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 更多 |
民生连着民心。民族地区民生问题解决好了,民族团结就有了牢固基础。始终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根本任务放在心上、抓在手上、落在实处,这是关系到人民群众的幸福安康,关系到社会的和谐稳定,关系到民族团结进步的大事。
由于自然和历史原因,民族地区往往也是经济社会发展比较落后的地方,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普遍不高。民生问题在民族地区表现得更突出。习近平总书记在第二次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上指出,要紧紧围绕各族群众安居乐业,多搞一些改善生产生活条件的项目,多办一些顺民意、惠民生的实事,多解决一些各族群众牵肠挂肚的问题,让各族群众切身感受到党的关怀和祖国大家庭的温暖。民族团结最现实的表现是民生改善。只有高度重视民生问题,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不断提高各族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切实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不断增强各民族对中华民族的归属感、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对伟大祖国的自豪感,为民族团结进步事业打下牢固的群众基础。多年来,宁夏各级党委、政府始终把改善民生作为根本任务,量力而行,尽力而为,千方百计让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从而造就了宁夏民族团结、宗教和顺的靓丽名片。
切实保障和不断改善民生,离不开发展。发展是解决一切问题的关键,也是解决民生问题的关键。民族地区,发展面临的困难更多,任务更繁重。但无论如何,加快发展这个要务不能松劲。针对回族群众最集中、最贫困的西海固地区,我们先后5次召开固原工作会议,出台了一系列富民惠民的政策措施,上马了一大批特色产业、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项目,使经济多年保持12%以上的增速,成为全区发展最快、变化最大、城乡群众收入增幅最高的地区。实践证明,只有加快发展,才能有更多的财力、物力来改善民生,民族团结进步的根基才能更加稳固,才能保证人民群众的幸福安康,实现各民族的团结和睦,保持民族地区的长治久安。
保障和改善民生,既要贴民心,把实事做好做细,也离不开切实可行的制度保障。有了制度做保障的“刚性约束”,才能立足长远。从2007年起,我们每年拿出70%的财政预算,广泛听取民意,制定10项民生计划,并由自治区人代会审定上升为“法治工程”,形成了省级领导领办、人大督办、部门和市县主办的“宁夏模式”,为各族群众解决了一大批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受到广大群众的衷心拥护。
保障和改善民生,如何贴近民心?就是要想群众所想、盼群众所盼。从实施六盘山区百万人口扶贫攻坚战略,到开工建设投资近40亿元的中南部城乡饮水安全工程,从在全国率先以省为单位建立起统筹城乡的居民养老和医疗保险,首创了高龄老人津贴、孤儿养育津贴和城乡居民普惠性健康体检制度,到逐年增加少数民族教育补助和义务教育专款,组织实施农村中小学营养早餐和营养改善计划,一桩桩、一件件实事办到了老百姓心上,温暖了千家万户、温暖了全社会。
“沧海滔滔,民生不息。”民生问题的解决不可能一蹴而就,尤其对民族地区来讲,更是一个长期持续的过程。只要我们始终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根本任务放在心上、抓在手上、落在实处,就能赢得广大群众的衷心拥护,形成各民族大团结、全社会同进步的生动局面。
(作者为宁夏回族自治区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