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 更多 |
深化改革元年已接近尾声。自今年1月份召开第一次会议起,截至10月底,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已经召开六次领导小组会议,下半年几乎每月召开一次,工作节奏明显加快。但是,毋庸讳言,也有少数领导干部对改革认识不够,推进改革的动力不足,有意无意成了全面深化改革的无形阻力。这种值得警惕的现象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惯性思维”的束缚。长期执政环境下,部分领导干部产生了惯性思维或惰性思维。一些领导干部安于现状、不思进取,视改革为畏途,甚至有抵触情绪,不愿打破现状,不敢大胆创新;还有一些领导干部或是观念保守,或是能力不济,习惯于穿旧鞋走老路。这都给改革带来了不同程度的阻力。
“等待观望”的态度。一些基层干部认为改革更多属于顶层设计范畴,是上面的事,自己做好“底层施工”就可以了。有的怕承担改革的责任,担心改得越多错得越多,不敢担当,不敢作为,主观上改革意愿不足,积极性、主动性减弱。特别是近一段时间以来,中央对一些重点领域的重要工作进行了改进完善或重新定位,干部在思想认识和政策领会上需要个过程,一些领导干部想先看看别人怎么做再说,观望气氛比较浓。
“既得利益”的阻挠。改革的主要目标之一是打破既得利益。一些领导干部习惯于特殊身份和官位所带来的利益和特权,自己的利益丝毫动不得,手中掌握的权力丝毫分不得,这对改革无疑形成了阻力。既得利益者出于自我保护的心理,从改革方案的设计到相关改革举措的出台、落实等各个环节,会想方设法制造各种障碍,希望继续保持较多的权力、资源、话语权,保持较大的社会影响力。
“制度意识”的淡漠。受“官本位”思想的影响,领导干部制度意识淡漠的现象还一定程度存在,制度的“笼子”还扎得不紧。部分领导干部在制度合乎自己利益时就强调按制度办事,不合乎自己利益时就想方设法越过制度。不敬畏法律制度,在法律制度面前我行我素,有法不依、有令不行、有禁不止,缺乏基本的法治思维和法治选择。
“脱离实际”的问题。一些领导干部制定改革举措时,往往和群众需求、基层实际存在不相适应的情况。有的操作流程复杂繁琐,实际效果却不好;有的方式方法简单粗暴,让群众难以接受;有的把过去工作翻新重现,难以形成改革效应。这样的改革举措既不能深化群众的改革认识,也没有给群众带来实惠,背离了全面深化改革的初衷。
领导干部是带领群众推进改革的骨干力量,不能因为以上思维而在实际中形成改革阻力。领导干部只有以长远眼光、积极心态投身改革实践,踏踏实实干下去,才能实现全面深化改革的蓝图,不辜负人民群众的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