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 更多 |
中国出口要在单边、双边和多边自由贸易新机制的环境中开拓空间,使经济增长在进出口方面获得新的动力。新华社发
■ 周天勇
提要
微观社会主体创业和就业的活力,是人民富裕和消费需求旺盛的基础。
中国的经济增长,已经到了一个低成本创新发力的时候了,科技不断进步和新兴产业发展,将会成为中国经济增长越来越强劲的动力。
中国仍然处于城镇化的中期阶段,推进城镇化来保持经济增长高速度,是一个很重要的动力来源。
以人为本的城镇化,首要的是形成人民创业就业推动的有活力的城市化。推进城镇化,是中国未来增长一个重要的动力。
中国经济经过30多年的高速发展,现在需要从新的视角去寻求具有新增长动力和新增长点的新增长模式。
A
鼓励创业,形成小企业带动就业的微观动力
微观社会主体创业和就业的活力,是人民富裕和消费需求旺盛的基础。与国际指标比较,中国目前创业和就业的活力不足。证明中国微观创业就业活力和动力不足的两个重要指标,一是每千人企业平均拥有数量,二是大学生毕业后创业率。先看第一个指标。以中国2012年的数据为例,如将每 5个个体户折成一个企业,再加上注册登记的其它企业,中国每千人企业平均拥有数量仅为16个;而发达国家在金融危机前为每千人平均50个。由于企业数量中,中小企业一般要占到98%左右,中国与其它国家之相比,中小企业发展特别不足,千人拥有企业数量水平仅是发达国家的三分之一,是发展中国家的一半。再看第二个指标,发达国家大学生毕业三年内,自己独立创业的比率达20%;而中国目前不到2%,绝大部分毕业生都强烈希望到党政事业单位、国企、银行、外资或大型私企等地方工作,许多毕业生宁肯不就业,也在家等着到这些单位上班的机会。可以看出,中国与发达国家相比,毕业生微创业动力只是后者发达国家的十分之一。
与日韩和台湾地区的高速增长期的人民富裕和消费旺盛情形相比,我们缺乏的是微观的创业活力和动力,以及广大人民在创造财富同时分配财富的流程。没有微创业,哪来的大规模的中等收入人群和阶层?没有创业形成的小企业,哪来的大规模的就业需求量?没有大量的中等收入人口和充分就业形成的居民收入,哪来的居民消费能力呢?我们总是讲收入分配不合理,总是在抱怨消费需求不足。最主要的是,要考虑在鼓励广大人民通过创造财富来分配财富。
形不成中等收入群体,就业也不稳固,新劳动力寻找工作困难,整个社会也没有稳定的基础。
目前推动发展的思路、战略、体制和政策有一些片面性。说明我们的思维惯性还是在大投入、大资本、大企业、大项目推动上,还是在政府主导解决就业和民生问题上,还是倚重在GDP增长和政府的财政收入增加上,而实际的思路、战略、体制和政策重点应该放在人民的就业、富裕和调动全体人民创业的活力和动力上。这是我们未来最有前途、和规模最大的、新的增长动力。
B
创新,是未来发展越来越强劲的增长动力
我们的发展阶段,已经到了需要高度重视科技创新推动经济增长的时候了。从发展经济学总结的规律看,越是经济不发达的时候,经济增长越是需要依靠投入,特别是资本投入的推动;而经济越发达,知识和技术对增长的贡献率就越高。30多年的改革开放,已经使中国的发展水平从人均GDP155美元,排名全球倒数几位之中,提升到了2012年的近6100美元阶段,经济发展已经进入到了一个从资本资源投入为主推动的阶段开始向知识技术深化和产业创新为主推动的阶段转变的时候了。而后发国家由于技术的引进消化吸收和再创新,知识技术的全球传播和交流,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应当比过去的发达国家,在阶段上可能来得更早一些,动力可能还要更大一些。这也是后发国家所谓后发优势的来源之一。
我们有着科技创新的优越条件,对创新驱动战略要充满自信。随着经济的发展,研发投入的能力大大增强,其投入规模已经接近GDP的2%,占全球研发投入总额的14%左右,而且其趋势正处在快速增长时期。
科研装备条件,今非昔比,形成国家级院所、重点实验室、大学与各省市科研院所、企业研发中心、国家重大专项攻关与众多院校所、企业研发中心和科研人员的试验工作室等遍地开花的热带雨林式研发相结合,形成具备越来越完善的有强大研发能力的国家创新体系。
积累了大量的科研储备项目,同时具有全世界规模最大、增长最快的市场需求,为技术转化为产品和相关产业发展提供了最好的市场条件。
中国许多领域所掌握的科学技术在全球目前也处于领先地位。如激光、农业超级稻及其他农作物杂交、清除太空废旧卫星、高铁综合集成、智能机器人、气垫船、航天航空、常温中低速磁悬浮列车地铁、量子通信、定位、移动通信、第四代核电、云计算、物联网、传感网等等,技术水平都在世界前沿位置。
中国在科技进步方面,有后发优势,憋足劲,弯道超车,实施赶超战略,实现建成世界科技大国和强国目标,有着非常重大的战略意义。我们在前30多年的改革开放过程中,抓住了劳动力相对便宜这样一个低成本制造和竞争的机遇期,取得了发展的奇迹。从现在来看,由于科学技术人员报酬等比发达国家相对较低,加上一些自己研发的科研装备价格也比发达国家便宜,我们有着低成本研发、创造和产业化的优势,这是一个创新的战略机遇期。
创新是经济持续增长源源不断的新动力。如果我们弯道追赶,加速创新,将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从目前50%左右的水平上每年提高1.5个百分点,那么2013年由创新形成的增量GDP规模就将达近10000亿元左右,经济增长速度也将会提高到1.8个百分点,并且使经济增长有持续的后劲。如果高度重视科技创新对经济增长推动的作用,并切实将创新驱动战略落到实处,国民经济每年将多获得2个左右百分点,甚至更多的增长速度。
可以看出,中国的经济增长,已经到了一个低成本创新发力的时候了,科技不断进步和新兴产业发展,将会成为中国经济增长越来越强劲的动力。
C
积极推进新型城镇化进程
中国目前真正和全面意义上的城镇化水平是35%左右。发展经济学家们的测算,在经济发展过程中,由于结构转型,即从农村和农业经济向城市和非农业经济转变过程中,大量人口从经济收益低的农村地域向收益高的城市地域迁移配置,大量工商企业兴办,住房兴建,学校医院等服务提供,生活方式改变和消费增加,加上城市交通投资建设,其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在30%到40%之间。中国仍然处于城市化的中期阶段,推进城镇化来保持经济增长高速度,是一个很重要的动力来源。
以人为本的城镇化,首要的是形成人民创业就业推动的有活力的城镇化。推进城镇化,是中国未来增长一个重要的动力。但是,头等重要的是,要形成人民创业和中小微企业发展能动的城镇化。在此基础上,我们还需要一个居者有其屋,提供均等公共服务和享受平等社会保障的城镇化。特别是如果没有创业带动就业与城镇化的积极互动,如果不改革土地和房屋征用体制,未来将在城镇化中积累大规模失业人口、贫富差距、租客与房东两个阶层等一系列经济和社会问题,整个城市会没有活力和动力。
因此,增长要获得城市化持续的动力,需要在改革体制中推进城市化。
D
通过更高层次对外开放,获得新的增长动力
未来中国通过出口需求拉动经济增长,也是新的增长点。
首先,中国出口很可能要在单边、双边和多边自由贸易新机制的环境中开拓空间,使经济增长在进出口方面获得新的动力。目前,中国正与28个国家和地区谈判建设15个自贸区,其中已签署10个自贸协定。
我们启动了中国上海自由贸易区的建设,上海自由贸易区,对中国未来改革、开放和发展的推动作用不亚于1990年上海浦东向全世界开放。会加快中国人民币国际化的进程,形成经济增长中的人民币国际货币效应;对中国国内投资、市场准入、外汇货币管理、人员往来、海关口岸、服务业监管等等体制,形成改革的倒逼机制,与全球市场经济体制接轨;将上海发展成国际金融和贸易等重要的经济中心,形成中国经济更高层次的增长极;使中国在吸引国际资金和中国对外直接投资,进一步促进进出口,发展现代服务业,节约参与全球化的货币和体制成本等方面,都会获得巨大的国家利益。
上述中国单边、双边和多边自由贸易区战略新格局,将形成经济增长新的推动力。这样一个新的贸易格局,至少会给中国未来的经济每年贡献1到2个百分点的增长动力。
其次,出口转型升级和更高层次的“走出去”,是中国对外开放中的另一新的增长动力。从出口的升级看,一是建立自己的技术品牌销售体系。二是促进大规模和集成的高技术产品出口。三是鼓励中国投资走出去,既要中小微投资者走出国门,投资和开办餐饮、加油站、超市、旅店等等,更要培育和促进企业走出去,做大做强,发展一批有国际竞争力的,特别是不受国际规则限制的民营大型和特大型跨国公司走出去。在全球视野和格局中,变过去的最终产品出口为一部分中间产品出口,在生产地组装并销售,从而消化国内产能,减轻人民币升值压力,调整和提升中国的产业结构,并在全球经济空间中,并与吸收投资国的合作共赢中,通过国外制造服务、贸易和资金的国际流动,获得国民收入的净流入利益。
出口升级的战略意义在于,减少中国资源和环境的消耗,弱化劳动力成本提高和人民币升值对出口的影响,以出口质量换取出口数量,以技术品牌商业网络的高出口竞争力替换低端制造产品规模出口的弱竞争力,以出口和走出去方式的转型,获得中国经济增长抗衰退力量和新的拉动力。
(作者系中央党校国际战略研究所副所长、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