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工网理论频道实践与思考-正文
推动文化产业创新发展
研修班 邢建毅//www.workercn.cn2014-01-13来源:北京日报
分享到:更多

  

  首都的文化资源在全国最为丰厚。发展文化产业,最符合北京作为全国文化中心的功能定位,且环保、节能,节约资源,可持续,与信息科技紧密结合,体现创新引领,双轮驱动。无论从经济视角、政治视角、社会视角、生态视角还是文化自身发展的规律看,北京把文化产业作为战略性、支柱性产业都是应该且必要的。同时,文化产业的发展创新将强力助推首都经济结构调整、发展方式转变,更好地实现转型升级、创新驱动,发挥首都功能,增进人民福祉。

  新媒体时代首都居民的文化消费方式和习惯出现了明显的变化:突出表现在消费方式的多渠道、多平台、多终端,以及随时、随地进行文化消费的新特点新趋势,同时兼有较强的互动性、评论性、网络空间聚集性。

  文化市场格局发生新变化:以网络视频为代表的新兴数字内容消费正在急速增长。“云存储+多屏分发”,以及全方位、大规模地生产、占有、控制、使用内容资源的版权,已成为大型内容提供商的发展战略。这些都对传统的文化体制、机制、生产方式、布局等产生深远影响。

  如何推动首都文化产业创新发展,这里提几点对策建议:

  (一)高度重视互联网时代的文化产业基础信息工作,把握文化市场动向,建设文化传媒数据库、文化综合调查研究机构和智库。高度重视大数据时代文化传播和消费信息的搜集、整合、研究,及时发现和研判居民文化需求、消费方式、接受心理和舆论场的变化,科学引导文化消费。

  (二)适应时代要求,推动融合发展,做强文化产业骨干队伍。打造若干特大型、影响力和带动力极强的传媒文化企业,发挥文化产业中流砥柱作用。

  (三)以体制机制创新和更多的创新政策措施支持文化产业发展。更加关注文化科技研发类、内容原创类、传播平台类、文化金融类、文化消费服务类、国际文化贸易类等文化产业子类别的发展。发展文化领域的混合所有制经济。在空间规划上,以更广阔的视野谋划首都文化产业的发展布局。

  (四)充分引导和借助社会力量,培育文化非营利组织,加快构建首都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率先形成现代文化治理格局,促进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共同发展。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之间,并没有一条不可逾越的鸿沟,在一定条件下它们是互相影响互相转化的。要综合、打通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政策,使其成为文化政策体系的一体两面。

  (五)高度重视文化传播领域的科技驱动,推进文化和科技的融合发展,推动文化产业自身的转型升级。用好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等政策资源。设立文化技术风险投资基金等机制,孵化、促进文化科技研发和转化应用。

  (六)用好资本市场,促进文化产业发展。适时发展文化资本交易平台。

  (七)进一步创新理念、视角,用更高的站位看待文化、文化产业的地位和作用。前瞻明天的文化市场、文化需求,并做好调研、培育,决胜未来。用好全国最大的教育、人才资源平台,培育文化消费者、鉴赏者、创造者、引领者。加快培育能扛起明天中国文化产业大旗的民族企业及其领军人物。

中 工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2008-2010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浏览本网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的分辨率调为1024*7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