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 更多 |
善用“两只手”化解融资难题
马志刚
最近,有专家提出,“解决当下融资难、融资贵问题,要善用市场力量、改革办法,还要更好发挥政府的作用”。这是很有道理的,值得认真思考。
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是久治不愈的“老毛病”,这些年与用工成本上升、产能过剩严重等问题叠加,令一些企业生产经营遭遇较大压力。尽管我们开出了很多“药方”,但收效甚微。不少企业都反映,政策出了“一箩筐”,就是见不到钱。有调查显示,近4成的企业认为资金紧张是当前企业经营发展的最主要困难之一。另据报道,目前小微企业从银行体系获得贷款支持的大概只有20%左右。融资难直接带来融资贵。有估算称,眼下贷款利率和贴现率加在一起,已经达到了12%,而今年上半年全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仅8.8%,前五个月工业企业主营业务收入利润率只有5.47%。
一般来说,需求得不到有效满足,大都与供给有关。但从现实情况看,融资不易、成本较高,与货币供应总量关系不大。截至今年6月末,我国广义货币供应量M2已经超过120万亿元,是GDP的两到三倍。这说明不是票子少了。其实,问题主要出现在供给结构不合理上。有两种突出表现。一种是“脱实向虚”,虚拟经济中占有的货币多了,流到实体经济的资金自然就少了。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源于虚拟经济的投资回报大,理财产品动辄6%以上的7日年化高收益率,各种生产要素不向这里流才怪。如今,一些企业甚至通过“实业钓鱼”手段,即以实业为担保获得贷款,进入虚拟经济来“套利”。另一种是“嫌小爱大”,大企业融资相对容易,中小企业则较艰难。供给的这个特点,责任不全在金融机构。银行也是企业,企业就会“趋利避害”。贷款给大企业,平均的服务成本低,贷款抵押品的安全性高、风险小;而中小企业没有坚实的信誉基础,其贷款抵押不足,融资渠道狭窄。正因为如此,中小企业融资往往需经过很多环节来弥补“缺陷”,这些环节有的必须,有的根本没必要,但都会以“加价”形式体现在融资成本上。
优化供给结构、化解融资难题,要善用“两只手”,即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一方面要更多发挥市场的作用。在市场经济中,有一个重要规律,那就是若希望市场提供“价廉物美”的商品,就得鼓励卖家竞争。因此,要缓解融资难、降低融资成本,就要积极稳妥发展中小金融机构,发展多层次资本市场,加快推动具备条件的民间资本依法发起设立中小型银行等金融机构,促进融资供给方的市场竞争。此为一。二是建立公平透明的金融市场秩序。什么费用该收、什么环节该保留,都要明明白白。要建立市场化的股权融资机制、债权融资机制。只有这样才能抑制各种不合理的加价行为,抑制金融机构筹资成本的不合理上升。三是有序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提高自主定价能力。这项改革不仅是金融机构充分竞争的前提,而且有助于准确反映实际资金供求,难度再大也要推进。
另一方面政府要有所作为。如何防止资金进入虚拟经济领域“空转”,需要制定严格的监管措施,用制度的力量确保理财产品与实体经济直接对接。化解中小企业融资难题,同样需要政府采取一些引导性、鼓励性措施,加大支农、支小再贷款和再贴现力度。照顾“穷人”更多是政府的事,而不能简单推给市场、指望金融企业主动“雪中送炭”。
前几天,国务院常务会议出台了一系列强有力举措来缓解融资难题,这些部署归纳起来,也就是要发挥好“两只手”的作用。有关部门要千方百计落实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