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 更多 |
GDP季度同比增长率(2010年第一季度~2014年第一季度) 资料来源:国家统计局网站
近三年来,受国内外多种因素影响,我国经济增长下行压力较大,对于宏观调控方式的改革也相应成为人们讨论的热点。为此,本报记者专访了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经济学部副主任刘树成教授,请他具体介绍了宏观调控经历的三次“下限冲击波”。刘树成认为,为摆脱“经济增速下滑——微刺激——小幅反弹——再下滑”的循环圈,就要改革宏观调控方式:宏观调控思维方式由守住下限转到把握中线;宏观调控工作方式由应急式的项目应对,转为中长期的总体应对。
记者:在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之后,从2010年起,我国经济发展由改革开放30多年来平均近10%的“高速增长期”,进入一个“增长速度换挡期”,经济增长下行压力较大,您曾多次提及经济运行面临“下限冲击波”,请您对此做一个具体的介绍。
刘:近三年来,受国内外多种因素影响,对我国经济运行合理区间的下限形成了三个冲击波,相应地,进行了三次“下限保卫战”。
第一个冲击波。我国GDP季度同比增长率,从2010年第一季度的11.9%,连续10个季度下滑,直降到2012年第三季度的7.4%,这是经济增长下行压力对经济运行合理区间下限的第一个冲击波。为“保卫”经济运行不滑出下限,宏观调控出台了一系列微刺激措施:推出一批铁路、公路、市政、能源、环保等基础设施投资项目,并鼓励民间资本参与;加快保障房建设;支持小微企业发展;加快服务业发展;促进外贸稳定增长,等等。2012年第四季度,GDP增长率小幅反弹至7.9%。
第二个冲击波。进入2013年,经济增速又继续下滑,第二季度GDP增长率下滑到7.5%,这是经济增长下行压力对经济运行合理区间下限的第二个冲击波。为使经济运行不滑出下限,宏观调控又出台了一系列微刺激措施:推出一批铁路、公路、市政、能源、环保等基础设施投资项目,并鼓励民间资本参与;加快保障房建设;支持小微企业发展;加快服务业发展;促进外贸稳定增长,等等。2013年第三季度,GDP增长率又小幅反弹至7.8%。
第三个冲击波。2014年第一季度,GDP增长率又继续下滑至7.4%,这是经济增长下行压力对经济运行合理区间下限的第三个冲击波。同样,为使经济运行不滑出下限,宏观调控又出台了一系列微刺激措施:推出一批铁路、公路、市政、能源、环保和水利等基础设施投资项目,继续鼓励民间资本参与;加快保障房建设和棚户区改造;支持小微企业发展;加快生产性服务业发展;促进外贸稳定增长,等等。预计今年下半年经济增速仍会有小幅反弹。
记者:也就是说,近三年来,大致是每年上半年经济增速下滑,年中采取微刺激措施,下半年经济增速小幅反弹,下一年的上半年经济增速又继续下滑。您怎么看这样的宏观调控方式?
刘:我认为,宏观调控“与其守住下限,不如把握中线”。为摆脱“经济增速下滑——微刺激——小幅反弹——再下滑”的循环圈,避免年年打“下限保卫战”,就要改革宏观调控方式。一是改革宏观调控思维方式:由守住下限,转到把握中线;二是改革宏观调控工作方式:由应急式的项目应对,转到中长期的总体应对。
记者:怎样理解宏观调控思维方式由守住下限到把握中线的转变?
刘:宏观调控要搞“区间论”,不能只搞守住下限的“一点论”。所谓“区间”,就包括下限、上限和中线。只守住下限是被动的,这是因为:其一,年年要打“下限保卫战”,使经济工作显得很被动。其二,经济下滑具有惯性,随时可能滑出下限。当前,在我国经济增长面临下滑惯性的情况下,如果没有抵挡下滑的足够力量,或者一旦国内外经济环境有个“风吹草动”,即出现某些不确定性因素的冲击之后,经济运行就很容易滑出合理区间的下限。其三,不利于稳定市场预期,不利于提振市场信心。其四,不利于转方式和调结构,不利于深化改革。过去,我国经济增长的主要问题是经常冲出上限,不利于转方式和调结构,不利于深化改革,这已形成人们的共识。但经济增长滑出下限,或连续在下限边缘低位运行,也同样不利于转方式和调结构,不利于深化改革。这主要是因为,经济增长滑出下限,或连续在下限边缘低位运行,会使三大收入(居民收入、国家财政收入、企业利润收入)的增长均受到影响。
比如从国家财政收入的增长看,近三年来全国财政收入的增速呈大幅下降趋势。从2011年第一季度的33.1%(现价),降到2014年第一季度的9.3%,下降了23.8个百分点。特别是从中央本级财政收入看,在近三年来的一些月份中,均出现了以往少有的负增长。财政收入增速的大幅下降,会使需要财政支持的转方式和调结构,需要财政支持的有关改革措施的推进等遇到困难。例如在国民收入分配大格局的调整和收入分配制度改革中,多年来所呼吁的提高劳动者报酬和居民收入的比重问题,就难以取得明显进展。再如,随着财政收入增速的大幅下降,也使减税空间越来越小。
基于上述原由,我认为,与其守住下限,不如把握中线。把握经济运行合理区间的中线,可使宏观调控上下都有回旋余地。从下方的回旋余地来说,把握中线就可以扭转只守住下限的被动局面,不至于总担心经济运行会滑出下限。这有利于克服经济下滑惯性,有利于形成更加稳定的市场预期和提振市场信心,有利于为转方式、调结构、促改革提供更加良好的宏观经济环境。从上方的回旋余地来说,把握中线可使经济增长不突破两位数,使经济运行与上限保持一定距离,不至于造成通货膨胀。把握中线,还可以充分利用好上限与下限之间的经济增长空间,不至于浪费宝贵的合理区间,避免造成宏观效率损失。
记者:宏观调控工作方式怎样由应急式的项目应对,转变到中长期的总体应对?
刘:把握合理区间中线,不是靠短期的微刺激措施、靠临时的反周期对策、靠简单的放松政策、靠零碎地推出一些项目就能解决问题的,而是需要宏观调控的“大手笔”。要把目前短期的、应急式的项目应对办法,改革为构建中长期发展的新棋局,采用具有中长期持久推动力量的总体应对办法。今年4月25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研究当前经济形势和经济工作时提出:“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和长江经济带发展,抓紧落实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这些就是构建我国中长期经济发展新棋局的重要抓手,就是对经济增长具有中长期持久推动力量的战略支撑。如果我们切实把《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落实好,切实把京津冀一体化、长江经济带,还包括丝绸之路经济带等建设和发展起来,将这些集稳增长、转方式、调结构、促改革、惠民生于一体的、带有全局联动性的中长期重大举措,具体化和精细化为年度、季度措施,相互衔接地出台,以此来应对经济增长的下行压力,就会开创出我国经济改革与发展的新局面。
以《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来说,其任务包括:从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到推动城乡发展在建设规划、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等方面的一体化;从推进城镇化空间布局的协调发展和优化,到提高城市综合承载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推动城市建设绿色化、智能化和人文化。这是一个大的系统工程。这一规划如能真正贯彻落实,与过去以规模扩张为主的、“摊大饼”式的土地城镇化相比,任务更加艰巨,所需投资更多,带动消费更多,可释放巨大的、持久的内需潜力和发展动力。(本报记者 张 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