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工网理论频道时政撷英-正文
擦亮“中国装备”(全面深化改革进行时(辽宁篇))
//www.workercn.cn2014-06-12来源:人民日报
分享到:更多

  

  靠深化改革增效

  “进”更积极有为,“退”更主动有序,激发企业活力

  振兴重大装备,关键是企业增效。辽宁以结构改革推进结构调整,进退并举,充分激发市场主体活力。

  进,要更加积极有为——“混合所有制”改革,辽宁快马加鞭。

  大连船舶重工集团是国内首家整体上市的军工企业,资产100%注入上市公司,在保持国有控股的同时,民资、外资持股比例不断增加。

  大船集团资产状况良好,产品大多是“独一份”,何必还要搞“混合”?大船回答:不是为了募集资金,而是希望通过股权多元化改善公司治理,提高效率。“过去做决策,核心管理层几个人就能定下来,现在战略投资者、民企股东盯得紧,逼着企业运营更正规更高效。”大船副总裁安玉民说。

  大连市副市长刘岩介绍,大连经营性国有企业全部实现了股权多元化。国有股比例看似下降,但装备制造企业总体实力更强。

  退,要更加主动有序——剥离生产型服务业,辽宁一马当先。

  沈阳远大科技创业园的一栋栋漂亮小楼里,正酝酿着一个个可能震撼市场的科研成果。去年10月,远大将科研部门分离出来,整合成立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专业研究院。科研人员的心血,集团公司要花钱买,科研人员还能终身从后续销售中提成。

  智能振动控制专家韩旭带着研发项目从德国来到远大,“看中的就是这里灵活的机制、宽松的氛围。”每个研发项目都要直面市场,每位研发人员都与转化后的成果收益相挂钩。“研发项目,真正变成科研人员自己的‘孩子’。”

  重大装备制造业集中的铁西区,一年间有11户重点企业分离成立21户生产性服务业企业。告别“大而全”模式,企业创造力全面释放。

  政府和企业的关系怎么摆?辽宁辩证做好“进退法”,减少微观干预,增强政府服务。

  重大装备的投资往往高达数千万乃至上亿元。以前,只要额度超标,企业投资就不能自己说了算。审批耗时长,不知误了多少商机。

  “能交给企业做决策的,政府尽快退出来,退是为了更好地进。”辽宁明确,只要符合国家产业规划,达到环评、能效标准的,省级层面一律松绑,由审批改为备案。一年多来,辽宁取消、下放、简化了近百项行政审批。4月初,华晨宝马投资70亿元的新五系生产线开始运转,“搁以前跑审批,至少要一年才能把章盖齐。现在从报备到投产也就3个月。”

  不需要时,政府隐身;需要时,政府现身。辽宁在全国最早设立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专项,助推企业增效。大连橡胶塑机公司得益于这一政策,研制的一项首台套项目顺利交付用户,一举冲破国外大型乙烯生产装置的垄断,“没有政府的支持跟进,我们企业可不敢冒这个险。”

  向全球价值链高端升级

  在“微笑曲线”两端笑起来,做最好的制造服务商

  当中国装备制造业规模跃居世界首位时,美国专家曾指出:“如果在国际高端市场见不到中国企业的身影,中国装备制造业还谈不上具有核心竞争力。”辽宁重大装备企业记住了这句话。

  是不是一流,要在国际市场上印证;做没做到高端,要在全球价值链上衡量。

  研发—制造—服务,勾连成重大装备的“微笑曲线”。“中间高、两头低,那是‘哭泣曲线’,辛苦一通,利润大头都被人家拿走。”辽宁省经信委副主任何庆说,不把研发和服务这两端做强,辽宁装备制造业就“笑”不起来。

  与研发相比,服务最薄弱。不少生产企业长期认为研发是核心,服务是附属环节,不用多费心思。然而,在“与巨人对视”中,辽宁装备企业看到了巨大落差。那些闻名遐迩的装备制造“大鳄”正在从单纯制造向制造服务转型,服务的附加值甚至远高于制造和研发环节。

  从卖产品到卖服务,辽宁重大装备的结构升级抢先破题。

  “我们售出的每一台数控机床,这会儿运营得咋样,我从手机上立马就能知道。”沈阳机床董事长关锡友轻点手机,屏幕上即刻出现一张用户分布图,再点击其中一家广西用户的数控机床,显示“正在加工中,已工作96小时”。

  沈阳机床研制出i5智能系统,使每台交付用户的数控机床变身“智能机床”,可以随时了解产品运行状况,提供精准的维护保养和技术升级。“我们在沈阳的技术人员,比千里之外的用户还要早发现机床加工中可能碰到的问题。”国外同行参观沈阳机床的智能系统后,半开玩笑地说:“即使你们不再生产新机床,现有机床的维护和服务也够赚的啦!”

  “私人订制是新的利润增长点。互联网时代,抓住用户就抓住了一切。”沈鼓集团董事长苏永强说,过去沈鼓卖的是统一规格和功能的产品,现在则致力于提供个性化、专属化的全流程服务。沈鼓整合内部资源,筹建客服、信息、检验检测等11个生产性服务中心,预计全部建成后,年产值将逾30亿元,从一家传统制造商转为新型制造服务商。

  这两年,越来越多的辽宁重大装备在国外闯出名堂,高端市场在哪里,就把触角延伸到哪里,半数以上大型装备制造企业的海外市场进账占总收入三成多,并竞相展开海外并购,“把老外的钱赚到手是真本事。”大连瓦轴集团总经理孟伟说。

  盾构机,是高端装备制造业的标志,也是“辽宁装备”的拳头产品。这种体量庞大的设备总是掘进在隧道挖掘最前方,挖得越深,周遭越暗,也越考验掘进实力。当光明瞬间涌入,意味着隧道终于打通。辽宁重大装备也有一股子“掘进精神”,走过辉煌,直面挑战,在一连串质变中冲向世界装备业制高点。

  转型升级新期盼

  希望给中国装备提气

  以汽车为例,现在市场上销售的高档车基本都是原装进口车,合资品牌发动机也都是国外技术,就是自主品牌汽车也基本采用了国外发动机。希望辽宁能制造出与奔驰、宝马汽车厂商相匹配的发动机,让我们自主品牌的汽车也有“中国心”,给“中国装备”提气。

  ——梁宏博(辽宁省边防总队沈阳边检站)

  政府和企业要更好对接

  辽宁应深化改革,实现政府和装备制造业企业更好地对接。比如协助企业建立科技成果转化激励制度,保证科研投入的有效性;构建中小企业科技创新服务平台,为中小企业提供一站式全方位服务等。

  ——李岗(沈阳市沈河区公务员)

  让金融助力装备制造业

  我国装备制造业面临高端封顶、低端挤压的严峻形势,需要积极探索和研发贷款新模式,让金融助力装备制造业突破发展瓶颈、实现高端装备国际领先。这是金融行业不可推卸的责任。

  ——张凤鑫(中国工商银行丹东分行)

  引导装备制造业合理布局

  辽宁沿海经济带发展迅速,产业集群效应也凸显,装备制造业向沿海转移的趋势,是企业在市场竞争条件下的必然选择。

  但由于装备制造业自身的特殊原因和使命,其布局除了沿海经济的趋向性外,政府也应从战略上对产业转移进行有效引导,避免出现因产业过度集中造成的重复建设和加剧区域发展的不平衡,使总体布局更合理。

  ——崔跃峰(营口市老边区市民)

  链接

  十八大以来

  “辽宁装备”发展大事记

  ◆2012年底,辽宁陆海石油装备研究院有限公司建成“CP—300型自升式钻井平台”,是我国第一个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自升式钻井平台,打破了国外对该领域核心技术的封锁。

  ◆2013年2月,北方重工集团自主研制成功世界第一套高性能镁合金板材轧制成套装备,这套设备能生产1.725米热轧、1.65米冷轧高性能镁合金板材。

  ◆2013年4月,沈变集团为新疆与西北主联网750千伏第二通道工程项目生产的第四台750千伏可控并联电抗器一次试验合格,这是我国第一组自主研发用于750千伏输电系统实现自动连续调节的磁控式可控并联电抗器,也是世界上电压等级最高、容量最大的磁控式可控并联电抗器。

  ◆2013年7月,大连金州重型机器公司为神华宁煤集团研制的世界首台超大型“费托合成反应器”在宁东能源化工基地完成,标志着我国大型煤化工装备自主化、国产化迈出重要一步,填补了我国生产大型煤化工装备的空白。

  ◆2014年4月,中航工业沈阳黎明航空发动机集团研制的R110重型燃机在中海油深圳电站实现168小时联合循环长试考核,正式通过科技部验收,标志我国第一台自主知识产权的重型燃气轮机研发成功。

  ◆2014年1月,大连船舶重工集团完全自主研发、设计、建造的第一艘10000TEU集装箱船“中海之春”签字交工,使我国成为继韩国、日本之后,能够自主研发、自主设计、自主建造超大型集装箱船的国家。

  ◆2014年2月,大连中远船务建造的超深水钻井船“大连开拓者”顺利完成交船前最后一次坞内工程,安全驶离“大连”号30万吨级浮船坞,标志着这艘世界最大的超深水钻井船完成全部前期建造工程,进入后期全面调试阶段。

  ◆2014年3月,沈阳鼓风机集团为神华宁夏煤业集团提供的国产首台10万空分压缩机组完成了设计,全面进入产品制造阶段。10万空分压缩机组的研制成功,将实现我国重大装备国产化又一个零的突破。

  本版稿件由本报记者龚雯、孙健、白天亮、王金海、何勇、周飞亚、辛阳采写

  版式设计:李姿阅

1 2 共2页

中 工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2008-2010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浏览本网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的分辨率调为1024*7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