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工网理论频道文史纵横-正文
顾炎武与郑思肖《心史》
//www.workercn.cn2013-10-21来源:文汇报
分享到:更多

  

   奇书《心史》

  距今375年前,明末崇祯戊寅十一月初八,即1638年12月12日,离顾炎武故里昆山很近的苏州城内,发生一件轰动的奇事。那年吴中久旱,城里居民买水而饮,争汲者相捽于道。仲冬时,承天寺僧人浚疏寺内一口古井,忽挖得一物,初以为砖,浣之则知是铁函。不敢启,供之佛龛,闻者争玩识。久之,众欲开视,僧不得已,遂破函。只见铁函内有石灰,石灰内有锡匣,锡匣内有腊漆封裹的纸包。包纸有两层:外包纸中间写着“大宋铁函经”“德祐九年佛生日封”,旁边有两行对联“大宋世界无穷无极”“此书出日一切皆吉”;内包纸上写有“大宋孤臣郑思肖百拜封”十字。再打开,则是折迭成卷的稿本,名曰《心史》。共有诗250首,文30篇,前后自序5篇等。楮墨如新,古香扑鼻,自沉井至发现已356春秋矣。士大夫惊异传诵,以为古今所未有。

  《心史》不仅发现和书稿保藏方法奇,其内容亦奇:皆记南宋陷元之悲,蒙军腥残之恶,慷慨激昂,长歌当哭,感人至深。有极高的史料和文学价值。而且,其作者郑思肖亦一奇人。原籍福建连江,寓居吴下,宋末太学上舍生,原名及字号今已不知。元兵南下时,叩阙上疏,语切直,犯禁不报,俗以是争目之,遂改今名。“思肖”即思赵(宋之国姓),字“忆翁”号“所南”皆寓意也。所居萧然,坐卧不北向,矢不与元人交接。遇岁时伏腊必野哭,南向拜而返。扁其室曰“本穴世界”,以“本”之“十”置下文,则“大宋”也。精墨兰,自更祚后,为兰不画土根,无所凭借。或问其故,则云:“地为番人夺去,汝犹不知邪?”画作不妄与人,有邑宰绐以赋役取之,怒曰:“头可得,兰不可得!”赵孟頫\才名重当世,郑思肖恶其宗室而受元聘,遂与之绝。赵数往候之,终不得见,叹息而去。无何,货其所居,得钱则周人之急,田亦舍诸刹,惟余数亩为衣食资,仍谓佃客曰:“我死,则汝主之。”盖不以家为矣。自是无定迹,吴之名山、禅室、道宫,无不遍历。多寓城之万寿、觉报二刹。疾亟时,嘱其友曰:“思肖死矣,烦为书一牌,当云‘大宋不忠不孝郑思肖’。”语讫而绝,年七十八。

  《心史》之刊刻经过亦奇。时值满清觊觎中原,民族危亡迫在眉睫,书中内容引起杨廷枢(维斗)等苏州一大批士人之共鸣,竞相传抄,谋付剞劂而苦于无资,事为江南巡抚张国维(玉笥)所闻,立即捐出俸禄,并在百忙中写序付梓,于庚辰(1640)春刻成。略后,寓居南京的闽籍老诗人林古度(茂之)等重加校订,并请福建文坛祭酒曹学佺(能始)写序,于秋季刻成。一年中即有两种刊本,亦是奇事。不久,南明隆武乙酉(1645),福建又有方润(具蒙)等人的翻刻本。沧桑之际,上述杨廷枢、张国维、曹学佺诸公均壮烈殉国;林古度、方润等人则仿効郑思肖,以坚贞遗民终。《心史》又很快流传至日本,后来还有和刻本,此亦一奇也。

  而最奇者,当属刊行后遭遇之奇。自《心史》出版后,即受明清之际爱国人士热烈欢迎,在抗清斗争中起了巨大作用。但刻行后约四五十年,待有明遗老(包括顾炎武)凋零殆尽之际,始有人毫无举证又吞吞吐吐地诡称其为“伪书”,但当即遭人反诘。又过了约百年,在清廷蛮力强化思想专制之时,官方以“军机处”名义“奉上谕”将其列入“禁毁”书目;同时,御用“三通”“四库”馆臣始正式判其为伪,并编凑出几条站不住脚的“理由”。此后“伪书说”虽不时遭到学者反驳,但流行天下,惑人甚深,遗毒迄今,犹未消绝。甚至连当今一些大型工具书,如修订版《辞海》、修订版《中国大百科全书》等也称其“或疑为后人假托”。前几年,江苏一批古籍版本专家、出版史专家集体撰写出版的《江苏刻书》一书,居然不提《心史》,也是“伪书说”在作怪。

1 2 3 共3页

中 工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2008-2010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浏览本网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的分辨率调为1024*7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