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 更多 |
培育农垦国际大粮商
王守聪
粮食作为战略物资和特殊商品,使用价值具有不可替代性,供求的价格弹性偏低。实践证明,在粮食领域发挥市场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最有效的办法是培育具有市场话语权的国际大粮商,以政府的手、市场化的运作方式达到宏观调控目标。农垦作为农业国有大企业,要以培育国际大粮商为战略载体和平台,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发挥在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中的重要作用。
培育农垦国际大粮商,首要目标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确保主要农产品价格调控在合理水平
我国是世界人口最多的国家,是粮食生产大国、消费大国和进口大国。近年来,随着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农产品供求关系开始向总量基本平衡、结构性紧缺转变,并将长期处于紧平衡的状态。紧平衡是粮食安全的理想状态,更是高风险状态,既要防止供给不足造成“米贵伤民”,也要防止供给宽松造成“谷贱伤农”,必须时刻牢牢掌握宏观调控的主动权。因此,培育农垦国际大粮商必须从中国国情出发,从粮食安全的新形势出发,既不能等同于一般以追求利润最大化为目的的农业跨国公司,也不能等同于发达国家以对外倾销富余农产品为目的的国际大粮商。农垦国际大粮商首先是保证我国粮食安全的国际大粮商,是我国本土的大粮商,发展中既要算“经济账”,更要算“政治账”、“社会账”。
培育农垦国际大粮商,必须着力提升国内主要商品粮产能,积极争取国际粮食和农产品市场话语权
我国人多地少水缺的资源禀赋,决定了确保粮食安全必须集中力量保基本,确保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同时择机适当适度进口粮食,调剂市场。如果我们将吃饭问题全部寄期望于国际市场,不仅会受制于人,付出高昂的代价,而且从世界粮食贸易和分配体系来看也不现实、不可靠和不可持续。农垦具有众多生产基地的独特优势,农垦国际大粮商首先是生产商,必须始终坚持“我们的饭碗应该主要装中国粮”的方针。在国内农垦要立足垦区,再通过产业化服务“走出垦区”,着力打造绿色的流动的大粮仓,力争到2020年直接掌控的商品粮总量达到1000亿斤以上,在保障粮食供应、稳定市场价格和救灾救济救急等方面起到关键作用,真正成为令党和国家放心的“一把米”。同时,农垦国际大粮商要树立全球化视野,加快推进跨国经营,到世界主要粮食富余产区布局仓储物流设施,掌握第一手的粮源,直接参与世界粮食市场竞争,从源头和根本上打破少数垄断寡头操控国际粮价的被动局面,一方面防止通过价格传导冲击国内生产和农民增收,另一方面,也能调控国际粮食市场、切实承担起发展中大国的责任。
培育农垦国际大粮商,要大力推进联合联盟联营,构建不同类型主体间的“联合舰队”
从世界范围看,国际大粮商没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发展模式,虽然其中具有某些共性特征,但更多的还是基于所在国资源禀赋、历史文化和经济体制等因素演化而成。农垦国际大粮商既要吸收发达国家国际大粮商的有益经验,更要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广泛调动和凝聚各方面的力量,形成适合中国国情的发展模式。在纵向上,农垦国际大粮商要打造质量全程可追溯的农业全产业链,从培植生产能力到供应能力,再到培植市场竞争能力,形成大型垦区集团带动产业公司、国有农场、新型经营主体和传统农户的一体化发展格局,形成对农业战略产业的掌控能力。在横向上,农垦国际大粮商要在垦区间形成紧密连接的基础上,全面构建涵盖地方政府、科研院所、金融资本、民营企业、集体经济组织及非政府组织的战略联盟,大力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放大农垦国有经济的影响力和控制力。
农垦国际大粮商是扎根农村的大粮商,拥有以产权为纽带的生产基地,同广大农工和农民构成新型经济共同体。农垦国际大粮商不仅要占据产业链高端,而且要以先进生产要素带领农民闯市场,保护和增进农民的经济利益。农垦国际大粮商通过将农民家庭经营纳入企业经营体系,一方面为农民构筑了稳定的就地就近就业创业渠道,促进农民就地市民化、职业化和新型城镇化进程;另一方面,以企业为载体实现城乡间生产要素的双向流动和平等交换,全面激发“四化”同步发展的原动力。
(作者为农业部农垦局局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