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工网理论频道谈股论经-正文
产业集聚程度越高越好吗?
——论城镇化目标下的差异化产业对策选择
杨林//www.workercn.cn2014-01-13来源:大众日报
分享到:更多

  

  近年来,山东省城市规模不断扩大,城镇化率逐年上升,2012年城镇化率达到52.4%,进入城镇化发展的高速时期。但与全国52.57%的城镇化水平相比略有不足,与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相当的广东省的67%相比则相差甚远。而且,山东省各地区的城镇化水平差距较大,城镇化率最高的青岛地区为67%,城镇化率最低的菏泽地区却仅为40.01%,两者相差近27个百分点。区域发展的非均衡性影响了山东省城镇化发展的整体水平。国内外经验表明,产业集聚是推动城镇化的原动力。因此,有必要客观把握山东省产业集聚与城镇化发展的内在相关性,探寻区域间差异化产业集聚对策,提升山东省城镇化水平。

  产业集聚对城镇化有正、负两方面效应

  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以来,工业化和城镇化是中国经济发展的主旋律。工业化引起工业和服务部门产出的上升,而这些部门对土地的占用比农业部门要少得多,于是大量企业聚集在城市地区。大量工业企业在某个特定地理区域内的高度集中表现为产业集聚现象,而同时大量的人口、优质的资源与生产要素向城市的聚集则表现为城镇化现象。城镇化的核心是将农民变成产业工人,产业工人需要产业持续发展带来的就业机会,产业的引领和支撑成为城镇化发展的逻辑起点。所以,产业集聚与城镇化不仅表现为特定要素在一定空间的集聚,而且两者之间具有内在的发展关联性。

  从时空分布来看,产业集聚的效应具有正负两种表现形式:正效应为集聚效应,促进资金流、人才、技术流和物资流的空间聚集,产生集聚租;负效应为扩散效应,提高交易、生产与运输成本,稀释企业利润。产业的集聚与扩散解释了城镇化进程中城市规模的形成和城市空间体系的演变规律。城市的规模效应来自于产业自发的空间集聚过程,而城市规模的上限取决于产业集聚与扩散的临界点。这意味着,集聚与扩散效应的对比呈阶段性变化,产业集聚存在最佳规模:初始阶段集聚效应大于扩散效应,产业集聚能够推动市政建设,产业集聚促进城镇化的发展;如果集聚程度过高,扩散效应开始蔓延,若及时进行产业转移,将促进区域均衡发展。

  因此,产业集聚的集聚效应与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相关。产业集聚的纵深发展,加强了产业的集中度,而这种集中能够在技术、知识、信息传递、人力资本贡献等各方面产生正溢出效益,诱发集聚区内规模收益递增、空间要素自我良性累积、产业链条的自我延续。与此同时,集聚区内的企业、人口、生产要素的规模化集中,产生社会经济活动的集聚或相互吸引,促进城市规模的扩展。并且产业集聚也有效地推动了城市生产与生活功能的分离,提高城市规划的科学性、布局的合理性、设施的完善性与共享性,提升城市竞争力,进而吸引更多的优质社会资源和生产要素向该地区迁移,彰显城市的辐射能力。

  产业集聚发展到一定阶段,产业集聚扩散效应逐步超越集聚效应,集聚区内社会资源的非生产性消耗增加,产业集聚非经济现象渐次出现,提高了交易成本,降低经济效益。如土地价格飞涨、生产要素价格高昂、基础设施拥挤等因素的综合作用导致集聚区内规模收益递减。产业集聚的扩散效应,促使传统产业索洛剩余递减,推动传统产业向区外转移。这就意味着,周边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的地区,由于其低廉的劳动力、较低的土地价格等原因,吸引企业转移经营场所,新的产业集聚区得以出现,原有产业集聚区逐步衰落。新集聚区的集聚效应渐行渐近,于是新城市出现,小城市规模扩大;而原有集聚区的扩散效应显著,限制原有大城市规模扩张。

  省内三类地区产业集聚推动作用差别明显

  产业集聚与城镇化是要素的空间集聚,对二者研究的现实意义在于从区域的角度深入探讨。笔者利用2012年山东省经济、人口、社会发展等多项指标,采用聚类分析方法,依据K—均值聚类分析结果,将山东省17市划分为三类区域:第一类为发达地区,包括济南、青岛、烟台、潍坊;第二类为较发达区域,包括枣庄、东营、威海、日照、莱芜、滨州;第三类为欠发达地区,包括淄博、济宁、泰安、临沂、德州、聊城、菏泽。

  由于2003年前后统计口径的不一致性,笔者采用《中国统计年鉴》与《山东省统计年鉴》2003-2012年山东省17个市的相关数据,测算城镇化水平、产业集聚变量、人均GDP、第三产业产值比重、社会保障投入以及高技术产业产值等影响地区城镇化率的指标,进而运用面板模型动态分析山东省三类区域产业集聚与城镇化的差异,分析结果如下:

  一、整体而言,产业集聚有效推进了山东省城镇化的正常进程。

  分析数据显示,产业集聚同城镇化呈正相关关系,表明产业集聚对于山东省城镇化水平的影响显著,即伴随产业集聚程度增加,城镇化水平逐步增高。产业集聚的循环累积因果效应促进了空间要素集聚,带动生产要素市场与商品市场的正常发展,城市辐射能力不断增强,城市规模也稳步扩展。

  山东省三类地区产业集聚虽然呈现递增趋势,但相比较而言,2003-2012年间三类地区产业集聚程度增减变动趋势差异比较明显:第一类发达地区产业集聚程度基本保持持平,产业集聚程度变动幅度较小,呈现缓慢上升态势;第二类较发达地区,产业集聚呈现先递增后递减的趋势,变动的波幅较大;第三类欠发达地区,产业集聚程度呈现递增趋势,波动幅度较大。这说明三类地区产业集聚对于城镇化助推作用存在差异。

  二、发达地区产业集聚助推城镇化的潜力有限。

  测算结果显示,山东省发达地区产业集聚推动城镇化发展,但其推动作用的增长空间有限。山东省发达地区产业集聚同城镇化曲线呈倒U形,即在产业集聚初期,随着产业集聚程度的增加,城镇化率递增,到达某个临界点后,产业集聚程度的递升抑制了该地区城镇化的发展。再从区位商测度结果来看,发达地区产业集聚程度基本保持不变,变动幅度较小,处于缓慢上升趋势。而该地区城镇化水平迅速发展,产业集聚与城镇化成正相关关系,两者处于倒U形曲线的上升阶段。该地区产业集聚程度逼近最佳规模,这意味着发达地区产业集聚水平处于对于城镇化发展推动作用与抑制作用的转折点,产业集聚助推城镇化发展的能力几近最佳,产业集聚程度的进一步加深有可能影响城镇化的正常进程。

  那么,如何保持这种佳境?定量分析发现,发达地区的人均GDP、第三产业贡献率以及高技术产业产值等因素与城镇化率呈显著正相关关系,即城镇化率水平随着人均GDP、第三产业贡献率以及高技术产业的提高而递增。因此,在继续实施以产业集聚推动城镇化发展基础上,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大力发展高技术产业与第三产业成为当前发达地区进一步提高该区域城镇化水平的政策着力点,而这一点正契合了我国当前“转方式、调结构”的战略需要。

  三、较发达地区产业集聚快于城镇化进程。

  分析山东省较发达地区产业集聚程度对于城镇化影响的测算结果,可以发现,较发达地区城镇化率与产业集聚呈现倒U形曲线关系,同时该类区域城市的产业集聚程度超过最佳规模,处于临界点偏右的位置。产业集聚程度快于该区域城镇化的水平,即城镇化水平滞后于产业集聚程度。因此,该区域应改变单纯依靠工业产业集聚推动城镇化发展的路径,而应通过制度改革、加快农村人口市民化进程、加强城市软硬设施建设、改善民生等措施,提高该类区域的城镇化率。

  四、欠发达地区产业集聚驱动城镇化正在进行中。

  测算结果显示,山东省欠发达地区产业集聚处于初级阶段,产业集聚水平逐年增加,城镇化率以递增的速度随之提高。但该类地区相较于山东省其他地区,大部分城市为中小城市,城镇规模小、实力差,城镇化进程缓慢。那么,提高该类地区经济水平是否能够推动其城镇化发展的速度?测算结果显示,人均GDP与第三产业贡献率同城镇化率呈正相关关系。因此,通过发展经济,提高人均GDP,优化产业结构,提高第三产业产值比重,将促进该类地区城镇化的水平与质量。而高技术产业产值与城镇化率呈负相关关系,这是因为欠发达地区高技术产业发展水平较低,高技术产业发展所需要的人力与资本资源供给不足,该地区的发展重点为促进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

  因地制宜实施多元化、差异化的产业政策

  综上所述,山东省产业集聚对于城镇化的影响显著,但城镇化发展存在质量不高、速度不均衡的问题,特别是城市群发展滞后,中心城市综合实力和辐射带动能力没有充分发挥,小城镇规模小、发展后劲不足等问题日渐突出。基于新型城镇化的发展要求与建设目标,山东省应结合城镇化与产业集聚联动协调发展的现实需要,根据各地区的资源禀赋与经济社会状况,因地制宜地实施多元化、差异化的产业政策。构建布局合理、功能协调、多层级城镇体系的发展模式,在有效推动城镇化进程、提高城镇化质量的同时,调整产业布局,实现区域内的产业梯度转移,进一步夯实产业集聚优化产业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功能。

  在宏观层面上,围绕新型城镇化战略格局,优化产业空间布局,推动相关产业的区域集聚,促进卫星城市群建设。首先,充分利用蓝色经济区建设的有力机遇,创新招商引资政策措施,吸引相关产业集聚,加快培育层次分明、优势互补的产业集群,建立合理的产业空间布局。以自主创新和技术进步为动力,积极培育知识技术密集、产业关联度高、带动性强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产业转型升级,促进高科技产业集聚;推动产业在发达地区与欠发达地区之间转移,实现产业由高梯度区域向低梯度区域转移,在延长传统产业生命周期的进程中,提升其产业相对高度。其次,重视城市群建设。在稳步推进大城市发展的同时,重点发展中小城镇,不断扩大其城市规模。在这一进程中,要加强地区域间合作,建立产业分工合作机制,由发达地区城市带动起周边地区城市建设,增强大城市辐射能力,降低经营成本。

  发达地区应着力优化产业结构,发展高新技术产业,进一步夯实城市的辐射带动能力。该类区域的城市应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先进制造业,以产业园区建设为载体,促进高端制造业的产业集聚;以建设高新技术产业基地为补充,推进科技研发与产业创新,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形成集聚效应,加快推动城镇化进程。同时,尊重产业演变规律,顺应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脉动,及时促进高端优质服务业的生成与壮大,如健康服务业,在山东省真正形成以第三产业为主导的产业结构体系。值得一提的是,发达地区大城市要充分发挥龙头的带动作用,通过构筑区域间系统完整的基础设施网络,在加快区域内高端产业集聚的同时,彰显其高效辐射功能,实现产业化、城镇化、信息化、农业现代化四化同步,成为山东省新型城镇化建设的示范区。

  较发达地区应转变发展方式,加强城市综合实力,提高城市承载力,增强城市吸纳劳动力的能力。较发达地区产业过度集聚,导致外部成本上升,生产和生活成本增加,生产环境恶化,需要地方政府投入大量的公共基础设施及环境治理成本。因此,较发达地区应依托区位条件、资源禀赋和发展基础,科学定位区域功能和作用,转变发展方式,构建以生态环境承载力为基础的生态化城镇,提升城市品质,增强综合实力。加快农村人口市民化进程,在深化户籍制度改革的基础上,实现公共服务、产业发展、就业平台的城乡一体化。特别是加强县域中心城市的集聚辐射作用,推动农村人口真正融入城市,提高城镇化率。

  欠发达地区应依托人口和资源优势,承接发达地区成熟产业,助推传统产业升级,加强地区承载力,提升城镇化水平。首先拓展投融资渠道,协调运作财政资金、金融资本、社会资本,充分发挥政府资金引导和市场融资功能,加快建立多元化的投融资平台。其次,突破财力约束,主动承接大中城市产业转移,优化资源配置,推动技术创新,提升综合承载能力和建设品质。最后,改变以往过度重视短期政府收入的行政模式,逐步取消政府对于项目引入的行政垄断,发挥市场机制的决定性作用,建立有助于产业发展良性循环的保障机制。

    (作者系中国海洋大学经济学院教授)

中 工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2008-2010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浏览本网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的分辨率调为1024*7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