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 更多 |
从严治吏是治国理政的关键。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两会上参加安徽代表团审议时提出,领导干部要做到“三严三实”,既严以修身、严以用权、严以律己,又谋事要实、创业要实、做人要实。
党的十八大以来,从“‘老虎’、‘苍蝇’一起打”到出台“八项规定”,从反“四风”到“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持续一年多的政府部门新“整风运动”,几乎涵盖了从“舌尖”到“车轮”,从坐椅到卡券等多个方面,多项规定和禁令的密集出台,形成了反腐倡廉的“高压态势”。
官风好转,整个社会风气也为之一新。但是,赞许期待的同时,公众也有不少疑虑和担忧,甚至一些平时隐性收入高的公务员也抱怨声四起,发出“为官不易”、“官不好当”的感叹。
日前,人民论坛问卷调查中心对网友和党政干部群体进行了调查。调查显示,74.84%的官员认为从严治吏“可彻底扭转不良官风”,持相同态度的受访公众比例为50.94%;72.02%的干部和88.56%的公众认为中央“出重拳”治吏恰如其分;51.52%的受访公众认为“大部分”的官员会抱怨,11.21%的受访党政干部认为“大部分”的官员会抱怨,47.45%的受访党政干部认为“半数左右”官员会抱怨;不过,对于如何才能保持当前治理成果,70.16%的受访干部认为“刚性的制度环境”最为关键。
自古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以前部分官员过惯了“奢侈”日子,如今要求其过正常日子,自然会有抱怨。但这样的调查结果也反映出,在从严治吏的同时,如何回应好党政干部群体的正当利益诉求,当成为我们必须直面的课题:从严治吏如何转化为制度优势。
制度设计要给人以合理期待
新加坡国立大学东亚研究所所长郑永年:任何事情走过头了,就可能会物极必反。反“四风”也好、反腐败也好,反得过头了,可能回过头来会贪得更厉害。反“四风”,问题不在于严格,而在于如何执行。现在大家支持度很高,对一些官员来说“减减肥”也好。总体来说,制度的设计一定要有一个合理的区间。人都是普通人,干部是普通人,公务员也是。一点自私自利都没有,什么好处都不要,怎么可能?当然,这里说的是合理合法的范围内的好处。共产党人不是特殊材料,对共产党干部的要求远远超出对常人的要求,那样会更麻烦。长期以来,中国共产党的教育给民众过高的期待,加上中国传统中,几千年来官员始终被当成道德的化身,可以不吃不喝、什么都可以牺牲,这样就给了民众一种错误的期待。现在老百姓为什么情绪很大?就是因为长期以来的教育就是共产党都是好样的,最后老百姓发现实际上并不是这样,当然会有情绪。人都是有自己利益的,没有利益就不会负责任,有利益才会负责任。制度的建立首先就要给人一个合理的期待,才能使之制度化。如果对人的期待不合理,要求人人没有自己的利益,全部大公无私,那就没法制度化,更加不需要制度了。
查处有力从严治吏才能有效
中央社会主义学院马克思主义理论教研部教授赵丰:查处是从严治吏的最后一道关口。查处有力,从严治吏才能有效。要坚持用制度管权管事管人,对超编制、超职数、超规格配备干部问题,对绕圈子进机关、冒充人头吃空饷、改学历改经历改年龄等违反组织人事制度问题,要从严查处。让人民监督权力,坚持“有举必查、查必有果、查必到位”的原则,对那些违反组织人事制度的干部坚决执行“零容忍”,及时查处,使其不敢违规、不敢腐败、不敢专权、不敢失责,让制度发挥作用。同时,探索调整不适宜担任现职干部的办法和措施,把问责从“有错”向“无为”延伸,对工作不负责任、敷衍塞责、长期处于落后状态的干部及时进行组织调整,对工作失职干部严格问责。
探索和加强干部激励的有效机制
国家行政学院科研部研究员胡仙芝:在从严治吏的背景下,更需要探索和加强干部激励及公务员激励的有效机制。
一、引入竞争机制,增强干部队伍活力。考试录用、公推公选、民主推荐、竞争上岗对于政府相关岗位工作绩效的提升是具有明显的意义的,原因就在于这种制度能够冲击论资排辈、工作拖沓、混日撞钟式的组织“官僚病”。
二、提升流动机制,加快干部队伍更新。要建立真正择优选优用优培优的干部录用、晋升机制,完善干部交流、锻炼、挂职、培训机制,理顺和规范公务员退出机制,通过提升干部队伍素质和优化干部队伍结构来提高工作绩效,增强干部队伍的战斗力。
三、根据公务员实际需求和相关规定,合理设计工资福利浮动机制。公务员工资和福利作为一个保障要素,不在于绝对价值的高与低,而在于相对的公平与合理。公务员工资要照顾到几个均衡匹配,一是与岗位职责相均衡匹配,二是与国家财政收入增长水平相均衡匹配,三是与社会相关行业和社会总体平均工资水平相均衡匹配。福利待遇也应该着眼于需要、着眼于节约、着眼于公平、着眼于适用,在阳光监督下合理地提供。
四、完善公务员奖惩制度,优化干部监督机制。首先是完善和优化考核机制,确保考核能够反映实际工作情况。其次,奖励要与公务员的日常行为相联系,奖勤罚懒,奖善惩恶,奖能罚庸,并且要有客观依据。三是奖惩的方式要适用有效,精神物质并重。四是奖罚制度要经常化、制度化、公平化。五是干部监督要注重经常化、有效化,确保做到有令即行,有禁则止。
官员需清除杂念坚定信念
国家行政学院教授许耀桐:官风严厉整肃,带来了官场焕然一新的面貌。然而,在人们给予赞美期许的同时,也听到一些牢骚愤懑的杂音。对此,我们用不着惊慌。中国的官场已到了非整治不可的地步了。官员,必须清除杂念,坚定公仆信念,才能守得住官场的本色,守得住官员的节操,也才能为改革增添动力。而沾满衰朽腐败官风的官员,才真正是阻止全面深化改革的最大障碍。
“萝卜白菜、各有所爱”,我们并不反对个人的喜好和抉择。如果一些官员感到收入少了,“好处”没了,要转向商海经商,我们绝不反对。因为经过这场严厉的官风整肃,政府留下的必定是清除了私心杂念而坚定了理想信念的官员。至于那些既不想走,又想怠工的官员,等待他们的有严格的绩效考核制度和严厉的问责制度。
在权力运行关键部位和环节建立有针对性的制约机制
中国行政管理学会副秘书长沈荣华:从严治吏,关键是在权力运行的关键部位和环节,建立有针对性的制约机制。第一,按照决策、执行、监督既相互制约又相互协调的要求,构建决策科学、执行坚决、监督有力的权力运行机制。特别是应当完善民主、科学、依法决策的程序,重大事项、工程项目、大额资金使用、重要人事任免等重大决策,实行集体讨论决定,防止个人说了算。
第二,推行政务公开,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确保社会公众的知情权和监督权。要制定和公开各级机关权力清单和运行流程,防止权力行使随意性,约束自由裁量权。
第三,加强对领导干部,特别是“一把手”的监督制约。有权必有责,权力越大,就越要受到监督制约。应明确不同部门和岗位的职责权限,保证权力依照法定程序行使,以法治制约人治。
做好法规制度衔接,实现法治化反“四风”
国家行政学院法学部副主任杨小军:反“四风”固然需要领导高度重视,也需要高层的强力推动,否则就很难取得今天的成效,但要想取得持续效果而不是“虎头蛇尾”,就需要做好法规与制度的衔接,通过建章立制,通过法治实践和法治权威,用法律制度手段推动反“四风”。这就需要做好几个方面的工作:一是制度固化。
将反“四风”的有益探索通过制度固定下来,以法规的制度形式规定下来,使之成为党规国法的重要内容。二是职责定位。作为制度化法制化的反“四风”,必须解决职责定位问题,明确应该由哪个部门来具体负责反“四风”,该部门的具体职责涵盖哪些。加强检查监督,铁面执纪,对顶风违纪者坚决查处并不断给予曝光,向全党释放执纪必严的强烈信号,勇担责任。这是反“四风”稳固发展下去的基石。三是预算监督。法治化反“四风”,无论是反享乐主义还是奢靡之风亦或是形式主义,必须将预算监督作为源头治理的重要一环。只有看紧“钱袋子”,才能抓好反对“四风”的“牛鼻子”。
本报记者宋广玉根据人民论坛相关报道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