
提升能力促创新
记者:广西农科院是广西农业科技进步的领头羊,是农业科技研发的主力军,承担着农业科技研发、促进广西农业发展的重要职责。过去一年,围绕推动广西的农业发展,广西农科院的发展有哪些亮点?
白先进:实现农业持续稳定发展、长期确保农产品有效供给,根本出路在科技。过去的一年,广西农科院紧密围绕广西农业产业发展的重点、难点、热点问题,着眼长远谋发展,服务大局强支撑,提升能力促创新,在科技自主创新、科技平台与基地建设、人才培养与人才队伍建设、学术交流和国际合作、科技服务三农等方面均取得喜人成绩。
科技自主创新能力进一步提升。项目申报取得新突破。2013年,全院科研课题的立项层次、数量和经费有了较大的提高。共组织申报各级科研项目740项,立项397项,获资助经费6988万元,后两项分别比去年增长87%和15%。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立项12项,获资助经费547万元,立项数和资助总经费均创历史新高。区基金立项数和资助经费分别比2012年度提高了79.2%和19.6%。科研成果丰硕。广西农科院水稻所参与完成的“两系法杂交水稻技术研究与应用”项目获2013年度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这是广西农科院水稻所继上世纪八十年代参与完成的“籼型杂交水稻”获国家特等发明奖以来取得的又一重大成果。另外,还获得全国农牧渔业丰收奖二等奖2项,广西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5项、三等奖5项,广西自然科学奖三等奖1项,海南省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1项,第八届大北农科技奖三等奖1项、促进奖1项,评出广西农科院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14项,获奖成果数量为广西农科院历年之最。获授权专利10项、成果登记19项。培育一大批优良品种。选育的水稻新品种“特优7571”和“特优831”通过农业部超级稻第一年产量认定,有望成为广西自主选育的新超级稻品种;桂单0810开始与正大系列、迪卡系列玉米品种抗衡,接踵而来的还有“桂单162”等玉米新品种,其丰产性、抗病、抗逆、适应性表现突出,区试和生产试验平均亩产均比对照“正大619”增产10%以上。此外,还有甘蔗研究所育成桂糖40到43四个甘蔗新品种,获得十余个表现优异的甘蔗新品系,特别是在宿根性机收等综合性状表现突出。另外,通过审定品种30个,育成果蔬等优良品种一大批。农业生产关键技术取得新进展。粉垄技术引起了全国广泛关注,玉米花生带状复合种植模式增产显著,“南方厚皮甜瓜的露地栽培方法”获发明专利授权,花生、大豆、西瓜等间套种技术得到大面积推广,桑枝栽培食用菌改良配方大大降低了生产原料成本,香蕉大苗截茎覆盖防寒、灾后截茎恢复技术为广西解决香蕉产业防寒抗灾这个头痛问题找到了好路子。
科技平台和基地建设继续加强。科研平台体系日趋完善。新增“一年两收葡萄栽培技术研究”八桂学者联合设岗单位和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试验站各1个、广西创新团队首席专家2名、岗位专家6名,至此,广西农科院在聘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岗位科学家7位,研究室主任1位,综合试验站站长12位,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广西创新团队首席专家5位,功能专家14位,综合试验站站长1位。近年来,国家和自治区产业体系每年到位总经费1725万元,累计近亿元。各在聘专家带领各自研究团队针对广西农业产业发展需要开展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研发了大量切合产业需求的技术,开展了大量新品种、新技术示范和技术培训,为广西农业产业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2013年,甘蔗育种与栽培技术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和甘薯原原种扩繁基地建设项目分别获得国家发改委和农业部批复,获资助经费1080万元;农业部广西甘蔗生物技术与遗传改良重点实验室获得948计划支持;土壤资源、水稻、蔬菜、作物遗传等4个院士工作站被认定为广西首批院士工作站;新增了红薯、荸荠等2个自治区农业良种培育中心。科研基地建设陆续完善。院部累计投入3250万元,建设里建、明阳、丁当、海南四大科研基地。这些科研平台和基地的建成和完善,为广西农科院科技创新提供了有力的支撑。
人才培养与人才队伍建设不断加强。高层次人才队伍不断壮大。新晋升正高职称10人、副高25人,新增“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和“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各1人、自治区终身教授1人、自治区优秀专家2人。人才结构进一步优化。面向社会公开招聘引进急需专业和适岗适用人才43人(博士5人、硕士31人和本科生7人)。通过公开选拔,对院属单位17个中层领导岗位进行了调整和补充。通过民主选举产生了新一届院学术委员会。全院有327名科技人员被聘任到高一级的专业技术岗位。
科技服务三农工作成效显著。科企合作取得新进展。全面深入推进“百千万”行动,合作企业发展到260多家,向企业派驻科技特派专员4名,支持企业建立生产基地面积83万亩,向企业转让科技成果20多项。通过与广西兆和种业有限公司合作,主要良种销售量实现了翻番式发展,桂单0810玉米种植面积迅速扩大到90万亩以上。通过科企合作,走出了一条科技成果转化新路,引起了政府和社会的广泛关注。科技支撑产业发展有新加强。建立新品种、新技术核心示范基地316个、面积为37万多亩,展示新品种(或品系)、新组合420余个,辐射推广面积多达1200万亩,建立种子种苗基地130个,面积3.2万多亩。其中,甘蔗良种示范推广工作取得新突破,示范面积1.7万亩,桂糖系列品种推广面积达到30.5万亩。通过加强新品种、新技术的示范推广,一大批科技成果迅速向企业、社会转化转移,促进了农业生产结构调整,带动了农业产业转型升级。服务地方经济发展取得新突破。年内分别与贺州、钦州市人民政府合作,挂牌成立了广西农科院贺州分院和北部湾分院,全院分院达到7个。共指导分院申报各类项目40多项,合作示范上百项,取得了显著成效。与阳朔、邕宁区、西乡塘区等10多个县(市、区)建立了战略合作关系,建立了一批试验示范基地,加速了广西农科院成果转化,促进当地农业产业转型升级。为了更好发挥广西温光资源优势和特色作物优势,启动了广西农科院驻县特色作物试验站建设工作,制定了实施方案,目前已有60个单位申请合作。科技服务活动形式多样化。依托“百千万”行动,派出科技人员数千人次,深入60多个县(市、区)、300多个乡镇、上千个村屯开展技术服务和科技培训。展出宣传图片、实物一批,推广新技术近50项,为农民答疑解难5000多人次,发放各类技术资料50多万份(册)。通过组织形式多样的科技服务活动,广大科技人员认真贯彻落实了自治区领导提出的“把论文写在大地,将成果留在千万家”和“常下乡、下长乡,真心实意服务‘三农’”的重要指示,为广西现代农业发展和新农村建设提供了强有力的科技支撑。
不断提升三大能力
为广西现代农业发展提供科技支撑
记者:当前,农业科技发展正在迎来新的重大机遇。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提出,要依靠科技支撑和创新驱动,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劳动生产率,努力走出一条生产技术先进、经营规模适度、市场竞争力强、生态环境可持续的中国特色新型农业现代化道路。对于广西农科院来说,如何为广西现代农业发展提供更加有力的科技支撑?
白先进:空谈误国,实干兴邦。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广西农科院将围绕“突出创新优势、服务八桂农业、争创国内一流”的目标,集成资源,狠抓“核心竞争力建设、现代强所建设、文化软实力建设、基础条件建设”四大工程,不断提升“成果转化服务‘三农’能力、科技创新能力、引领科技能力”三大能力,为广西现代农业发展提供更加有力的科技支撑。为此,突出抓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突出优势,研发转化并重,不断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大力推进科研与产业结合。要坚持科研跟着产业走,跟着生产需求走,要针对广西现代农业发展中亟待解决的重点、难点和关键技术问题,组装集成更多先进实用技术,培育一批理论研究、技术创新和产品研发紧密结合;科技创新与成果转化紧密结合;品种、农艺、农机紧密结合;产前、产中、产后全产业链创新紧密结合;技术创新与技术示范模式创新紧密结合的好成果、大成果。围绕广西优势积极申请大项目。加强与科技部、农业部和自治区有关部门的沟通联系,围绕广西特色优势,瞄准国家、自治区农业科技重点领域,加强对重大科技任务的凝炼和重大成果的培育,跟踪政策动向,及时掌握信息,积极争取各级各类大项目,力争在高水平科研课题立项等方面实现新的突破。
以人才队伍建设为支撑,提高核心竞争力。加强人才引进工作。引进一批急需人才,进一步优化人才队伍结构。加强创新团队建设。各研究所要对具有明确学科研究方向、创新能力强、发展潜能和工作基础好的科研团队给予重点支持,在项目申报、人员配备、科研与试验条件配备等方面给以倾斜,形成以学科带头人为核心,科研骨干、专业人才和科研辅助人员梯次配备合理、专业互补的人员结构,打造一批在重点学科领域具有明确主攻方向,团结协作、创新拼搏、竞争有力的创新团队。加强专家管理与服务。充分调动院士顾问、八桂学者、院聘专家等的积极性,为我所用。重视支持国家产业体系和地方体系队伍建设,优先为他们的科研示范推广提供配套平台,促进团队人才培养,协助搞好体系“十二五”验收,确保平稳过渡。搭建成就青年人的平台。各所要爱护培养年轻科技人员,让他们加入好的团队,引导他们走上正确发展道路。继续选派优秀青年“下派”、“上挂”锻炼,继续抓好新职工岗前培训,实施青年科研项目支持计划,设立年度学术新人奖,助推青年人成长成才。加强人才培训。选派更多的科技人员赴国外高水平国际机构进修。举办干部培训班,提高引领科技能力。开办技术人员培训班,提升年轻人基本素质,提升团结协作能力,提高服务三农自觉性。
深化院地和院企合作,促进科技成果转化。促进院厅合作项目对接。积极策划院厅合作项目,争取农业厅、科技厅等厅局的扶持合作;加强对分院的工作指导与服务,争取财政更多倾斜政策,做好本部与分院干部双向交流培养工作。做好广西农科院驻县域特色作物试验站的建设工作。推动院企深度合作。深入实施“百千万”行动,积极探索科企人才互聘、引企(资)入所、成果进企、联企办站(科研工作站)等多种形式的科企合作模式。继续做好科技特派专员等工作。
扩大对外合作交流,推动务实合作。加强国际科技交流与合作。深化面向东盟与非洲等国际区域的农业科技合作,策划3—5个“走出去”和“引进来”大项目,争取更多的国际合作项目经费。申请成立广西农业科学院国际技术转移中心;积极举办面向东盟国家的农业技术培训班;加强国内科技合作交流。重点加强与中国农业科学院、中国农业大学、中国热带科技协作网等相关单位的沟通和联系。一届接一届办好桂台农业发展与技术交流研讨会,组织桂台农业专家互访交流,争取与台湾农业科研院所、高校、企业和专家等建立广泛的合作关系,引进先进技术和高级人才,开展协同创新研究,谋划一批桂台农业科技合作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