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 更多 |
创新驱动战略是江苏经济社会发展的核心战略。江苏向创新驱动经济转变,建设创新型强省,重在打造升级版的创新增长极,引领全省经济转型升级。不久前,国务院批准成立苏南自主创新示范区,为江苏打造升级版的创新增长极提供了十分有利的重大机遇。
改革开放后,江苏通过发展乡镇企业和开放型经济,成功实现了两次战略转型,经济持续增长,2013年人均GDP达1.2万美元,已接近世界银行定义的高收入经济体标准,开始进入工业化后期发展阶段。然而面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和国内要素成本上升的挑战,江苏依赖大量投入资源的粗放型发展方式难以为继,亟需推进第三次战略转型,开拓创新驱动的自主发展道路。
江苏目前已有11个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和12个省级高新区,25个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和93个省级开发区,还有15个国家级大学科学园。江苏开发区虽然为数众多,但却“多而不强”。如江苏的国家级高新区数量已是全国第一,然而没有1个是科技部认定的创建“世界一流高科技园区”试点,许多发展指标甚至明显落后于中西部的武汉、成都、西安等高新区。其原因在于空间上布局分散、体制上条块分割、产业上低端分工。科技创新要求创新主体和创新要素在空间上高度集聚,便于进行知识、技术、信息的大量交换和反复交流。而江苏的开发区空间布局分散,导致创新资源离散,科研设施重复建设和低水平重复研发。江苏开发区更突出的问题是自主创新能力不强。长期以来,许多经济开发区以至高新区的发展都以招商引资为主,过度依赖吸引外资、引进技术、承接国外产业转移。区内产业多处在发达国家跨国公司主导国际分工体系的低端加工制造环节,许多关键技术、成套设备、核心元器件都依靠进口,缺少具有国际竞争优势的本土领军企业、自主创新技术和自有驰名品牌,发展动力和创新实力不足,与周边地区的产业关联度不高、经济技术辐射力不强,难以承担区域创新增长极的重任。
江苏要从科技大省转变为创新强省,以创新驱动经济转型升级,还需做出更大努力优化创新环境、集聚创新资源、提升创新绩效。关键在于转变江苏众多开发区布局分散、条块分割、低端分工的被动局面,推动开发区在功能定位、发展模式、空间布局、产业结构、管理体制等方面全面转型,优化创新资源配置,打造升级版增长极。
具体而言,一是功能定位转型,从以加工制造业为主的“工业园区”向高科技创新主导的“科学园区”转变,争取创建1至2个世界一流高科技园区。二是发展模式转型,从吸引外国资本、技术、产业的外源发展模式向以自主创新、本土企业、自有品牌为主的内生发展模式转变,加强与国内外著名科学园区、高科技企业和研究型大学的交流合作,主动融入全球创新体系。三是空间布局由分散、分割向集聚、融合转型,以创新资源密集的南京大学城和高科技产业集聚的苏州工业园区为核心,借鉴北京中关村市属和区属开发区统一管理的“一区多园”模式,以及广州经济开发区、高新区、保税区、出口加工区“四区合一”管理模式,全面整合产、学、研各自为政的开发区、大学城、高新区,统一组建为紧密一体化的高水平、开放型国际科学园区,构建强大的区域创新体系;四是产业结构转型,向外转移劳动密集型加工业,在核心园区实行“优二进三”、“退二进三”,重点发展高科技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和为高科技研发创新服务的生产性服务业和科技服务业;五是管理体制转型,为创建世界一流高科技园区,需推进管理体制改革,争取国家科技部、教育部、商务部等部门共同参与成为南京、苏州等国家级科学园区的主管部门,并以科技创新产出指标作为园区发展的主要评价标准。
苏州工业园区是江苏高科技产业规模最大、实力最强的开发区,不久前召开的中新联合协调理事会第十六次会议已确定,苏州工业园区将推进一系列开放创新综合改革试验,全力打造世界一流高科技产业园区。据国家科技部统计,在我国100多个国家级高新区的7项主要经济指标和3项主要创新指标排名中,苏州工业园区有1项居首位,有7项分居第7~10位。而邻近的苏州高新区和昆山高新区也都有较强实力。如以苏州工业园区为核心,打破部门壁垒、同城分割,把上述3个开发区整合为“多区合一”的苏州科学园区,主要经济指标和创新指标排名有7项可以进入全国前3名,其他3项也都可进入前4-7名,综合实力与创新能力在我国高新区中将名列前茅。如果再把苏州3个国家大学科技园、8个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整合、转型为一体化的科学园区,进一步强化资源共享、分工合作和联动发展,构建各具特色的创新型经济,核心竞争力还将大幅提升。此外,南京也是我国科教资源最丰富的中心城市之一,把众多大学城、高新区、开发区统一整合为南京科学园区,同样能够产生1+1>2的资源配置优化效应,总体创新实力也有望进入全国前列。江苏升级版的强大创新增长极——南京、苏州等科学园区等将集成江苏丰富的科教资源,有力引领苏南自主创新示范区和江苏创新型强省建设,带动江苏经济全面转型升级,走出创新驱动的自主发展新路。(作者单位:省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