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 更多 |
中国、巴西、秘鲁政府日前决定合作探讨建设两洋铁路,连接大西洋、太平洋。地图上,长达5600千米的大动脉横贯南美洲,眺望两大洋,牵引四地,通连八方,可谓蔚为壮观。7月25日,中国企业在海外承建的第一条高铁——土耳其安伊高铁二期工程顺利通车。近日,500多名中国工人抵达肯尼亚,参加即将于10月开工的蒙巴萨至内罗毕铁路建设项目,引起外界高度关注……中国高铁大步迈出国门,是什么支撑中国高铁“走出去”的快速步伐?
我国高铁迅猛发展,得益于中国铁路大发展的时代背景。德、法、日等国高铁发展较早,技术优势明显。上世纪80年代以后,这些国家高铁发展缓慢,新建项目较少,使其高铁技术面临市场狭窄的困境。而我国则刚好相反,规划了“四纵四横”高铁网络,大规模推进了高铁建设,尤其是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以来,加大高铁投资,刺激了高铁参与企业的技术创新,呈现出现在的爆发性增长局面。
表面看来,高铁在中国出现只有短短几年,但实际上,这是中国高铁人20多年来励精图治、厚积薄发的结果。上世纪90年代,我国自主研发了160千米/小时、200千米/小时的快速铁路试验车,做了大量的技术积累。在自主发展还是引进的道路上,中国高铁也遭遇波折,最终通过整车进口、合作生产、零部件国产化、系统集成取得整车知识产权四个阶段的发展,形成了我国的高铁技术体系。我国的高铁整车已经开始批量出口,并在关键零部件方面的技术上取得突破式发展。
我国高铁实现飞跃是多种优势共同作用的结果,充分利用了我国工程建设技术优势和雄厚的工业体系技术力量,走出了技术引进吸收到再创新的发展道路。我国强大的工业体系,尤其是机电产品、高新技术产业是高铁技术取得系统突破的重要支撑。高铁大发展为相关技术带来了大市场,为企业带来了丰厚的回报。随着社会资本的广泛参与,调动了更多的技术、人才,加快了高铁技术突破,目前在各个子系统取代国外产品进展顺利。
我国在工程建设领域具备传统的成本优势,桥梁隧道的施工技术水平处于世界领先地位,这也为高铁建设提供了基础。
我国政府果断决策积极推进高铁发展,国家领导人亲自向国际推介中国高铁技术,高铁已成为中国向世界展示的一张新名片。在融资、项目建设实施等问题上,中国采取灵活务实方法,适应各国实际情况,使得中国高铁迅速走向国际。
目前,我国高铁系统集成了德、法、日等高铁发达国家的大量技术、高性能零部件,成为名符其实的国际化产品,这提高了我国高铁在世界范围内的通用性;同时,与其他国家相比又具备成本优势,尤其是工程建设的成本优势非常显著。
我国高铁建设项目已遍布全国,具备应付各种复杂气象地质条件等困难的工程建设经验和能力。大量的高铁建成通车,使得我国具备了广泛的运营实践优势。
高速铁路是世界铁路的发展趋势,是各国的共同需求。我国的发展状况使世人看到了高铁对社会经济的巨大作用,越来越多的发展中国家也希望拥有高铁,使得高速铁路能够服务更广泛的地区和人民。中国高铁走向世界将实现他们的希望,实现中外双方互利共赢。安伊铁路的建设速度和工程质量,充分证明了中国高铁技术的先进性,沿线地区在铁路建设期间的快速发展和未来发展潜力,则充分展示了高铁建设对经济发展的重要意义。
安伊铁路只是开始,在土耳其、拉美、亚洲大陆,更多项目可以期待。随着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完善,中国高铁不仅能在发展中国家受到欢迎,其竞争优势也将使它在发达国家占有一席之地。
(作者为国家发改委综合运输研究所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