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 更多 |
要真正使经济发展落到“实”处,打消投资者的顾虑,除了提供信贷、税收等政策优惠外,还需加大改革力度,通过发挥市场的调节激励作用,给各类投资主体放权、松绑,让投资实业真正“有利可图”
连日来,全社会关注实体经济、支持实体经济的声音越来越高。不久前召开的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明确提出“要加大对实体经济的支持力度,夯实经济发展基础”。各地各部门关于进一步服务小微企业、服务“三农”的文件要求也密集出台。可以说,发展实体经济的重要性、紧迫性已被普遍认识。
但问题的关键在于,许多人仍然对投资实体疑虑重重。一方面,资本的逐利性决定了其更偏好回报快、周期短、利润高的项目。与虚拟经济相比,实体经济的投资回报率一般不会太高,且周期较长。另一方面,现实中充斥着大量“搞实体不如搞投机”的案例。媒体日前就曾报道:温州一家拥有1000多名工人的企业,苦干精算,一年利润100多万元,而企业老板的妻子在上海买10套房子,8年后竟获利3000万元。如此强烈反差,令人唏嘘。
要真正使经济发展落到“实”处,打消投资者的顾虑,除了提供信贷、税收等政策优惠外,还需加大改革力度,只有通过发挥市场的调节激励作用,给各类投资主体放权、松绑,让投资实业“有利可图”,才能让实体经济产生强大的“虹吸效应”。
当前实体经济面临的困境,主要表现为投资渠道狭窄。大量资本特别是民间资本希望进入的资源、金融以及部分高端服务业等,或因行业垄断,或因价格管制等诸多因素,为投资者设下重重“玻璃门”、“弹簧门”、“旋转门”,使其无法进入。同时,过于繁杂的审批、管理程序,也让部分创业投资者举步维艰。因此,一些资本要么扎堆于纺织、服装、建材、水泥等行业,导致低水平过度竞争,产能严重过剩,行业利润率急剧下滑;要么游弋在实体经济之外,扎堆于楼市、民间借贷等领域,以期谋取短期暴利。因此,近期连续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分别提出“缩减投资核准范围,下放核准权限”、“让企业拥有投资自主权”,以及吸引民间资本进入基础设施建设等领域,都是“开闸放水”的对症之举。
发展实体经济需要解决的另一问题是负担偏重。具体说来,不少企业感到税负偏重、融资偏难、成本偏高。特别是近两年劳动力成本上升、实际资金利率提高,都加重了企业发展负担。因此,政府要为实体经济卸包袱,当务之急是继续推进“营改增”等结构性减税优惠政策,同时,减少对微观市场活动的干预,纠正因政策不合理导致的不当管制,以及随之而来的价格扭曲,从根本上减轻企业运行的成本。
总之,只有通过发挥市场机制的引导作用,各类投资者和企业才会青睐实体经济,“投机制胜”、“快速暴富”等错误观念才会逐渐在社会上失去市场。实际上,从最新的世界企业500强排名看,排名前20位的企业大多主营业务定位于实体经济。即便是前100名中,定位于虚拟经济的企业也仍是“非主流”。可见,只要有好环境,好项目,坚持创新发展、品牌引领,实体经济不仅能带来惊人的财富回报,而且更具长久发展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