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工网理论频道社会关注-正文
希望与梦想:人类文明的表达方式
//www.workercn.cn2014-04-28来源:吉林日报
分享到:更多

  

  希望的原理——这是德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家恩斯特·布洛赫(ErnstBloch,1885-1977)的墓志铭。希望是人类最宝贵的精神财富,也是指引人类前进的基本原理。在此意义上,人靠什么过活,其答案既不是面包,也不是牛奶,而是希望。无论一个人、一个民族还是一个国家,如果没有希望,没有梦,它就没有奔头,它就失去前进的动力、存在的意义和目标。古往今来,对于“希望”(Hoffnung)许多文人墨客都曾经做过各种解释,但是,再没有谁像布洛赫一样将希望解释得如此完美、如此精确、如此丰富多彩。

  希望

  与现代的解释不同,在古希腊“希望”(Ελπ?δα)并不涉及任何积极的情绪,作为一个中性概念,希望仅仅意味着对未来的一种期待情绪。但是,即使是作为中性概念,在远古时期,希望也总是遭到各种怀疑主义者的质疑、讥笑和谩骂。

  然而,布洛赫在其代表作《希望的原理》(1959)中,先把“希望”置于全部哲学的核心概念,从人类学存在论视角重新界定了“希望”的具体内涵。在他那里,“希望”不仅是人类学的主题,也是存在论的主题,从而是人类活动乃至全部哲学创作的核心原理。究其原因,在一切人的情绪活动中,希望是“最人性的东西”。与此同时,希望与最辽阔的、最明亮的未来视域相关联。在人的最基本的冲动萌芽中,希望已经是超出单纯冲动的东西,因为它已经吸收了充满幻想的想象能力和思想上的预先推定能力。

  布洛赫把希望称作“原理”(Prinzip)。因为希望不是“美德”或一般的“情绪”,而是“尚未存在的东西”的母腹和导线。希望是最卓越的人的冲动,希望同社会劳动、概念构成和意识一道构成属于我们人类学特性的基础。因此,人类历史不仅是一部阶级斗争史,也是一部包括希望、计划、预先推定、诗作、教育、哲学论述、政治计划和斗争等的历史。想象的人乃是希望中的人。在此意义上,希望和展望对于每一种政治理念都具有决定性意义。

  梦想

  众所周知,齐格蒙特·弗洛伊德(SigmundFreud,1856-1939)试图从夜梦中寻求人的最内在的本质,进而把白日梦视为无意义的梦想。与此相对照,布洛赫却在渴望更美好生活的白日梦中,发现了“先于伟大乌托邦思维的思想萌芽”。白日梦(Tagtr?umen)不是夜梦的前阶段。因此,当做白日梦的人从梦中醒过来,通过革命实践,把这种白日梦变成活生生的现实的时候,这个梦就不是“一厢情愿”或“如意算盘”,更不是“一阵风”或“秕糠”,而是现实的、可能的希望,即“具体的乌托邦”(konkreteUtopie)。从这个意义上说,白日梦也是梦想的基本内容。

  在弗洛伊德那里,作为精神分析的对象,“夜梦”是显现被压抑的人的渴望的场所,即暗示“不再被意识到的东西”,即过去的东西。与弗洛伊德的夜梦不同,布洛赫的白日梦是“预示未来希望”的场所。白日梦不是被压抑的无意识的性本能冲动升华的领域,而是集中包含了创造性的乌托邦的向度领域,是真正意义上的梦想。借助于此,人们敞开意识之窗,瞻望充满光亮的远方。通过白日梦,人类开展自身的自由活动,开始关注与自身相关的周围世界和他者。白日梦所显现的内容是尚未显现的乌托邦,是人类伟大独创性和创造力的可能性。

  希望的基本形态是“白日梦”,也称作梦想。白日梦预示“尚未被意识到东西”,即尚未确定的未来。因此,布洛赫把“白日梦”称作“向前的梦”、“清醒的梦”、“一个更美好生活的梦”(TheDreamsofaBetterLife)等。按照他的观点,在白日梦中,除了蕴含着许多私人的、一时的冲动之外,还蕴含着新的美学要素和社会改革要素。进言之,这种指向新美学和社会改革的白日梦就是“前假象”,而这种向前的梦的目标视域就是开拓辽阔无际的前线。

  希望的“表兄弟”就是白日梦,但是,白日梦不单纯是日常生活中的昼梦。没有白日梦,任何人都无法生活,不过,问题在于坚持以恒,唯物地、辩证地认识白日梦。当做白日梦的人醒来时,他就把这梦的内容付诸实践,让梦想成为事实。

  我们应当梦想

  在《希望的原理》一书的《前言》中,布洛赫援引列宁的名言:“我们应当梦想。”梦想是无价之宝,因为世界上没有绝对不可能的事。不仅诗人做梦,数学家也做梦,不仅大人物做梦,小人物也做梦。这梦不只是十分精巧的、远大的计划,这梦也包括儿时的小小白日梦,还包括从青年到老年的轻松而自由的梦。所有这些梦都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这些梦都是向前的梦,即指向一个更美好生活的梦。

  为了实现中国梦,为了使这个世界成为更美好的世界,我们应当像布洛赫所说的那样,让思想超越现存的境界和障碍,使其成为马克思意义上的真正引导我们前进的希望的原理:“那时就可以看见世界早就在梦想一种一旦认识便能真正掌握的东西了。那时就可以看出,问题并不在于给过去和未来之间划下一条不可逾越的鸿沟,而在于实现过去的思想。而且人们最后发现,人类不是在开始一项新的工作,而是在自觉地从事自己的旧工作。”

  虽然未来还不是现实,但是有梦就有希望,有希望就有奔头。我们应当辩证地、唯物地领悟“已知的希望”,不是对业已逝去的过去痛心疾首、深感绝望,或者对尚未到来的未来惶惑不安、坐以待毙,而是立足现在,鼓起勇气,放手一搏,让一切梦想都开花,把美好的希望变成活生生的现实。惟其如此,我们才能早日实现中国梦。(执笔:吉林省社会科学院金寿铁)

中 工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2008-2010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浏览本网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的分辨率调为1024*7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