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 更多 |
胡 艺
6月26日,新华社援引审计报告报道,因违规提供医生通讯录、为企业提供“荣誉”、明码标价卖奖牌等,多家行业协会被“点名”。审计报告指出,一些中央部门主管的社会组织和所属单位依托行政资源不当牟利,一些行业协会成了“收钱协会”,至2013年底,国家卫计委、国土资源部、住建部等13个部门主管的96家行业协会违规收入达到了近30亿元。
审计署曝光13个中央部门主管的行业协会敛财,并提出整改意见,无疑值得肯定。值得反思的是,96家行业协会为何胆敢违规敛财近30亿元呢?行业协会本是民间组织,由公民自愿参加,然而,在现实行业协会生态中,由于缺乏必要的约束与规范,行业协会乱收会费、乱作为的情况不在少数。明眼人一看便知,不少行业协会并非纯民间社团性质的普通协会,它们常常带有浓厚的官方色彩。比如,建筑业协会与建设行政管理部门、安监部门关系密切;驾驶员协会背后的大树是交管部门;药品零售企业行业协会背靠食药监部门;给个体劳动者协会撑腰的是工商局。
行业协会扮演“二政府”角色乱收费,并不是中央部门与一地独有的现象。打着政府部门的招牌,违法圈钱的“学会”、“协会”比比皆是。审计署原审计长李金华曾举例说,一个中央政府部门下属单位就有100多个,既有儿子部门、孙子部门,还有重孙子、重重孙子部门,三五个人就成立个部门,挂个牌就圈钱。李金华的话可谓一针见血。在现实生活中,一些官办协会成为变相的“二政府”,充当了政府职能部门的“钱袋子”和“养人机构”。这些政府下设的协会利用挂靠在政府部门的特殊地位,直接或间接行使了部分行政职能,甚至做了政府不方便做的事情。
虽说行业协会在行业协调与补充政府职能不足方面曾经发挥过作用,但是由于监管缺位,有的行业协会在利益面前迷失了方向,挂羊头卖狗肉,以各种名义捞钱,有的协会已经成了政府形象的破坏者、不法商家的帮凶。
过于泛滥、缺乏监管的行业协会,不仅耗费社会资源,给基层与企业带来负担,伤害了政府公信,还是形式主义、腐败挥霍的“温床”。随着政府职能的逐步完善,有的行业协会显得多余,对此,政府部门理应反思。比如有的地方不允许在职国家工作人员在行业协会兼职,让协会与政府脱钩,在规范协会管理方面开了好头。严管各种增加民众负担,伤害政府公信的非规范机构运作,让它们在合法规范的轨道上运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