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 更多 |
为服务业发展注入新动力
中国社科院财经战略研究院 夏杰长
◎ 服务业在国民经济发展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目前,我国服务业发展与开放都保持了快速向上的态势,已经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强劲动力。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要通过完善收入分配制度、推动城镇化和服务业互动、全面深化服务业体制改革等,为服务业发展注入新动力
☞ 服务业向上发展态势强劲
服务业在国民经济发展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指出,优先发展生产性服务业,推进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和示范建设,促进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加快发展保险、商务、科技等服务业。这为服务业发展指明了方向。值得关注的是,目前,服务业发展与开放都保持了快速向上的态势。
一是服务业规模不断扩大,增速加快。第一季度服务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达到49.0%,比去年同期提高1.1个百分点,服务业规模不断扩大,比第二产业比重高出4.1个百分点,连续两年超过第二产业。同比增长速度为7.8%,比第二产业增速高0.5个百分点,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服务业的主要行业发展较快:除房地产业外,服务业各主要行业均实现了较快发展。第一季度,金融业、批发和零售业、住宿和餐饮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等4个门类同比增速分别为9.5%、9.8%、5.9%、5.7%。另据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和国家统计局服务业调查中心发布的数据显示,3月中国非制造业商务活动指数为54.5%,意味着非制造业经济仍处于适度较快的增长区间。这表明,自去年经济增长贡献率首次超过了制造业后,服务业已经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强劲动力,中国经济已经进入到转型发展的新阶段。
二是吸纳就业能力进一步增强。虽然第一季度GDP增速出现下滑,但是第一季度城镇新增就业人数超过300万,因为服务业就业弹性系数较高,服务业在吸纳新增劳动就业,化解就业压力方面发挥了极为重要作用。
三是固定资产投资快速发展。第一季度服务业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累计完成38.9万亿元,同比增长19.6%。租赁和商务服务业、批发和零售业同比增长超过30%,分别达到了34.7%和33.2%;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也都超过20%,分别为24.6%和20.4%。
四是服务业外商投资占全部外商投资比重明显提高。第一季度,服务业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占全部外商投资比重为61.8%,同比增加6.8个百分点。我国吸引外资以制造业为主的格局向以服务业为主转变,现代服务业日益成为对外开放的新热点。
五是服务贸易规模迅速扩大,贸易结构进一步优化。服务进出口总额占对外贸易比重有所提升。2013年,我国服务进出口总额达5396.4亿美元,比2012年增长14.7%。其中,咨询、计算机和信息服务、金融服务、专有权利使用费和特许费等高附加值服务进出口增幅分别为19.9%、17%、66.2%和16.7%。全年服务进出口总额占我国对外贸易总额的比重为11.5%,同比提升0.7个百分点。
六是服务出口明显提速,结构逐步优化。服务出口总额达2105.9亿美元,比上年增长10.6%,增速比上年提升6个百分点。高附加值服务出口出现较快增长,2013年,我国高附加值服务出口继续呈现稳步增长势头。其中,金融服务出口增速居首,达54.2%;咨询服务、保险服务、计算机和信息服务出口分别增长21.2%、20%和6.8%。传统服务出口占比则出现小幅下降,旅游出口总额居各类服务之首,同比增长3.3%;运输服务和建筑服务同比下降3.2%和13%。但也要看到,在服务贸易快速增长的同时,服务业逆差的格局并未改变。2013年,我国服务贸易逆差由上年的897亿美元扩大至1184.6亿美元,同比增长32.1%。逆差主要集中于旅游、运输服务、专有权利使用费和特许费、保险服务领域,逆差金额分别为769.2亿美元、566.8亿美元、201.5亿美元和181亿美元。其他商业服务、咨询、计算机和信息服务、建筑服务则实现较大数额顺差,顺差额分别为195.5亿美元、169.5亿美元、94.5亿美元和67.7亿美元。
☞ 加快发展服务业的重要着力点
随着我国改革攻坚的步伐不断加快、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日趋完善,为服务业发展创造了更加完善的体制环境,服务业发展的活力和动力得到进一步激发,我国具备了促进服务业又好又快发展的有利条件。具体表现在,一是城乡居民收入持续增加。2013年全年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8896元,比上年增长12.4%,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6955元,比上年增长9.7%;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中位数为24200元,增长10.1%。这将进一步拉动居民消费结构的升级,提升服务业的市场需求潜力;二是随着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国际化进程的加快,服务业发展将迎来越来越广阔的市场机会,将在更加激烈的竞争中提升发展质量,优化内部结构,攀升价值链高端。总之,我国服务业持续快速发展条件已经基本具备,将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诸多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巩固我国服务业快速向上发展的态势,为服务业发展注入新动力,必须把握以下几个着力点:
第一,完善收入分配制度,优化国民收入分配结构。收入决定消费,消费决定生产。要实现服务业快速增长,必须有强大的服务消费市场。要从增加居民收入这个最关键的环节着手来提高服务消费支出比重,并通过促进服务消费来诱致服务业投资增加,助推经济增长。在完善收入分配制度、优化国民收入分配结构上,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一是推进初次分配改革,合理确定政府、企业和居民三者之间的分配比例;二是完善个人税收制度,更加公平合理地调节居民收入分配,切实提高居民可支配收入;三是完善社会保障制度,特别是养老和医疗社会保险制度,解除居民增加服务消费的后顾之忧;四是建立工资正常增长机制,强化工资增长的科学性和合理性。
第二,积极有序推进城镇化,推动城镇化和服务业的互动。服务消费来自于各种交易行为,农民变市民之后,过去那种自给自足的生产、生活方式都将被改变,从而释放服务消费和服务供应,服务市场需求得以成倍扩大。我国城镇化率目前为53.7%,离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要求还有很大的空间,而且国际城镇化发展的规律显示,城镇化率30%至70%是城镇化快速发展的时期,我国的城镇化正处于这一阶段,城镇化快速发展完全是可能的。纵观城镇化的历史,它是一种产业结构及其空间分布的转化,是传统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行为方式向现代化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行为方式的转化。作为服务业生长的理想空间,城市既承载着人口集聚和各种要素集聚及由此带来的巨大服务需求和规模效应,更通过人口与要素的集聚彼此学习和竞争,从而提高服务业效率和品质。因此,通过积极有序推进城镇化来为服务业发展创造最佳的空间形态和载体,是极为重要的路径选择。
第三,深化分工和合作,推进服务业与制造业融合,着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纵观发达国家走过的工业化历程,生产性服务业在现代经济中表现出较强的核心竞争力和创新活力,在服务业与制造业之间起到了“黏合剂”的作用,在国民经济发展中扮演了新驱动者的角色。服务业在GDP占比持续超越工业很有可能成为常态,但我国还处在工业化中后期加速发展和转型阶段,工业化道路仍然漫长。从国际经验看,这个阶段基本是走现代制造业和生产性服务业“双轮驱动”和融合发展的道路。这就意味着我们既不能沿用传统制造业和重化工业的老路子,也不能脱离工业孤立地发展生产性服务业,而是要在分工与互动中选择现代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双轮驱动”的战略,将高端服务元素坚实地嵌入制造业之中,通过生产性服务业促进制造业转型升级。当前,服务业与制造业之间关系日益密切,在融合与互动中发展。在现代产业体系之中,物质生产需要有相关生产性服务业的投入,其发展壮大亦将生产性服务业特别是金融资本和人力资本作为先导,通过运用及研发、物流、营销等各环节的协调互动,才能转化为物质财富。同样地,服务方式的实现、服务行为的完成也离不开制造业、制成品这个物质载体。服务与产品互为依赖,共同满足市场的需求。
第四,全面深化服务业体制改革,释放服务业生产力。第一季度我国服务业开局不错,但这并不代表其以后的发展就一定平坦。当前,我国服务业交易的无形的服务品或者技术、知识和劳务等,供求双方信息不对称现象较为普遍,因此,其更依赖良好的制度环境和市场秩序。我国服务业制度建设和创新相对滞后,具体表现在体制机制僵化、市场化程度不高、社会分工程度较低等。要推进服务业的体制机制创新,深化服务业改革,就必须积极开放市场、打破行业垄断、鼓励要素竞争、加强市场监管、完善政府规制,通过改革释放服务业持续增长的空间和潜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