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 更多 |
改革开放以来,在公有制经济活力不断增强的同时,非公有制经济也获得了长足发展。资料图片
党的十六大报告在党的文献中第一次提出,必须坚持“两个毫不动摇”,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决议指出,要继续坚持“两个毫不动摇”,即“必须毫不动摇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坚持公有制主体地位,发挥国有经济主导作用,不断增强国有经济活力、控制力、影响力。必须毫不动摇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激发非公有制经济活力和创造力”。在当前全面深化改革的大背景下,坚持这两个“毫不动摇”非常重要。
为什么必须坚持“两个毫不动摇”
坚持“两个毫不动摇”是由我国多元的生产力发展水平决定的。马克思主义认为,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有什么样的生产力,就要求有与之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同时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反作用,当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发展要求时就会促进生产力发展,反之就会阻碍生产力发展。所有制属于生产关系范畴,究竟应该实行什么样的所有制是由生产力水平所决定的。我国生产力水平的多样性必然要求有与之相适应的多元所有制结构,既要有与现代化大生产相适应的公有制经济特别是国有经济的存在和发展,也要有与社会化和组织化程度相对比较低的个体和私营经济的存在和发展。当生产力水平还没有达到一定程度时人为地推进所有制升级,或者当生产力水平已经达到相当的高度而人为地阻碍所有制变革,其结果都不利于生产力的发展。
生产力是最革命最积极的因素,它总是要不断向前发展,这就意味着所有制形式也要随之升级,公有制的主体地位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也必将得到巩固而不是削弱,这是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和必然结果。企业组织形态由业主制、合伙制到股份制的衍变,就反映出企业由私人所有向非私人所有或社会所有的转变,“公”的成分越来越大。从人类社会的发展来看,原始社会实行的是公有制,而奴隶社会、封建社会和资本主义社会实行的都是私有制。奴隶社会的私有制代替原始社会的公有制是历史进步而不是倒退,同样,封建社会的私有制代替奴隶社会的私有制、资本主义社会的私有制代替封建社会的私有制也都是历史进步和历史必然。社会主义社会、共产主义社会的公有制代替资本主义社会的私有制也是历史进步和历史必然,这是由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的规律所决定的。当然,这种代替是自然的、历史的过程而不是人为的过程。此外,无论生产力发展到什么程度,个体企业和私营企业都不会消失。
坚持“两个毫不动摇”是中国历史选择的必然结果。实践证明,过于超越生产力发展水平的所有制是不适应生产力发展要求的,会阻碍生产力的发展。新中国国民经济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基础上通过没收官僚资本、改造民族资本和对个体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而形成的,特别是将解放前的土地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改造完成之后的国家和集体所有制,并进一步形成了公有制经济一统天下的格局。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一方面对传统的公有制经济特别是国有经济进行改革,另一方面,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逐步形成了公有制为主体,国有经济为主导,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新格局。
我国与西方国家所有制形成路径不同之处就在于,西方国家是在私有制的基础上,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产生了非私有经济甚至国有经济。我国则是在已经形成了公有制的基础上,一方面对公有制经济即所谓的存量进行改革、改组、改造,一方面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即增加增量。改革开放的实践证明,公有制特别是国有经济可以搞好,市场经济与公有制可以结合。因此,公有制为主体,国有经济为主导,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历史的选择和必然,坚持“两个毫不动摇”就是尊重历史的表现。不顾生产力发展水平,搞纯而又纯的公有制和不顾历史及现实状况走私有化的道路,都是不可取的。
坚持“两个毫不动摇”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客观要求。建立完善的市场经济体制,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客观上要求市场主体的多元化。从所有制来看,就是让各种所有制经济都能够平等竞争,平等获得生产要素,平等受到法律保护,促进各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孤立地发展某一种所有制经济,显然不符合市场主体多元化的要求。
坚持“两个毫不动摇”需要继续深化改革
继续深化改革,就是要破除与生产力发展要求不相适应的生产关系、与经济基础不相适应的上层建筑。
要改革与市场经济体制不相适应的政府职能,重塑政府职能。政府的重要职责就是制定公平的竞争规则,依法保护各类市场主体的合法权益。目前,无论对国有企业还是对非公有制企业都存在不公平竞争的现象。国有企业承担了过多的就业、社会保障等责任,也享受了过多的银行贷款等特殊待遇,甚至存在行业垄断现象;非公经济则存在融资难、进入某些行业门槛高等问题,但雇佣的更多是年轻人,大多数企业的员工没有社会保障,企业成本低。
要继续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其方向就是建立和完善现代企业制度,一方面需要准确界定不同国有企业的功能,哪些是公益性的,哪些是自然垄断性的,哪些是竞争性的,针对不同功能制定相应的改革措施。另一方面需要构建有效的法人治理结构,把国有企业打造为具有充分竞争力的市场主体。
要支持非公有制经济健康发展。既要废除对非公经济各种形式的不合理规定,消除显性和隐形壁垒,也要鼓励有条件的私营企业深化改革,因为随着私营企业规模的扩大,其原有的生产关系将成为束缚企业发展的障碍,改革的方向同样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要积极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经过过去30多年的改革,我国已经形成了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的格局,但各种所有制之间的关系具有明显的“板块”特征,未来需要通过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打通各种所有制资本融合的通道,让公有制和非公有制实现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有机融合。混合所有制不仅可以放大公有资本特别是国有资本的功能,增强国有资本的控制力,同样可以促进民营企业做大做强。
需要澄清一些错误认识
一个时期以来,在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的关系问题上存在两种错误认识。
一是把“两个毫不动摇”割裂开来:一种观点只强调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而动摇公有制的主体地位,认为万恶之源在于公有制,似乎公有制就是效率低、腐败重的代名词,提出不要发展公有制,所有的国有企业都应从竞争领域退出;另一种观点则只强调发展公有制经济,认为不应该发展非公有制经济,认为万恶之源在于非公有制,民营企业就是假冒伪劣、不讲信用的代名词,提出不能发展非公有制企业。
我们不能因为个别现象的存在就否定全部。改革开放之后,之所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取得了巨大进步,就是因为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都得到了长足发展。公有制经济经过改革,呈现出前所未有的活力和竞争力,国有企业的数量少了,产值比重降低了,综合竞争力却大大提升。2013年世界500强排名中,中国上榜企业达95家,大多数为国有和国有控股企业。非公有制经济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也发展起来,非公企业产值比重、劳动力比重等已占到半壁江山,有多家非公有制企业也进入了世界500强。
之所以存在把“两个毫不动摇”割裂开来的错误倾向,就在于长期以来在理论上存在一个误区,就是简单地用所有制本身来判断所有制的优劣。所有制属于生产关系的范畴,判断一种生产关系好坏的标准不是生产关系本身,而是生产力。同样地,判断一种所有制好坏的标准是生产力而不是所有制本身。只要能够促进生产力发展的所有制就是好的,反之就是不好的。
二是把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对立起来,认为公有制发展了就会阻碍和削弱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非公有制经济发展了,就会阻碍和削弱公有制经济。这是静态、机械地分析问题的方法论。我们需要动态地、辩证地看问题,既要看比例,更要看总量和控制力。改革开放的实践已经向世人昭示,30多年来我国的公有制经济特别是国有经济不是被削弱了,相反总量越来越大,活力和控制力都在增强,同时非公有制经济也得到了长足发展。未来,需要鼓励各种所有制经济平等竞争,通过竞争优胜劣汰,提高效率,最终达到促进生产力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和综合国力增强的目的。(作者系中央党校经济学部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