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 更多 |
幼儿园陪、小学陪、中学陪、大学陪……为了应对各类考试,也为了改变命运,家长们不计成本、背井离乡,从父辈到祖辈,从下岗工人到退休职工,越来越多的家长汇入了滚滚陪读洪流中。近年来,笔者所在的国家级贫困县山西省壶关县也涌动着一股陪读热潮。近日,笔者探寻了这支规模庞大的“陪读农民军”,去了解他们的别样生活。
乡村涌动“陪读热”
在一间灰暗的平房里,中间用布帘隔开两张床,一张书桌上堆满了学习资料,一个电饭煲和一台煤气灶,这就是陈桂英(化名)在壶关县城出租房里的所有家当。
屈指算来,陈桂英在这里已度过了14年的陪读生活。2000年,家庭本不富裕的陈桂英夫妇把5岁的孩子送到县城的幼儿园,夫妻俩也放弃了家中的农活,从树掌镇回车村来到县城,租了一套房子,一边做些小生意,一边照料儿子的生活起居。
没想到生意不好做,亏了本,但陈桂英仍然决定继续留在县城。“我们这辈子是没什么希望了,但不希望孩子像我们一样没出息。在县城读书,起点总比乡下高了许多。”今年,陈桂英的儿子已经参加高考了,备考期间她起早贪黑,无微不至地照料着儿子的起居生活。陪读的日子虽然寂寞难熬,家中里里外外的事也顾不上,但她觉得只要儿子能顺利考上大学,自己所有的付出都值得。
如今,在经济并不富裕的壶关县城,像陈桂英这样的陪读家庭还有许多。陪读大军中,除了父母外,还有一些是孩子的爷爷、奶奶。但是,笔者在采访现场从未听见家长们说过“陪读”这两个字,听的最多的话语是———“跟着孩子念书”、“给娃娃做饭”。
因为陪读,有的人把农田留给家里的老人耕种,星期天和节假日才能回家料理一下家务,一年奔波在城乡之间仅车费也得几百元上千元。尽管如此,家长陪读仍“热力”不减。
壶关县的陪读现象始于上个世纪90年代。现如今,虽然壶关城乡教育资源日趋平衡,但仍有部分学生家长望子成龙、望女成凤迫切,不惜花钱托关系走后门,想尽一切办法为孩子择校。在2004年前后,随着陪读家长的增多,县城学校附近甚至出现了陪读家庭聚居的“陪读村”。
目前,壶关全县有中小学生3万多人,保守估计,有家长陪读的学生比例超过1/3。其中购房陪读2500多人,租房陪读4500多人。而且陪读现象日趋低龄化,早已发展到小学和幼儿阶段,家长就开始陪读。
陪读让农村家庭难堪重负
虽说“不惜代价陪读,也要让孩子上好学校”,但是面对飞涨的物价,不少陪读家庭还是感觉压力不小。
石坡乡板安窑村的陪读母亲李香丽告诉笔者,进城陪读花销很大。一是房租,二是生活费。李香丽来县城陪读一年多,因种种原因已搬家三次,现在租的是一个三室一厅,三户人一起分租,一户一间卧室,共享客厅和厕所。房子没装修过,但是因为离学校近,房租一直在涨,现在每户每月房租需要300元。“虽然孩子上学不用交学费了,但每周还免不掉要交点学习材料等杂费。现在一到周末,我的心都揪着,最怕孩子说周一要交什么钱。”
李香丽平常要定点接孩子上学放学,没办法找工作,家里的庄稼全都扔下,只有到周末才能回村干点地里的活。种地的收入都断了,自己也不能打工,一家人的生活的重担就全部压在了丈夫的肩上。看着丈夫劳累的样子,李香丽十分心疼。
李香丽的同乡秦风香两个孩子都在城里上学,沉重的经济负担让她直呼吃不消。为了让孩子进城上学,秦风香和丈夫拿出多年积蓄,又贷了10多万元于2010年买了一套房。她给笔者算了一笔账:每月她要还近900元的房贷,女儿上幼儿园大班,儿子上小学,两人一个月的花费近600元,还有全家80元的水电费和700元左右的伙食费,再加上小孩的零食等方面的花销,每年大概要花掉2万多元,让这个农村家庭难堪重负。
“陪读热”增加家庭危机风险
在走访中,笔者发现陪读热背后一个不可回避的现实——因陪读,部分家庭出现了这样或那样的危机,有的甚至陪散了家庭,造成了难以愈合的伤痛。
据调查,壶关县城有不少农村妇女独自陪读儿女,当全职保姆,送儿女上学后一人在家闲着无聊,便把目光盯上了出租房附近的麻将馆,孩子一进校门就结伴到麻将馆玩,起初只是3元、5元消磨时光,久而久之,越玩越大,最终染上了赌博恶习。耽误了照顾子女,还为夫妻关系蒙上了阴影。
笔者走访中还得知壶关县东井岭乡的一个有50多户人家的村子,其中半数的村民都在县城租房陪读,近两年居然有8户陪读家庭出现危机,陪读妇女进城后受环境影响有了外遇,跟丈夫闹起离婚。
该村一位村干部分析说,出现这种现象主要是环境影响,乡村妇女长期待在城市,互相攀比,虚荣心增强,易受诱惑,最终导致其误入歧途。陪读热的兴起给农村家庭增加了不稳定因素,无形中给部分农村家庭带来了苦涩甚至灾难。
孰是孰非“陪读热”
如何看待愈演愈烈的“陪读热”?支持者认为,“陪读热”的兴起,是农民们从土地解放出来的另一种表现形式,这说明随着农村生活的改善,当今农民重视文化、尊重人才的意识提高了,是社会进步的表现。同时,陪读确实让一大批农村孩子在陪读家长的精心呵护下,顺利走进了大学校门,改变了命运。
然而,一些教育工作者对此却提出质疑。他们感到,对于身心尚未完全成熟、生活自理能力不强的孩子来说,陪读或许能起到一些作用,但从长远来看,陪读并不值得提倡。陪读的家庭如果原来条件好,支撑下去还比较容易。如果家里困难,陪读不仅家长压力大,孩子的精神压力会更大。此外,这种保姆式的陪读极易造成孩子依赖性强、适应性差以及不善交际等人格缺陷。
壶关县城实验小学校长李卫红认为,陪读对于多数孩子来说,当然生活便利了许多,但也有不少孩子怀有抵触情绪,家长的说教、每时每刻的监督,限制孩子自由,从而引发孩子强烈的叛逆心理。
“家长无微不至的‘保姆型’陪读,无形中削弱了孩子自立、自理能力。与其这样,不如放手,让孩子独立,尽早适应社会。”壶关县第一中学校长牛方生说。
笔者感言:
在陪读热潮滚滚而来的时候,家长们应理性地冷静思考,不要盲目跟风。
不可否认,父母来校陪读,照料饮食起居,的确能为孩子赢得更多的学习时间,但是其负面影响也是显而易见的,不仅加重了许多家庭的经济负担,还导致了一些家庭陷入贫困,甚至出现家庭危机。
农村“陪读热”,该降降温了。而降温的关键,除了有关教育主管部门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均衡城乡教育资源外,也应教育和引导农村家长改变思想观念,学会怎么爱孩子。采访中许多家长也希望媒体、舆论能更深入地关注这些孩子、这些家庭,为农村孩子的健康成长献计献策,助一臂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