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工网理论频道文史纵横-正文
闽南人的万能脚巾
林长华//www.workercn.cn2014-02-13来源:中工网—《湖南工人报》
分享到:更多

  

  2000多年前的秦朝,我国妇女喜欢在肩背上披一条长长的围巾,叫做“披帛”,如今这一服饰古风早已不见,而在闽南乡间,改革开放前依然吹拂着这一古老服饰的遗风。但它并非女士的专利品,而是农哥和打工族生活的“伴侣”。

  那时在闽南乡间,不时可见工地上的民工和田野间的农哥,或在腰间缠着,或在肩膀披着一条长长的薄纱巾,大多是格子纹,有红有蓝,或青或黑,长约1.8米,宽六七十厘米。闽南人习称这种布巾为“脚巾”或“水布”,它可以一物多用,把它扎在腰间可充腰带,抬重物时可用于垫肩,干活时可当毛巾擦汗,洗澡时则可当浴巾擦身。脚巾的长度和宽度比一个人的身高和体宽要长要宽,劳动之余铺在地上可当席子用。从前,人们进城或外出带点盘缠怕太惹眼,就把细软、钱钞等值钱东西包在脚巾里,围系在腰间,既安全又可靠,真是名副其实的“盘缠”!

  脚巾的作用远不止这些。笔者少时练过几招拳术,拳师曾介绍,习武之人必须要有一条脚巾围系腰间,倘遇歹徒动起武来,解下脚巾,往水里蘸湿,便可充当“软兵器”使唤。倘若敌不过对手,用湿巾往墙头一搭,可以迅捷顺势攀越墙头脱身。自古以来,会武术的人就把脚巾视如“腰间宝”。我表叔少时练过武功,他说他有一次上城镇,途遇强盗,在手无寸铁的情况下,解下腰间的脚巾抛向路旁水洼地蘸湿就与强盗对打起来。结果,那强盗竟被这几尺脚巾打得难以招架,鼠窜而逃。

  脚巾的由来有两个版本。一是历史传说:从前,闽南建筑用和做家具用的木头都要从深山老林砍伐后扛到江边,绞成木排,顺水往下漂流。放排工一天要上下水好几趟,身上的衣服干了又湿,湿了又干,为图方便,他们夏天索性赤身裸体。在江边挑水、洗衣服的妇女感到有伤风化,就上衙门告状。官府怪罪下来,放排工只好又照旧穿上衣服。有一位勤政为民的知县考虑到放排工的难处,便规定,绞排、放排时可以不穿衣服,但要用块布把敏感部位遮好,这块布后来就被称作“水布”或“脚巾”。

  另一版本:新中国成立前,闽南人出国谋生者甚多,脚巾是从东南亚华侨带进来的“纱笼”演变而成的,当时人们曾称其为“番浴布”“束腰布”“包袱布”等。闽南属亚热带多雨地区,夏天人们劳作之余常要下水洗澡,尤需一种可以随时用于洗澡、擦汗,又能很快晾干的布巾,这种薄而宽长的棉纱纺织的脚巾便成为理想的选择。

  在20世纪缺衣少穿的困难年代,脚巾是闽南人形影不离的生活伙伴。有一次,笔者家乡3个搬运工把物资扛上收件人的三楼后,忽然楼下发生火灾,浓烟滚滚,火舌舔上二楼,要从楼梯下来非死即残。危急之中,三个搬运工赶紧把三条脚巾卷成粗绳状,打结接好,放水缸浸湿,一头固定在三楼窗户,拽着脚巾下楼逃生。改革开放前,闽南大多数人家没有自来水,每年夏秋季节,人们都会去室外寻找有水的地方洗澡,洗过澡后,男人习惯用长长的脚巾围系在腰间,当裤子用。

  台胞有相当多是闽南人移民过去的,他们秉承祖家的传统习俗,对脚巾也情有独钟。老家闽南的台湾著名学者林再复在其所著《闽南人》一书中,记叙了脚巾与人们的密切关系:“沿海地区海风较强,居民没有戴帽习惯,多以青布(脚巾)裹头。……此外,(台湾)漳泉人畏风,恒以布缠首,台人亦缠首,多易以蓝黑皱纱,长丈余,环绕五六匝以为美观。”至于为何取名“脚巾”,是与过去人们常用来擦脚或者古代军队行军绑腿有关,还是什么,不得而知。至于名谓“水布”,前面已经将它与水的关系说得很清楚了。

中 工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2008-2010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浏览本网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的分辨率调为1024*7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