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工网理论频道时政撷英-正文
记录文化改革发展的恢宏画卷
闻 华//www.workercn.cn2013-12-16来源:人民日报
分享到:更多

  

  正当全党全国人民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满怀豪情全面深化改革之际,李长春同志《文化强国之路——文化体制改革的探索与实践》一书近日由人民出版社出版发行。本书回顾了党的十六大以后10年间文化体制改革的历程,展示了我们党带领全国人民坚定不移推进改革开放的勇气和决心,凝聚了广大宣传文化工作者改革探索的智慧和心血。本书的出版,对于广大干部群众特别是宣传文化工作者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不断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进一步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信心和决心,具有重要意义。

  党的十六大以来,我们党站在战略和全局的高度,改革创新、攻坚克难,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文化建设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的重要方面,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2011年10月,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专题研究文化改革发展问题,审议通过《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了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战略任务,在我们党领导文化建设的征程上矗立起又一座历史丰碑。《文化强国之路》一书,就是展现这一历史进程的恢宏画卷。

  本书选编了李长春同志2002年12月至2013年5月关于文化改革发展的重要文稿,共有讲话、谈话、文章、批示等91篇,绝大部分是第一次公开发表。全书充分展现了党的十六大以后的10年间,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关于文化改革发展的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生动记录了文化体制改革的历史进程,科学总结了新形势下文化建设的内在规律和宝贵经验,全面反映了我们党领导文化建设取得的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成果,是我们党领导文化建设的重要历史记录,具有很强的思想性、指导性、文献性。

  一、《文化强国之路》深刻分析了新世纪新阶段文化改革发展的时代背景,揭示了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重大意义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

  我们党历来高度重视文化建设,重视运用文化引领前进方向、凝聚奋斗力量。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把文化建设摆上更加重要的战略位置,在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创新文化体制机制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强大力量。

  同时也必须看到,进入新世纪新阶段后,世情、国情、党情发生了深刻变化,文化建设也面临着一系列新情况新挑战新要求。《文化强国之路》中的很多篇目,再现了新形势下文化建设在思想认识、文化观念、管理体制、工作方式等方面存在的诸多不适应:人民生活水平已基本实现由温饱到小康的转变,文化发展与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不相适应;我国已实现由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变,传统文化体制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不相适应;我国正处在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同时也进入了改革攻坚期和矛盾凸显期,社会思想文化日趋多元多样多变,文化发展与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要求不相适应;经济全球化持续深入,以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为标志,我国对外开放进入了新阶段,文化发展与我国对外开放的新形势不相适应;新技术特别是数字技术的快速发展和互联网的迅速普及,带来文化创新和传播领域的重大革命,文化发展现状与新技术发展和应用的形势不相适应。此外,我国文化自身发展也面临着一系列亟待解决的问题,如基层文化设施设备陈旧,文化产业规模不大、实力不强、结构不合理,用人机制僵化,文化创造和创新活力不足等。

  时代呼唤改革、人民期盼改革、实践要求改革。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党的十六大鲜明地作出了“根据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特点和规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推进文化体制改革”的重大部署。

  翻看《文化强国之路》,可以清晰地感受到,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是我们党在科学判断国际国内形势、全面把握当今世界文化发展趋势、深刻分析我国基本国情和战略任务的基础上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是一项关系全局的重大改革部署,开启了新时期文化繁荣发展的新征程。

  二、《文化强国之路》全面回顾了党的十六大以后10年间文化体制改革波澜壮阔的历史进程,展示了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的生动实践和成功经验

  党的十六大以后,按照中央的决策部署,各地区各部门锐意进取、开拓创新,文化体制改革由点到面、有序推开,走过了不平凡的历程。

  本书为读者揭示了10年间文化体制改革分阶段推进的发展脉络:第一阶段,从2003年初到2005年12月,主要是开展试点、探索经验。中央政治局常委会议讨论通过《文化体制改革试点工作方案》,中办、国办转发《中共中央宣传部、文化部、广电总局、新闻出版总署关于文化体制改革试点工作的意见》,确定北京等9个综合性试点地区和35个文化单位开展试点。经过两年多的探索实践,试点工作取得明显成效,为全面推开改革提供了示范、积累了经验、奠定了基础。第二阶段,从2005年12月到2010年7月,在试点基础上制定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若干意见》,在全国扩大试点、逐步推开。按照中共中央、国务院《意见》和全国文化体制改革工作会议精神,要求综合性试点地区率先推开改革,除新疆、西藏以外的其他省区市也要确定自己的改革试点地区和单位,取得经验后逐步推开。新疆、西藏要从自身实际出发,逐步推进改革。改革的目标任务不断细化、政策环境日益优化,在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取得新的进展。第三阶段,从2010年7月到2011年10月,主要是加快推进、全面展开。胡锦涛同志在中央政治局第二十二次集体学习时发表重要讲话,提出了“三加快、一加强”的重点任务。按照“加大力度、加快进度、巩固提高、重点突破、全面推进”的要求,文化体制改革大力度推进、全方位展开、纵深化拓展,部分领域基本完成改革任务,重点难点取得重大突破。第四阶段,2011年10月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召开后,各地区各部门全面贯彻落实六中全会重大部署,基本完成中央确定的文化体制改革阶段性任务,迅速兴起文化改革发展的热潮,我国文化改革发展取得重大阶段性成果,进入一个崭新的阶段。

  通览《文化强国之路》,可以清楚地看到,10年文化体制改革取得了累累硕果:全面完成出版发行、电影电视剧制作、广电传输等单位的转企改制,基本完成文化系统一般文艺院团、非时政类报刊出版单位等国有经营性文化单位的转企改制,重点新闻网站的转企改制取得重大突破,打造了一批富有生机活力的文化市场主体,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文化产业格局基本形成,以民族文化为主体、吸收外来有益文化、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的文化开放格局基本形成,副省级及以下城市组建文化市场综合执法机构全面完成,文化市场管理更加规范,中央确定的文化体制改革阶段性目标基本实现。据不完全统计,全国共注销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法人6900多家、核销事业编制近30万个。

  覆盖城乡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初步建立。完成了广播电视村村通、乡镇和社区综合文化站、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农村电影放映、农家书屋等五大重点文化惠民工程阶段性目标,公共文化服务网络进一步健全,广大群众特别是农村群众看书难、看电影难、收听收看广播电视难等问题得到较好解决。公共博物馆、纪念馆、美术馆和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等陆续向社会免费开放。

  文化产业整体规模和实力不断壮大。文化产业振兴规划全面实施,文化产业日益成为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我国文化产业增加值从2004年3440亿元增加到2012年的18071亿元,占同期GDP的比重从2.15%提高到3.48%。以资本为纽带兼并重组、整合资源,一批文化企业上市融资,涌现出一批总资产和总收入超过百亿元的大型国有或国有控股文化企业,成为文化领域战略投资者和文化市场主导力量。

  文化精品力作不断涌现。广大文化工作者的创作激情竞相迸发,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俱佳、群众喜闻乐见的精品力作不断涌现,文化产品创作生产呈现出百花齐放、全面繁荣的喜人景象。国产电影故事片从2002年不到100部上升到2012年745部,票房收入从10.1亿元增长到170.73亿元;1993至2003年11年间国产电视动画总产量仅4万多分钟,2012年一年就超过22万分钟;长篇小说2003年出版1000种左右,2012年达4000余种。

  文化走出去取得明显进展。文化产品和服务进出口逆差逐年减少,核心文化产品出口额由2003年的56亿美元,增加到2012年的259亿美元。图书版权进出口比例,由2003年的9∶1下降到2012年的1.9∶1。中国(深圳)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等一批国家级、国际化、综合性的文化博览交易平台异军突起,出口成交额逐年增长。截至2012年12月,在108个国家和地区建成孔子学院400所、孔子课堂500多个。中华文化的国际竞争力和影响力不断增强。

1 2 共2页

中 工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2008-2010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浏览本网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的分辨率调为1024*7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