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 更多 |
●多年来由政府定价的商品或服务,交给市场定价后会不会“一放就涨”,关键在于竞争是否充分。如果市场足够开放、透明、公平,政府监管到位,则企业不敢也不能轻易涨价
春运启幕。与火车票“一票难求”不同,民航依旧是折扣票满天飞。每天几十个航班往返的京沪航线,低至3折的机票能够轻易买到。部分航线上,还有航空公司推出199元、99元特价机票。这是发改委和民航局放松价格管制、取消机票下限后的第一个春运,企业大大方方地以低价吸引消费者,消费者则享受到“没有最低、只有更低”的实惠。
放开管制,政府不再管“下限”,会不会以后“上限”也不管了?
果然,主管部门新一年改革任务列着这么一项:逐步放开国内机票浮动上限。不少人担心——今年会不会是最后一个、也是唯一一个只能打折、不能涨价的民航春运?以后每逢民航旺季,票价会不会跟着“旺”起来?特别是在那些每天只有两三个航班的航线上,航空公司会不会率先提价、而消费者只能被动接受?
价格管理方式的变化总是格外牵动人心。机票价格曾经既管上限又管下限。之所以“管头又管脚”,政府的说法是,严格上限可以防止企业随意涨价损害消费者利益,严格下限是要防止恶性竞争、避免低成本倾销、不让国有资产流失。这样的管理方式延续了10年。其间,CPI年年不同程度地增长,但机票的封顶价没涨过,人们渐渐发现民航不再是贵族消费,现在每年已有3亿人次乘飞机出行。与此同时,市场竞争日趋激烈,实际票价突破下限已是平常事,但“禁令”犹在,哪家企业若举报竞争对手低价倾销,物价部门照查照罚。这使得超低价机票多少有点偷偷摸摸。
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提出,“凡是能由市场形成价格的都交给市场,政府不进行不当干预”。这为今后价格形成机制改革明确了方向。
机票率先放开价格下限,是政府管理理念的进步,也是企业市场主体地位回归的表现。政府部门对自己该管什么、不该管什么的认识日趋清晰。打“价格战”,行业不会垮掉,企业反倒能锤炼出真正的竞争力。社会舆论在此方面也有共识。
放开上限,会不会引发涨价热潮?有此担心很正常,但究竟会否“一放就涨”,关键是有没有形成充分竞争的市场。开放的市场、优胜劣汰的竞争,首先会带来商品及服务的充足供应,继而使企业不敢轻言涨价。自己涨价,竞争对手不涨,结果只能是自己的商品卖不掉、火了对手的市场。要想不被市场淘汰,最终还得走千方百计降低成本、力争物美价廉这条路。
竞争充分则涨价不易。因此,此前一直由政府定价的那些商品或服务,眼下能否完全交给市场,很大程度上仍取决于政府职能的转变。一方面,政府要做到“不越位”,减少对微观经济干预,降低行业门槛,营造各类社会资本平等参与竞争的环境,使充分竞争的市场尽快形成。另一方面,政府要弥补“缺位”,包括监督垄断,防止企业在某些情况下结成价格联盟;对一时间实现不了充分竞争的领域,侧重于保障消费者利益;对特定时段如春运期间因供不应求而有可能出现的集中涨价行为适当限制和引导。倘若真正做到这一点,则涨价不易。即使偶有起落,对消费者整体影响也不会大。不仅民航业如此,其它非自然垄断的行业,如铁路、电信也是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