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 更多 |
□沈士光
所谓简政,即成就一种简单有效的政事。中国古代老子为代表的政治观就是提倡“简政”。他说:“治大国若烹小鲜”,意思是治理国家像炒小鱼一样不能多翻炒,翻炒多了鱼就会烂掉,这是对“简约政治”的很好表述。
这里的“简政”主要有两层意思:其一,治理国家是一门技艺,像炒小鱼一样的技艺。一下子将高高在上的“安邦治国”的经国大业轻轻地和大众的日常生活结合在一起。它告诉人们一个真理:安邦治国,最大的政治无非就是让老百姓过好安居乐业的日子而已。这和西方圣哲亚里士多德说过的“政治首先是一种行为和技艺”如出一辙。其二,老子很懂得辩证法,将“大国”和“小鲜”并列在一起,换言之,“小鲜”能烧好,则大国也能治理好。所谓的“政从小始”讲的是政事要从具体的事情做起。古人在这方面的论述还很多,如:“郡县治,天下治”等等。在这一方面西方社会似乎所见略同,有个理论主张被称为“奥卡姆剃刀”(Ockham’sRazor),其表述为“切勿浪费较多东西去做用较少的东西可以同样做的事情”,此话后来被人们简约为“如无必要,切勿增加实质”。有的论者索性命名为“吝啬定律”(lawofparsi mony),简单到吝啬的程度。
所以,简政是一种少政,而不是一种“繁政”。不要过多地干预社会和公众自己能决定、能做好、能解决的事务。邓小平同志早就告诫过我们不要去管许多管不好、管不了、不能管的事情。“简政”是要“少政”和“减政”。但是,往往事与愿违,政事几乎都会不自觉的繁复起来,成为一种“繁政”。历史上看,延安时代就提出“精兵简政”,改革开放初期邓小平大声呼吁“精简机构是一场革命”,相对于简政的“繁政”是一种顽症和惯性,比如,文件字数越来越多,讲话越讲越长,制度制定越来越细密,似乎只有这样才算完整和完美。要少要减的目的总是半途而废,其结果是“增”,是“繁”。“形式主义”的东西多起来,“官僚主义”盛行起来,再加上好日子下的奢靡之风和享受主义。而社会问题并没有因此而减少,解决问题的成本却大大增加。说到底,简政是达到“善治”的必然途径,简政是一种治理能力,这种治理能力一方面看是否有能力做到心有余力,有所选择;另一方面看是否具有“删繁就简三秋树”的能力。
我们看到,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领导甫一上任就下发了“八项规定”。八项规定很简单,就是八个不准,其核心就是治理公款消费。从上到下,各级执政团队政治组织都必须遵守,取得了国人皆知的实效。新一届政府提出了“简政放权”的口号,转变政府职能,着力从改革行政审批制度着手,中央政府已经取消了或下放了几百项行政审批权,地方政府纷纷出台相应的简政放权措施,上海自贸区试验区的建立就是打造“简政放权”的示范区。
所谓清政,即成就一种清廉清新的政风。“简约”是一种风格,其特点就是清新。清新是一种风气。风气原是自然之物,一旦形成,铺天盖地,难以逆势。一年四季,皆因风气而成,政风亦然。孔子就曾将道德与风气联系起来,他说:“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抗战结束后黄炎培预测延安是未来中国的希望,就是看到了延安清新的政治风气。他和毛泽东著名的“窑洞对”中也是用风气来比喻的,说到有的政权的垮台原因是“因为历时长久,自然地惰性发作,有少数演为多数,到风气养成,虽有大力,无法扭转,并且无法补救”。而清新的政风能使政治清明,社会生气盎然,使好人舒心、舒畅,使得正气主导,不正之风悄然匿迹。
清政清新之风的树立关键是要“政清”,要各级领导干部政治清明。唐代是我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它对所有官吏政治素养和一般品质的要求称为“四善”,即:“一曰德义有闻,二曰清慎明著,三曰公平可称,四曰恪勤匪懈。”清人唐甄曾经说过:“天下难治,人皆以为民难治也,不知难治者非民也,官也。”在现代国家治理中,政治清明也是一国政治最大的亮点之一,做不到这一点,国家的形象就会受到污染和损害,公民的希望和信心不可能建立起来。十八大以来党和政府反腐败的决心和力度之大都是有目共睹,逐渐在形成风清气正的政风。
所谓要政,即成就“要事不繁”的政治。简约之“约”承载着“简约而事丰”的丰富内涵,它能做到线条简洁、清晰、层次感强;政治亦然,这种政治能够做到纲举目张,使得人们抓住重点,也抓得住关键。
古人说:“事先大功”,大意说的是,事业安排,总体规划,必须首先考虑大的,要有全局意识、长远意识。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解决了几个方面的“大功”,比如说提出了一个重大理论观点,即“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的作用”。这个重大战略确定了,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也就明确了,转变政府职能的方向和要求也能逐步落实到位。又比如“司法改革是这次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之一”,在现代国家治理中,实行法治可以使得国家治理显现出一个较为简洁流畅的过程。还有“强化权力运行制约和监督体系”。上述几个方面都是“大功”,都是要政,没有对这些若干重大的谋划和定位,深化改革的阻力就不会减少。
在笔者看来,这些“要政”的归宿是“民政”。《管子》说:“治国之道,必先富民;民富则易治也,民贫则难治也。”我国30多年的改革开放政策就是围绕着“富民”两字展开的。我国人民群众的物质生活水平有了极大的提高,“富民”的基础已经铸就,现在到了第二步“平民”,即利益平等、权利平等,也就是在原来的基础上,缩小差距,扩大平等。诸如缩小各阶层之间的收入差距,努力使得城乡居民公共服务均等化,国有企业和私营企业的待遇平等,人与人之间的机会平等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