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 更多 |
周王城示意图,反映了周代都城建设的理想规划。
1609年,德尔贝尼在《真理的城市》中设计了一个理想城市形态。图为该城市形态示意图。
沙里宁1918年完成的芬兰大赫尔辛基有机疏散规划方案。
20世纪20年代,恩温提出卫星城理论,图为卫星城镇群示意图。
话题嘉宾
邹德慈: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原院长
李建平: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副主任、研究员
孙冬虎:北京市社会科学院历史所研究员
李东泉: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城市规划与管理系副教授
谭日辉:北京市社会科学院城市所副研究员
话题缘起
规划科学是最大的效益,规划失误是最大的浪费,规划折腾是最大的忌讳。这是年初习近平同志在北京视察工作时谈到的一个重要思想,充分显示了城市规划在城市发展中的重要作用。那么,在制订城市规划时,古人有哪些优秀思想值得我们传承?国外城市规划思想经历了哪些演变?有哪些成功经验值得我们汲取?面对当今世界普遍存在的“城市病”,在城市规划中该如何应对?如何在城市规划中真正坚持以人为本,坚持可持续发展,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贯通历史、现状和未来,统筹人口资源环境,让历史文化与自然生态永续利用,与现代化建设交相辉映?本刊特请专家对此进行研讨。
《周礼·考工记》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关于都城建设理想规制的经典著作,其中追求的“天人合一”是古代城市规划的优秀思想
主持人:人类历史上的城市规划最早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
邹德慈:我个人的看法是,自从人类有意识地、自觉地建设自己城市的时候,就有朴素的规划观念了。
举一个例子,西安半坡村,它是6000多年以前新石器时代的遗址。其居民点是围成一个半圆形的住所,中间是大家分享猎物的地方,同时还有一个窑,可以烧一些早期的陶器。他们把窑放在小河的对岸,这就是一种规划,很方便生活,方便大家共享成果。而且把生产放在河的另一边,互不干扰;北面是公共墓地。已经有了很朴素的功能分区的想法。当然这谈不上是城市规划。但我觉得这是原始的萌芽状态的非常朴素的一种规划。
主持人:能否结合文献记载及实例,谈谈古代在城市规划方面留下来哪些优秀思想?
孙冬虎:《周礼·考工记》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关于都城建设理想规制的经典著作,其基本思想始终影响着此后的古代都城规划设计。它虽然成书于春秋时期,却是源自对周代营国制度的总结和诠释。其中说:“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面朝后市。”大意是:都城要设计成边长九里的正方形,每边有三座城门。城内南北向与东西向的干道各有三组、每组三条,沟通两端彼此对应着的城门,共计有纵横各九条道路相互垂直,宽度为九轨即七丈二尺。王宫的左方(东部)是供奉帝王祖先的太庙,右方(西部)是供奉土地神与五谷神的社庙,前面(南部)是朝廷所在地,后面(北部)是商业市场。
这个理想化的都城设计,强调城市布局的方正和规整,把政治中心放在全城的核心位置,正是古代“法天而治、象天设都”观念的反映,追求“天人合一”则成为后代都城规划的礼制思想的基石。至少自汉代到明清的两千多年间,从长安、洛阳、邺城、平城(大同)到开封、北京,我国都城规划大体上都继承了《周礼·考工记》关于营国制度的传统。其中影响最大的基本要素是:(1)城市的主体结构表现为中轴线突出、左祖右社、面朝后市的规划制度。(2)建筑布局形式遵从礼制要求的等级秩序。(3)经纬相交的棋盘式干道系统。(4)以派生于井田制的方格网系统,作为规划城市用地的方式。
李建平:中国古人在城市规划中的优秀思想首先体现在:顺其自然,根据地形地势规划城市。例如,北京小平原的地势是三面环山,一面向阳,西北高,东南低;河流基本走向是从西北流向东南。北京古代城市规划建设就充分尊重这一自然环境,城市规划坐北朝南,引西北山前之水,从城市西北(西直门,也称水门)导入,从城市东南流出,形成良性循环。北京旧城基础是元大都城。大都城是先有规划而后建城。城市规划时融入永定河故道——高粱河水系,也就是历史上所说的“三海大河”、白莲潭、积水潭、太液池,现今称六海水系(南海、中海、北海、什刹前海、后海、西海)和西北的太行山余脉——西山、燕山,使整座城市借助山形水系融于自然风光。北京小平原为季风气候,冬季西北风寒冷、干裂,而春季以后东南风起,气候温暖湿润。北京城市在规划和建筑时充分注意这一特点,西北城墙修得宽厚、高大,少开城门(北面只开两座城门),以此阻挡西北风对城市侵袭;城市及民居建筑在东南方位开门,自然吸收东南风和阳气,有利于城市形成良好的自然生态环境。
主持人:城市离不开人。今天我们强调城市规划要以人为本,古代在这方面有没有可资借鉴的思想和做法?
李建平:中国北方城市中都有高大的岁时建筑,也就是钟鼓楼,位置一般都在城市中心区域。岁时建筑是报时的,准确说是给生活在整个城市中的人报时的,城市居民的起居、活动与岁时建筑有着密切的关系。例如,西安城市中心是钟楼,北京旧城中轴线北端是钟鼓楼。北京古代城市规划还有一个特点,布局时突出胡同、院落,适宜人居。元朝以前坊巷制度严格,以后逐渐松弛,胡同四通八达,便于人的出行;四合院虽然是封闭的,但是适合家庭生活。北京作为古代帝都,更加突出皇宫、皇帝。北京的故宫古代称“紫禁城”,是仿照天宫紫薇垣修建的,皇帝被称为天子,但还是活生生的人。皇帝位居皇宫,上顶天,下立地,人居其正中。这种城市规划设计被称为三才,即天、地、人融为一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