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 更多 |
近段时间,中央电视台、光明日报等媒体以“家风”为主题的系列报道和评论文章引发社会广泛关注。人们在总结传统“家风”教育经验的同时,也积极思考如何将时代精神融入“家风”教育,以便更好地契合社会发展。在笔者看来,关乎国家发展、社会进步、个人成长等方方面面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吸纳萃取了中国传统文化精华,是“家风”教育的丰厚现实资源,完全可以融入“家风”教育实践。尤其是个人层面的“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等基本内容,涵盖了社会主义公民道德行为各个层面,贯穿了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各个方面,同时也集成了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和新时期国民道德的精华,应当作为“家风”教育的必修课,以此引导人们在实现中国梦的伟大征途上同心同向、同步同行。
爱国。中国自古就是一个有着“家国一体”、“家国同构”等鲜明特点的国家。正因为此,“爱国”长期以来普遍成为“家风”教育的主题词——无论是“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这种自上而下、由大到小的理论顺承,还是“一室之不治,何以天下家国为”这种自下而上、由小到大的逻辑推演,其中总显现着“家”与“国”互融互通的影子。由此可以说,中国家庭的“家风”传承,说到底是中国人国家意识的张扬和责任担当的外显;将“爱国”作为“家风”教育的内容,也就有了逻辑上的必然。当然,由于时代境遇不同,这种张扬和外显必然会附着于不同的载体以不同的方式呈现出来。就今天来讲,理想的“爱国”范本是坚定我们自己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坚韧前行。尤其是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作为中国人的集体理想被提出来以后,如果将这样一种理想融入“家风”教育,必将激发出更强的正能量,凝聚更多人献身民族复兴的历史伟业。
敬业。爱岗敬业、忠于职守从来就是我国劳动人民的优良品质,也是历代“家风”教育的重要内容。“一思尚存,此志不懈”“鞠躬尽瘁,死而后已”“锲而不舍,金石可镂”等这些妇孺皆知的经典名句,表达的无不是人们敬业奉献、尽忠职守的志趣和风骨。但是,需要清楚的是,我们讲的敬业之“业”,必须是契合民族大义而值得为之付出的事业。否则,所谓的“事业”便有可能仅仅是个人制造的幻象。历史上留有一笔的曾国藩一生服膺“家俭则兴,人勤则健,能勤能俭,永不贫贱”的十六字箴言,为他认定的“事业”竭尽人臣之忠、使尽人臣之力,甚至为此不惜杀人如麻,残酷镇压农民起义。但因为他所奉献的“事业”本质上是违背历史潮流和社会正义的,所以他的所谓“敬业”精神也就备受后人诟病。就今天来说,我们以全面深化改革为着力点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内含了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是于己于家于国于民都有利的正义而伟大的事业,这样的事业,理当值得我们倾注全部智慧和心血。为此,在进行“敬业”之“家风”教育时,就应当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为准星和墨线,告诉孩子们,无论身处何地、身居何位,都应当发扬“螺丝钉”精神,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厦添砖加瓦,在岗爱岗,忠于职守,成就不凡。
诚信。“诚信”亦是我国绵延数千年的历史传承。古代儒家甚至将“信”作为“五常”之一提升到治国理政的高度,“诚信”之重要可见一斑。正因为此,千百年来,人们始终称许“立木取信”的行为;信奉“得黄金百斤,不如得季布一诺”;而周幽王“烽火戏诸侯”的失信行为不仅导致灭国丧命,也使自己沦为千古笑柄。社会发展到今天,受经济利益驱动和外来价值观影响,我国的“诚信”建设出现了一些问题,“诚信”缺失、道德蜕化的现象在各行各业不同程度显现,成为败坏道德风尚、影响社会发展的一大“痈疽”,也成为人们的心头之痛。事实上,今天的社会,更需要诚信品质的“滋养”,因为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本质上是“诚信经济”,如果人人缺“诚”少“信”,市场交易便无法顺利完成,人和人之间的交往就成了不可延续的“一锤子”买卖。在这方面,“家风”教育就要发挥应有功能,从家人互信、邻里互信做起,推动形成良好的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编织一张牢不可破的“诚信之网”,重拾抱诚守真、达诚申信的光荣传统。
友善。孔子曾说,“维善为宝”;孟子尝言,“君子莫大乎与人为善”。由此可见,“友善”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具有重要地位。这种“友善”的文化因子历经数千年的浸润流传,涵养出中国人独有的一种精神气质,那就是讲邻修睦、与人为善。中华文明能够成为世界上唯一延续至今的古代文明,并使我国赢得“礼仪之邦”的世界美誉,恐怕与这种精神气质不无关系。当今社会,思想意识的多元多样、利益诉求的日趋分化,对社会心态造成很大冲击,一些人不仅难以做到理性平和、开放包容,反而滋长出严重的仇官仇富心理,这从一个侧面说明在今天大力倡导“友善”这一核心价值观的重要现实意义。当然,从本质上来说,“友善”更多的是一种内在素养的外化,而非一种为人处世的功利性策略或技巧。这种内在素养的酿就,非一日之功所成,乃潜移默化、日积月累之效。为此,通过“家风”教育,让“友善”因子日积月累地融化在小小心灵里,体现在习惯养成中,可以从根本上改善人们的社会心态,使和谐社会、和谐世界的构建得以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