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工网理论频道谈股论经-正文
发展现代化大农业的国际经验与政策扶持
//www.workercn.cn2014-02-18来源:黑龙江日报
分享到:更多

  

  2.重视产业链整合。产业链的形成是由社会分工引起的,交易机制的作用不断引起产业链组成的深化。各农业强国高度重视农业产业链的整合与分工协作,研发、生产、收购、加工、储运和销售等环节环环相扣,产业链的经营几乎囊括了所有大宗农产品。一是衔接紧密的产业链条。美国农产品生产、加工、运输仓储、营销各环节紧密相连,产业化水平很高,实现了“从田间到餐桌”的产加销一体化。一方面,超市、连锁店等大型企业建立了自己的配送供货机构,直接到产地组织采购、加工。另一方面,农产品加工企业发达,规模大,加工水平高,成为家庭农场与市场销售的中间力量。为了提高农业的效益,美国基本上不直接销售初级产品,经过对农产品精选、加工、包装后销售,价值都提高1倍至10倍。二是实力雄厚的研发平台。在高度发达的科研体系支持下,以色列的农作物新品种的培育和生产十分活跃。一般说来,一个新品种的生命周期为三至四年,之后,它将被另一新上市的产品所取代。而一个新品种从开发到实现商品化平均要花费五年。所以,在一种产品上市之前,另一个更新的产品的研究开发工作就已经开始了。循序渐进,推陈出新,使以色列的农业育种技术一直处于世界领先地位。荷兰农业基础及应用研究机构专业齐全、布局合理,政府对农业科研给予充足的财政支持,每年仅拨给温室产业的科研经费就达180亿欧元,新技术、新工艺层出不穷,科技进步对农业增长的贡献率超过80%。三是遍布全国的营销网络。日本有全国统一、遍布乡村的庞大农协组织体系。农协具有强大的社会化服务功能,集农业、农村、农民三类组织为一体,对会员的生产经营和产品销售等服务几乎无所不包。在分散的农户与大市场之间架起了桥梁,克服了家庭小规模经营的局限性,极大地提高了农业的运营效率。荷兰全国2000多家各类农业合作社根据市场行情为农民提供生产、加工、销售、保险、金融等一条龙服务,创造了全国60%的农业收入。

  3.注重跨行业统筹。农业与其它行业间实现了良性互动,促进了现代化大农业的发展。一是强大的农产品物流设施。美国拥有一个庞大、通畅、高效的农产品物流体系,交通运输设施十分完备,公路、铁路、水运四通八达,高速公路遍布城乡,公路能够直接通往乡村的每家每户;美国还拥有发达的农业信息网络,美国有85%的农民上网,农业电子商务占总电子商务的比率,在各行业中列第5位。芝加哥期货交易所是农产品各市场主体了解国际农产品市场行情、获取价格变化信息的直接窗口。二是发达的农业教育体系。荷兰农业教育体系发达,农业部对科学知识传播的投入占其全部预算的40%。日本非常注重农业专门人才的培养,一方面高薪聘用具有研发能力的高级人才开展农业科技研究,另一方面采取少收费或不收费的办法鼓励高中毕业生报考农业大学,确保农业经济发展所需的合格人才。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日本就确保40%以上的农村适龄青年进入大学。在农村,对农民进行的职业技能培训、科普教育培训等,已经形成了一套比较完善的制度。三是完备的农业金融体系。从十九世纪九十年代开始,澳大利亚各个州相继建立了专门的农业金融机构。农业金融机构为本地区的农业发展输送了大量资金, 不仅为农业领域提供了贷款,而且还开发了详细的专门针对农业发展的企业金融业务。同时,在代表劳工利益的工党(Labor Party)和代表农场主利益的国家党(National Party)的积极推动下,联邦政府也先后设立了三个专门农业金融机构,以满足农业生产对金融服务的需求。

  4.树立国际化经营理念。树立国内、国外“两种资源”、“两个市场”谋发展的外向型战略,拓展农业产业发展的空间。荷兰实施“大进大出”的外向型农业政策,通过大量进口农产品进行深加工后再对外出口,大幅度提高产品附加值。例如,荷兰大量进口饲料,出口畜牧产品,农业附加值的50%来自畜牧业;国内不产大豆,但豆油和豆饼均有净出口;“喜力”(Heineken)啤酒响誉全球,生产原料却依靠进口。荷兰凭借自身优势打开国际市场的同时,进而利用国际市场反向带动优势产业发展。近年来,荷兰在园艺等优势领域积极与非洲、亚洲等自然条件好、人工成本低的国家或地区合作开展种植外包,同时对外来品种进行研发改造,引进了大量的花卉优良花种,并提前储备了近千种新品种。荷兰的花卉插条和种苗已遍及世界所有花卉生产国家,本土则成为世界花卉分拨中心。

  四、发展现代化大农业的扶持政策

  我国农业正处于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关键时期,世界农业强国在农业产业化、市场化政策和机制等方面有其独到之处,借鉴世界农业强国的经验,结合我国发展现代化大农业的实践,以黑龙江省为例,提出五条扶持政策建议。

  1.坚持走品牌富农之路。农业品牌化是现代农业的一个重要标志,推进农业品牌化有利于促进农业生产标准化、经营产业化、产品市场化和服务社会化,加快农业增长方式由数量型、粗放型向质量型、效益型转变。提升黑龙江省农业现代化水平,应塑造黑龙江省独特的有机、绿色农业品牌形象,以有机、绿色农业为主导,大力推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提高黑龙江省农业的核心竞争力。应大力实施有机、绿色农业品牌战略,扶持和培育优质有机、绿色农产品,通过制订和完善质量认证标准和产品评价标准,进一步培育、整合品牌,创评出一批品质好、规模大、效益高的有机、绿色农产品名牌,努力把北大荒、完达山、飞鹤、寒地黑土、中粮美裕、九三、摇篮、龙丹等绿色、有机食品品牌叫响全国,推向世界。应着力扩大有机、绿色农业品牌影响力,从全国、全球层面看待黑龙江省农产品加工的原料资源和市场资源,深入实施“走出去”战略,建设境内产品出口基地和境外农产品开发基地,加强对俄、对韩农业合作战略升级,进一步提升黑龙江省农业融入大市场、大流通的开放度和竞争力。应严格保证黑龙江省有机、绿色农产品品牌的品质,根据产业比较优势理论,引导优势农产品、特色农产品向优势产区集中,突出抓好农产品产出能力建设,实现品质优良化、产量规模化、产地集约化。同时,完善农业标准体系、农业监测体系和农产品质量评价体系,构建农业生产资料、农副产品和农业生态环境监测网络,把农产品生产的产前、产中、产后纳入标准化管理轨道,逐步形成与国际接轨的现代化农业标准化体系。

  2.坚持走科技强农之路。农业是利用光热水气土等自然资源从事有生命物质生产的一种产业,因而具有分散性、区域性、时变性、经验性,以及稳定程度和可控程度低的行业弱势。克服农业行业弱势根本出路在于技术进步与创新,农业现代化的实现归根结底要有现代农业科技来支撑。黑龙江省应根据自身资源禀赋确立适合的技术进步路线,为现代农业提供强大的智力支持和技术支撑。一是抓“源头”,着力提高农业科技原始创新能力和引进、吸收再创新能力,建设完善国家级粳稻、大豆、玉米、马铃薯等国家级创新中心和畜禽品种资源保护场;进一步创新农业育种技术,重点培育具有黑龙江省优势的原创性品种,培育推广一批高产、优质、抗逆、适应机械化生产的突破性品种,建立“育繁推一体化机制”,构筑黑龙江省种源高地;研究借鉴国外成熟的生物技术、信息技术、遥感技术、控制技术应用于农业生产经营,全面提升农业基础技术、农业应用技术和农业高新技术创新水平。二是抓“渠道”,加强基层农业技术服务推广体系建设,培育农村科技服务、咨询、转让等中介机构,支持农技人员通过技术入股、技术承包、开展统一服务等方式推广技术,鼓励引导企业、社会和农民积极投资于农业技术研究与推广事业,为科技成果转化推广创造条件。三是抓“终端”,着力提升农民素质,加强对农民以农业科普为主的继续教育,广泛运用互联网等现代媒体和远程教育手段,扩大农民科技培训的覆盖面,提升农民应用科技成果能力和种养技术水平。

  3.坚持走产业兴农之路。农业作为产业必须按照产业的特性来发展,以市场为导向,以资源优势为基础,这是各国农业现代化最基本的经验之一,也是黑龙江省提升农业现代化水平的必由之路。黑龙江省要解决农业“种强销弱、量大链短”的问题,应以农产品供应链的理念和模式来构建新型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在时间上重新规划农产品和相关企业的供应流程,在空间上重新规划农产品生产、加工和营销的分布,在经营上将技术、服务、生产、加工、销售等资源统一集成为一个整体,形成比较完整的农产品产业链条,实现“从田间到餐桌”的产业一体化经营格局,将产业链条进一步拉长、经营空间进一步扩大、利润增长点进一步多元、经营风险进一步缩小,充分利用经济乘数效应,在多层次、大范围上实现农业经营效益提高。一是创新产业化经营机制,做强、做大龙头企业,进一步完善“公司+基地+农户”的生产组织模式,鼓励和引导龙头企业广泛吸收农民以资金、土地、劳动力等形式入股,与农户建立新型利益分配机制,逐步由契约、服务联结为主向资产、资本联结为主方向发展,形成更为紧密的利益联结机制。着力整合同业农业企业,通过联合、兼并、收购等方式,组建资产结构多元化的农业企业集团。二是培育壮大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建立健全土地流转市场,引导农户组建各类合作经济组织,建立农业法人制度,鼓励家庭农场、农业合作社、股份合作社等专业经济组织发展,实行土地、资金、技术、劳动的联合。三是推进农业行业协会建设,依托优势产业和优势产品组建跨地区的农产品行业协会,发挥营销、信息、技术服务等功能,构建农业信息网络体系和信息传播渠道,及时传播农业先进技术和经验、农产品流通消费信息,实现小农户与大市场的有机对接。

  4.坚持走生态护农之路。传统观点普遍认为现代农业就是实现农业的机械化、电气化、化学化、水利化,其实质就是发展现代“工业化农业”,但这种模式的可持续性饱受质疑。黑龙江省发展现代化大农业,应在实现高产量、高生产率、高经济效益的基础上,追求合理利用农业资源、保护生态环境与提高生态环境效益的和谐统一。一是大力保护黑龙江省得天独厚的黑土资源,以有机培肥为基础,定向培育退化黑土和薄层黑土。加大耕地、水、野生动植物等资源保护力度,加强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管理,建立外来生物风险评估和监测预警体系。二是大力发展循环农业,促进农业农村节能减排,严控和防治化肥、农药、农膜、废水等点源、面源污染,推进农林废弃物循环利用。三是筑牢农业生态屏障,加快农田防护林和平原绿化工程建设,加强黑龙江、松花江、乌苏里江水源和扎龙等重要湿地保护,大力发展集休闲、娱乐、观光于一体的生态友好型农业,维护生态平衡,保证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5.坚持走机制扶农之路。改革不适应率先实现农业现代化的管理制度,进一步创新理顺现代农业管理、土地使用、投融资、城乡发展一体化等体制机制,着力构建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工农互惠、城乡一体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建立良好的农业财富积累和投入稳定增长机制,鼓励实行土地、资本、技术、劳动联合,建立新型的现代化农业产业运行机制,明确参与现代化农业产业各利益主体的法律地位和财产权利,加快形成市场带动型、加工推动型以及服务引导型等多种形式的农产品产销新体系。积极探索市场化、多元化投资方式,通过引进工商企业、外资参与农业建设,走现代化的大农场、大企业经营模式。逐步构建集约化、专业化、组织化、社会化相结合的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加快形成社会化服务体系与农产品市场体系,努力为农民提供全方位、低成本、便利化的生产经营服务。大力提高市场配置资源的深度与广度,完善农产品市场供求和价格预警等机制,更大程度、更大范围地发挥市场对各类资源的配置作用。大力支持精准扶贫,强化财政支农和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建立财政收入增长与增加“三农”投入衔接机制。

  (作者系黑龙江省财政厅办公室主任)

1 2 共2页

中 工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2008-2010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浏览本网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的分辨率调为1024*7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