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 更多 |
秦岭“朱雀” 李福民 摄
2013年8月,习近平总书记作出“秦亡于奢”的重要批示,一针见血地指出了秦帝国短命而亡的历史教训,深刻阐明了以史为鉴、鉴古知今的重大现实意义。作为一名地方志工作者,习总书记的重要批示,促使我在对“秦亡于奢”进行反思的同时,也对中华民族“尚俭”传统进行了深刻思考。
从传说中的黄帝时代即有贮藏粮食习惯的史料记载来看,中华民族尚俭意识的产生,是与她走进人类文明门槛相同步的。中国古代的俭德思想,从其产生伊始,就被赋予丰富深刻的内涵。春秋战国时期,整个社会随着对天的宗教信仰的普遍动摇,开始重视起人伦道德的建设。尚俭思想也从这一时期起,成为一种普遍性的社会思潮。儒、道、墨、法等诸家,都有对尚俭思想的精辟论述,这些论述丰富和发展了周公的俭德思想,对后世影响很大。特别是在中国古代社会中一直居于统治地位的儒家,倡导贡献尤大。综观中国古代的尚俭思想,至少有两方面的积极内容:
一、把“节财”、“节用”当做治国的重要内容来加以强调
孔子即主张国君应崇尚俭德,节财节用,从而治理好国家。据《史记·孔子世家》记载,孔子早年游学于齐国,齐景公曾问政于孔子,孔子先回答以“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正名”思想,又以“政在节财”作补充。他还说过:“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孔子虽然主张国君为政应尚俭,但并未从理论上阐述尚俭与治国的关系,倒是被他指责为不够节俭的管仲在其经济管理理论中,触及这一关系。管仲明确提出“纤啬省用”,“以备饥馑”的经济管理思想。战国初年的李悝强调农业生产的重要地位,在魏国推行重农政策,指出“农伤则国贫”。为此,他主张“禁技巧”,是指要禁止奢侈品生产,以发展农业生产为目的,正确地论述了“农事”与“技巧”的关系问题,同时也说明了消费观念与道德风气、国家贫富的关系问题,亦即节财、节用与治国的关系问题。大约成书于战国时代的《管子》一书,则对这一关系作了进一步论述,指出:“何谓国之经俗……毋侈泰之养……国富,不侈泰,不纵欲”,其原因是“国侈则用费,用费则民贫,民贫则奸智生,奸智生则邪巧作”。
除此之外,以老子、庄子为代表的道家、以墨子为代表的墨家和以韩非为代表的法家,都各自从自己的学说体系出发,发表过有关尚俭与治国关系的论述。
老子从他的清静无为的思想出发,告诫统治者要“寡欲”、“去奢”、“去泰”,崇尚节俭。庄子也从“素朴”与治国的关系上论述了他的尚俭思想。他说:“同乎无欲,是谓素朴。素朴而民性得矣。”所以,“古之畜天下者,无欲而天下足。”以墨子为代表的墨家从“民富国强”的目的出发,论述了“俭节”与国家昌盛的关系,提出了“俭节则昌”的尚俭思想,把俭节与否与国家兴亡联系起来。法家代表人物韩非对节俭与治国关系的论述,是以人的欲望无限而财货有限的基本事实出发的。他认为人对财货的欲望是无穷无尽的,而国君也不可能做到无限制地满足国民的这种欲望。所以,只有提倡节俭.才可能形成良好的社会风气,使国家走上富裕之路,正所谓:“一人知俭,则一家富;王者知俭,则天下富。”
综上可见,春秋战国时期,虽然学派林立,百家争鸣,学术见解、治国方略不尽相同,但在财货的消费方面,都不约而同地选择了尚俭的思想和主张,并且在节财、节用、尚俭与治国的关系论述上,表现出惊人的一致态度。
二、把恪守俭德当做修身养性、持家理财的法宝
在物质生活的消费观念上,圣哲先贤们都主张尚俭,要求个人恪守俭德、修身养性。历代家训中有关“俭”字道德的论述可谓汗牛充栋,其原因就在于此。孔子的学生子贡说孔子有“温、良、恭、俭、让”五种美德,从而受到别人的尊重。其中的“俭”,就是指孔子在生活上朴素俭约的表现。孔子自己也说:“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可见他是把俭德当做自己修身养性的法宝来加以恪守的。不仅如此,他还对学生安贫乐道的尚俭行为给予充分肯定。
对于俭德与个人修养、持家理财之间到底有什么联系,孔子并未从理论上给予回答。老子的解释是“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田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所以,人们应该“见素抱朴,少私寡欲”。韩非则指出:“财货足用则轻用,轻用则侈泰……侈泰则家贫”,所以,他认为只有提倡节俭,才能使家庭富裕。
宋代著名学者司马光对于以俭修身、以俭持家方面有比较精辟的论述。他曾引张文节的话教育儿子说:“顾人之常情,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吾今日之俸岂能常有?身岂能常存?一旦异于今日,家人习奢已久,不能顿俭,必致失所。岂若吾居位、去位、身存、身亡常如一日乎?”。他还说:“有德者皆由俭来也,俭则寡欲。君子寡欲则不役于物,可以直道而行;小人寡欲则能谨身节用,远罪丰家。故曰:俭,德之共。侈则多欲。君子多欲则贪慕富贵,枉道速祸;小人多欲则多求妄用,败家丧身。是以居官必贿,居乡必盗。故曰:侈,恶之大也。”把俭以修身、俭以养德的道理讲得非常透彻。司马光从理论上阐明了尚俭之所以能修身养德,培养人直道而行的崇高人格的道理,同时也证明了以俭修身的现实可操作性。
中国古代尚俭思想是中华传统文化中的一笔宝贵遗产,很好地整理、总结并继承这笔遗产,对于当代中国流行的享乐主义、拜金主义等弊病,对于各级党政机关存在的“四风”问题,都会有一定的疗效;对于教育青少年一代树立高远的志向,培养光明伟岸的道德人格,都有一定的借鉴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