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 更多 |
什么是中国梦?她是有五千年文明史的中华民族复兴梦;她是13亿中华儿女的强国富民梦;她是与世界分享共赢的和谐梦。对于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民来说,实现中国梦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我们的人民热爱生活,期盼有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更舒适的居住条件、更优美的环境,期盼着孩子们能成长得更好,工作得更好,生活得更好,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
我常常在想,最普通的老百姓在这个世界上梦想是什么?无非是衣食住行能如意,无非是人身财产有保障,无非是生活得更好。当然更进一步还希望能够充分实现自我。如果这些可以入梦,可以变成现实,也许就是老百姓最现实的中国梦了。
A
做好三件事:第一,把改革不断推向前进,不断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第二,全面提升人才生产和科技创新的水平。第三,进一步推进社会经济的开放
要实现衣食住行的如意,人身财产的有力保障,其基础是经济持续健康的发展。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经济以年均增长率接近10%的速度持续快速增长,人均GDP从1980年的 303美元提高到了2012年的6091美元。这意味着:在穿的方面,我们实现了从年人均占有布匹13.6米提高到了62米,彻底告别了布票,在量上解决了全社会穿衣的匮乏。在吃的方面,粮食产量从人均326公斤提高到了435公斤,再加上肉(含水产品)的产量从人均13公斤提高到103公斤。不仅使得粮票和肉票得以废除,而且能否吃饱已不再是一个现实问题。在住的方面,以北京市为例,人均住房面积从1999年的城镇居民人均住房使用面积15.44平方米, 农村居民人均生活用房面积28.65平方米提高到了2012年的城镇居民人均住房建筑面积29.26平方米,农村居民人均住房面积49.08平方米。在行的方面,从1980年的各种运输工具完成的旅客周转量共计2281亿人公里增加到了2012年的33369亿人公里。当然如果比较私人小汽车的拥有量的话,从几乎为零到全国私人汽车保有量9309万辆,实现了更加巨大的飞跃。说句实在话,这一切变化,用辉煌来形容实在不为过。
不过,很显然的是,再辉煌的过去也已经是过去,经济的继续持续较快增长仍然是必须的。因为2012年6091美元的人均国内总产出,比整个世界的人均总产出近万美元还是有很大差距。我们确实可以为不再需要那些票据来应付匮乏而欢呼,但是我们离丰裕却还有着一段距离,离高品质的丰裕更是距离颇远。因此,我们必须努力去实现2020年的人均翻番,2030年的更上层楼,即“两个一百年”目标,在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年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在新中国成立一百年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也就是实现穿得体面、吃得放心、住得舒心,不为堵车上火、不为雾霾叹息……
写下翻番容易,但实现起来就不易了。首先,单纯以数量翻两番来实现产出的翻两番已经不可能。试想,2012年我国的粗钢产量已达7.17亿吨,水泥产量22.1亿吨,原煤36.5亿吨。如果再翻两番,28亿吨的粗钢,90亿吨的水泥,150亿吨的原煤,且不说资源量能不能撑得住,环境容量是一定撑不住的,而且20、30年后对这些产品是否有那么大的需求量也难说得很。其次,主要依靠劳动投入的增加来支撑发展局限性也已经非常大。由于中国比较成功地执行了计划生育的政策,几十年里享受了巨大的人口红利,但在可见的未来,劳动力单纯的量的投入将出现负增长。老龄化将成为中国社会的主要议题之一。再次,中国社会进入现代社会的时间短,封建残余深埋于哪怕是最富现代精神的人们的意识深处,使得无论是改革还是社会进步时刻面临着倒退、动摇和懈怠的考验。如果不能够哪怕是基本建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届时社会表现出来的不和谐很可能会影响人们翻番的努力。
因此,要实现经济持续健康的发展,在未来的20、30年内再翻两番,就必须成功推进中国经济发展的升级转型,从以数量的增长为主转到质和量的同时增长,并且以质的增长为主;从依靠增加要素投入来实现增长为主转到依靠提高要素使用效率实现增长为主;从依靠简单复制实现增长为主转到依靠创新实现增长为主。
这就要做好三件事:第一,把改革不断推向前进,不断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里包括建立一套比较完善的政府和市场关系的规范,健全的现代市场体系,管用的宏观调控能力,公平合理的财税体系,开放高效的金融体系。第二,全面提升人才生产和科技创新的水平。首先要培养孩子、成人乃至全社会的学习、研究精神和学习、研究能力。发展归根到底还是人的发展,只要我们的人民具备了科学精神、具备了批判能力、具备了学习创新能力,发展自然而然就会全面转向科学的、和谐的、可持续的。其次要把发展的落脚点不断地向科技创新移动。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以全球视野谋划和推动创新,提高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完善知识创新体系,强化基础研究、前沿技术研究、社会公益技术研究,提高科学研究水平和成果转化能力,抢占科技发展战略制高点。加快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研发应用,加强技术集成和商业模式创新。完善科技创新评价标准、激励机制、转化机制。加强知识产权保护。促进创新资源高效配置和综合集成,把全社会智慧和力量凝聚到创新发展上来。 第三,进一步推进社会经济的开放,充分利用好两种资源和两个市场。
要做好这几件事,已具备很好的条件。从改革上看,几十年来建立起来的道路自信、制度自信、理论自信使中国人民和政府能够有信心、有意愿、有能力把体制改革不断推向前进。从科技和教育上看,由于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将继续作为中国主流的意识形态,因此主流社会对人力资本积累和科技创新的重视,只会越来越强化。从社会经济的开放方面看,随着中国经济的竞争力不断增强,自信的提升必然带来开放的扩大和深化。所以,我们可以预期的是未来20、30年中国继续以一个比发达国家高得多的速度发展是一定的,中国的人均水平比现在再翻两番也是一定的。
B
把更多的财富用于建立广泛的公共服务和社会保障体系,确实保证人民就业、住房、教育等合理要求
有了强大的经济基础,“礼仪”是一定要的。在实现未来20、30年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同时,我们必须也一定能建立起和谐文明的社会。这个社会首先是承认差距,但没有很大贫富差距的社会。只有这样,社会才能既有奋进的动力又有和谐和安定。目前我们的状况却是,一边是像一些大的城市,城镇居民人均住房建筑面积超过了29平方米,一边却有太多的“蜗居”、“蚁族”;一边是全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24565元,另一边却是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为7917元。差距实在太大。再加上,千百年传下来的“患不均,不患寡”的思想裹挟着嫉妒和缺乏理性的不断发酵。其结果是:各种社会矛盾通过各种方式的不断爆发,和谐受到极大的挑战。
这些问题当然是发展中的问题,但是如果任其发展,造成了两极分化,就脱离了经济发展的初衷——解决人民生存和发展的需要;如果因之造成社会较大的动荡,则不仅会破坏经济发展本身的进程,而且会危及人民的财产乃至于人身安全。因此,把更多的财富用于建立广泛的公共服务和社会保障体系,确实保证人民在就业、住房、教育、社会保障、收入分配、医疗卫生、安全生产、社会治安等的合理要求便成为“必须”。
当然,即使我们出色地完成了这个“必须”,社会中各种各样矛盾依然会有,甚至随着时代的发展旧的问题解决了,新的问题又会不断冒出。也因此,要实现社会的和谐文明,还应该建立具有更加广泛、更加充分、更加健全的人民民主。依靠人民民主,把矛盾消除在萌芽;依靠人民民主以及因之而生的法治,最合理地解决矛盾。
C
经济的发展需要相应社会文化体系相匹配。否则的话,我们拿什么凝聚社会共识,用什么呵护人们的心灵
有了强大的经济基础,一定能够伴生出空前繁荣的文化。首先,文化产业本身就是经济基础的一部分。新中国建立,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取得了长足发展,文化产业也从几乎是零,发展到了2012年全年生产电视剧506部17703集,电视动画片222838分钟;生产故事影片745部,科教、纪录、动画和特种影片148部;出版各类报纸476亿份,各类期刊34亿册,图书81亿册(张)。广播节目综合人口覆盖率为97.5%;电视节目综合人口覆盖率为98.2%的水平。但是,必须承认的是,几乎所有的所谓大片都不是我们生产的,这些大片包括从动画到游戏,从电视到电影。我国的经常项目顺差覆盖了大部分产业,却不包括文化产业。这从一个侧面说明了我们的经济基础还是很薄弱的,也说明了我们文化产业的发展还有很大的空间。
其次,经济的发展需要相应社会文化体系相匹配。否则的话,我们拿什么凝聚社会共识,用什么呵护人们的心灵。而无论是共识丧失还是心灵沦陷,都将带来经济的进一步发展的困难。文化的不自信,无疑会导致人才和财富的大量流失。道德水平的低下所带来的诚信沦丧,必然极大地抬升交易成本。两者的合力大到一定程度,则必然是经济的停滞。因此,拥有强大经济力的中国,是不可以没有一个强健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不可能没有全面提高的人民道德素质;也不会没有丰富多彩的人民精神文化生活的。
让我们期待:20、30年后的中国,我们将不仅有了更多的世界冠军;而且还有自己的诺贝尔,有自己为世界所推崇的思想家、科学家。
此外,如果未来20、30年我们能够实现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中国的生态环境一定会比今天改善很多。首先,人们在基本生存得到了保障后会更多地想如何过得更好。而只有实现了这种思考的飞跃,才能有建设美丽中国的各种设计和办法。其次,有了更大的产出能力后,就有能力把更多的资源转移到治理环境上面。最典型的例子莫过于粮食生产的发展,正是因为粮食供应充足了,退耕还林才得以实施了。因此。我们完全可以相信,经过20年的治理,北京的环境一定能够赶上和超过今天的伦敦,毕竟我们雾霾的程度没有当年雾都严重,我们进行治理能调动的资源量也远比20世纪50、60年代的伦敦要大很多。最后我们还应该相信,节能、低碳、绿色等等梦想,既然我们已经开始努力了,也一定能成为现实。
(作者系中共中央党校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