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 更多 |
李松阳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紧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讲话。这其中,他多次谈到党员领导干部“接地气”的问题。
对党员干部而言,“地”是基层,是群众。“地气”是基层实情,是群众实际。所谓“接地气”,就是要深入基层,联系群众,集中民智,凝聚民心。概括地讲,“接地气”的思想核心在于心系群众,具体表现在于深入实际,精神实质在于求真务实。
“接地气”是做好群众工作的现实需要。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党员干部若长期脱离实际、脱离群众,见不到基层实情,听不到群众呼声,群众感情自然培养不起来。等到真正做群众工作时,才发现很多事都不会做。所以,干部很需要接地气,接了地气才能培养对群众的感情;有了对群众的深厚感情,才能与群众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才能做好事、做成事、做群众理解和满意的事。
“接地气”的具体表现在于深入实际。对群众的满腔热情,不能仅停留在口头上、文件上,终归要体现在为人民服务的实践中。这对于上层机关的同志而言,尤其具有针对性。上层机关的不少同志可谓“三门”干部——出了家门进校门,出了校门进“衙门”——受教育程度高,综合素质很好,但缺少同基层群众直接打交道的经历、缺少基层一线实践锻炼的体验,往往“通上情”有余、“接地气”不足。因此,上层机关的同志要接地气、通下情,就必须深入基层、深入实际、深入生活,深入到广大基层群众当中,用具体实践来弥补先天不足,在身体力行中去体会为人民服务的真谛。
“接地气”的关键在于把握其精神实质。现如今,有一些同志认为,干部必须身处田间地头,与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才能接地气。还有一些同志认为,干部把群众放在心里就行了,不到基层也一样可以接地气。这两种倾向都是片面的。接地气的精神实质在于求真务实。每一名党员干部,工作的岗位、性质、内容、形式都不尽相同,因此“接地气”也不能千篇一律,必须因时制宜、因地制宜,结合自身岗位和工作实际,在做好本职工作过程中,了解基层实情,真正为群众办实事、解难题、谋实惠,密切党群干群关系,由近及远、由浅入深地接地气。
无数实践都证明,凡是接地气的法规制度,执行起来都有的放矢;凡是接地气的工作部署,落实起来都成效显著;凡是接地气的党员干部,成长起来都大有可为。党的十八大以来,纪检监察机关面对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新形势,明确职责定位,聚焦中心任务,各方面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比如,在落实八项规定精神、坚决纠正“四风”方面,紧紧抓住中秋、国庆、元旦、春节等重要节点,加强执纪监督检查。在严厉惩治腐败方面,坚持“老虎”、“苍蝇”一起打。在加强和改进巡视工作方面,把发现问题、形成震慑作为主要任务。在强化宣传教育方面,开通中央纪委监察部网站,委部领导在线访谈与群众交流。在自身建设方面,带头改进作风,深入开展调研,夯实基础工作。这些实实在在的“接地气”之举,推动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不断向前发展,得到了人民群众的信任和支持。
革命理想高于天,为民服务行胜言。“接地气”既是党的群众路线的具体表现,也是对党员干部转变作风、做好工作的切实要求。党员干部只有接地气,才会有底气、长灵气,更好地为人民服务。纪检监察干部只有接地气,才会有生气、显正气,更好地做党的忠诚卫士、当群众的贴心人。
(作者单位:中央纪委办公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