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工网理论频道文史纵横-正文
再造玉河
//www.workercn.cn2014-06-18来源:北京日报
分享到:更多

  

  《东华图志》中,将玉河庵称为“御河庵”,它“位于东城区县门东大街99号,庙内原有两尊大佛像和许多小佛像,并有两座香炉、两块匾及一口钟。”

  在玉河河道整治修复之前,玉河庵仅残存前、后两个大殿,前殿与南侧搭建的游戏厅联在一起,已难辨面貌。

  在考古挖掘中,专家们发现了一块石碑:《清重修玉河庵碑记》,额题“玉河庵碑”四个字,嘉庆十三年(1808年)九月立,碑阴额为“万古留名”。

  碑身已不在了,无法通过这块石碑推断出玉河庵的年代,但这块石碑清晰地证明:昔日的玉河庵,就在此处。

  在万宁桥附近的B区和C区,考古人员挖掘清理出了元明清三代的堤岸河码头遗址,以及两条排水道等遗迹,还出土了大量的明清瓷片、陶器、碑刻等遗物。

  有了这些河堤遗迹和瓷砖瓦片,玉河在明清两代逐渐变迁的过程,脉络就更加清晰了。

  《北京玉河2007年考古挖掘报告》中记述:

  明宣德七年,通惠河就被皇城北墙从东不压桥附近截开,东不压桥以南部分被圈入皇城内,玉河从此只供排水用。

  明正统三年(1438年),建成大通桥闸,由此通惠河正式分为玉河段和大通河段。

  玉河作为运河的功能虽说已经消失,但由于很多官署机构、达官贵族府邸缘河而建,再加上其仍具有供排水功能并作为通惠河水源之一,以后各代不时对玉河堤岸及桥梁进行维修,对河道进行疏浚。

  由此可见,明代玉河是皇城内重要供水支流,也是皇城内的一道风景,统治者还是非常重视对它的管理和治理的。

  清代虽然没有关于玉河维修的明确记载,但此次考古挖掘发现中,有一些堤岸是建于清代,并且兴建于明代废弃的河道内。

  正如侯仁之的观点所示,由于水源的逐渐萎缩,清代玉河在宽度上和堤岸质量上已大大不如明代了。

  这次挖掘在2007年前后结束,所获得的关于玉河的第一手资料,可以和文献记载相互印证并有所补充。

  玉河找到了,重建玉河河道的各种学术讨论和方案设计,却刚刚开始。

  京城的血脉

  因为玉河的改造涉及诸多文保问题,专家论证是必经的一步。

  早在2003年1月,东城区相关部门的同志就拜访了侯仁之。在北京大学侯老的家里,他们向侯仁之介绍了东城区政府拟实施的“玉河北段风貌修护工程”的设计构想,同时介绍了已经竣工的菖蒲河公园、皇城根遗址公园等历史风貌保护项目的基本情况。

  侯仁之听到要恢复玉河北段的历史风貌,兴奋地说:“这些历史水系恢复后,北京城的血脉就通了,北京就有了灵气。在北京城中,明清时期的特征比较多,后门桥水系是典型的元代特征,与南锣鼓巷风貌保护区配合在一起,会为北京古都增色。”

  此外,他们还登门拜访了著名建筑师张开济,对于玉河河岸上四合院的改造,张开济认为,四合院应当保留,但要认真研究使用功能。对于保留下来的四合院要很好地研究它的使用功能,最好不要再做住宅,可以搞成街坊俱乐部等公共活动场所。

  第二年的5月13日,东城区政府在东方国际文化交流中心组织召开“玉河及三眼井保护规划方案论证会”。朱自煊、王世仁、陈一峰、边兰春、董光器、孔庆普、段伟等知名专家和学者参加了论证会。

  专家们在听取了方案的汇报后,对再造玉河的方案基本赞同。

  从当时的会议记录来看,与会的专家认为,一是玉河风貌修复工程部分恢复了历史水系,有利于增加市中心河道排泄能力和改善城市中心水系的水质,增加了东城区的水域面积;二是它沟通了皇城根遗址公园和菖蒲河公园,将东皇城的轮廓勾勒出来,是对北京市皇城保护规划和中轴线景观规划的实现和补充,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和现实意义;三是考虑到了对原有历史风貌的保护,特别是保护了一些重要的历史遗存,恢复了古河道和三座古桥,保护了原有的胡同肌理、古寺庙及许多有价值的院落;四是采用有机更新的方式,保护了原有的规划格局并修复了建筑风貌。在建筑尺度、功能设计方面满足了现代人生活的需要;五是河道两旁的景观设计能够从单纯的园林观念中解放出来,站在城市的角度进行景观设计,美化了环境,为群众新增了一个休憩和户外活动场所;六是绿化景观设计朴素,大方,避免了人工造景的感觉;七是此项工程的实施有利于南锣鼓巷地区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有利于改善中心城区的环境和生态质量。

  同时,专家们提出了一些建议:规划地段不应孤立考虑,应和周边的环境联系起来;太窄的胡同可调整,落实市政管线的接入;对交通和停车问题要进一步深化设计;隐蔽工程可采用现代材料。

  除了对再造玉河这个庞大工程的基本肯定之外,专家们也各自提出了自己的观点。

  孔庆普提出来,一定要把握好四合院的风格和神韵,把四合院代表性的建筑影壁、照壁、门楼和砖雕设计建设好,让内行专家一看便知道这属于哪个朝代。

  另外,他认为要认真研究玉河穿过平安大街与东不压桥的问题,做到既要保证河流的延续性,又要突出桥梁的古朴和凝重感。

  国家文物局专家谢辰生反对拆得太多,应多保留一些有价值的建筑,比例根据实际情况来说。

  考古研究所的教授徐苹芳提出,景观的处理非常重要,必须和北京民居风貌相吻合。

  总体来说,他们的不同意见主要集中在三个点上:一、河道要如何修复,要进水,还是要种上植被;二、四合院的改造如何能保持历史风貌,哪些能拆,哪些要保留;三、景观设计上是复古,还是创新。

  在此时,玉河地区已经基本完成了搬迁工作。

  到底要把玉河恢复成什么样子,现在急需的是一份能满足各方面要求的设计方案。

  此时,一个70后建筑设计师的方案脱颖而出。

  难搞的玉河水道

  在上海的美国波士顿国际设计集团总部,记者见到了这位年轻的设计师。

  他叫朱儁夫,毕业于清华大学建筑系,美国留学归来。他是波士顿国际设计集团的总裁和首席设计师。

  朱儁夫并不是第一次接触旧城改造的项目,在宁波等地,他曾经做过类似项目。

  面对玉河这个案子,他和他的副手陈丹等几位设计师一起,几乎踏遍了玉河附近的各条胡同,搜集了关于玉河水系各个时期的历史资料,他们的方案,最终得到了专家讨论会的认可。

  朱儁夫说,设计的起点,还是河道。

  “这不是简单的四合院修缮,在我们和专家讨论的第一轮,大家就达成了共识,要把河道恢复好,然后作为整体文物保护下来。”

  恢复河道遇到的第一个问题,就是恢复什么时代的河道。

  玉河的河道修建于元代,在明、清两代都有多次修葺,河面的宽度在每个时期都不一样。到底是恢复到哪个年代的玉河,这是个棘手的问题。

  朱儁夫说,当时他们能搜集到的关于玉河的元代资料很少,按照书上描写的,初建成时的玉河宽30多米,“那就成了很宽阔的一条河了,如果按照那时的河面宽度设计现在的河道,河堤两岸的房子就都没有了,这肯定不行。”

  康熙和乾隆时候的北京城区图上显示,清朝中期的玉河河道是在15米左右, 于是大家一致认为,如果恢复到乾隆年间的玉河河道的宽度,可行性比较强。

  “清朝绘制的北京地图中,玉河河岸的高低、宽窄都标示得很明晰,也比较容易考证那时河岸建筑的产权归属,而且15米的河道不会影响到两边的四合院,基于这两个原因,我们最终选择恢复乾隆年间的玉河河道。”朱儁夫说。

  宽度确定了以后,工程队很快地对当时已经完成了考古挖掘的玉河河道遗址进行了清理。

  让朱儁夫和陈丹他们纠结的另一件事,是如何处理河道,也就是之前专家提出的:到底是进水,还是不进水。如果进水,进哪里的水;如果不进水,要把河道做成什么样子?

  陈丹回忆,他们当时做了很多方案,有把河道种上麦子做成麦浪的,也有植上草坪的。

  “作为设计师,我们最希望的还是恢复玉河的水系,所以我们也做了几个进水的方案。但是因为进水的成本代价非常高,当时也觉得有点渺茫。”陈丹说。

  最终,经过多轮的讨论,大家决定,还是让玉河进水。

  虽然与什刹海紧紧相连,但是玉河并没有从什刹海引水进来,而是用的自来水。

  “什刹海的水本来就不多,不能长期引水给玉河,所以我们最终还是决定用自来水引入玉河,再通过过滤来保持水质的清洁。”

  没想到,第一次把水灌进玉河以后,或许是因为水底的土壤问题,水很快就渗漏光了。朱儁夫他们又赶紧修改了方案,在河底铺砖做防水。

  第二次进水成功后,玉河终于“活”了。

  河道的恢复是第一步。根据考古的成果,玉河庵、东不压桥的修缮计划也在设计方案之中。

  东不压桥的桥面早已不复存在,而玉河庵几乎只剩下斑驳的墙面和几根柱子。

  “玉河庵我们基本是按照历史中的记载恢复的,做成了玉河博物馆。”修缮后的玉河庵,小院里全铺上了细木条,房间里展出了体现玉河历史沿革的图片和文字。

  复建后东不压桥在玉河庵的西侧,连接玉河两岸,也是水道南边的尽头。

  “玉河最南边没有通水,因为挖出了大量珍贵的河道遗迹,出现了文物叠加,有明代的水兽,也有元代的河道,进水怕破坏文物,所以我们就把遗迹直接呈现在大家面前了,从平安大街上就可以看到。”朱儁夫说。

  河道进水、玉河庵、东不压桥修复这一系列工程完成时,已到了2009年。此时的玉河河岸,还没有完成四合院改造和景观规划,只是青砖铺地,河岸上种了一些树。

  虽然水道恢复了,仍看不出当年“小秦淮”的影子。

  玉河的“装修”结束了,下一步是“装饰”。

  再造“水穿街巷”

  当初之所以把玉河恢复到清朝中期的样子,除了河道资料相对完整外,两边四合院的产权归属情况比较清晰,也是选择恢复到这个时期的原因之一。

  此时,从清朝开始到民国、新中国成立后等各个时期的城市地图,就派上了用场。

  “这里面有很多让人兴奋的发现,比如,河岸边上曾有一个清朝时候的太医院,但是它被包在好多小房子里头,现在很难看到。又比如,河东侧有一个比较完整的四合院,据詹天佑的后人说,詹天佑曾在此居住。”朱儁夫说。

  除了寻找历史中的玉河,实地勘察也十分重要。在玉河这片地还未拆迁的时候,几个年轻的设计师在玉河旁边的胡同里转悠,却看不到一个清晰完整的四合院,眼见全是私搭乱建的小房。

  河道修缮以前,从帽儿胡同过来有一些平房,当时还有单位的宿舍,把河道全部都侵占满了。周围的四合院也残破不堪,很多都已经严重损坏。

  分析了所有的搬迁前的建筑质量、高度后,朱儁夫他们几个人对玉河的河堤和两岸建筑进行了景观的规划设计。

  “我们根据历史资料和实地勘察,把玉河两岸的民房,整理成了产权相对比较清晰的几个院子,我们还是希望用原来的胡同肌理作为四合院改造的依据。”

  朱儁夫说,玉河属于漕运的一部分,这里更多的是市井文化。不会出现像什刹海边上的那些达官贵人住的很棒的四合院,多是老百姓的房子。

  他们非常希望能给玉河找到更多的“文化积淀”。

  “原来王府井在建东安广场的时候,曾经拆掉了两个‘贝子府’,我们当时想把这两个‘贝子府’复建到玉河西面,因为那里有两个规制比较清楚的院子。”

  现在,院子已经做好了,名字还没有定,是不是会成为“贝子府”,朱儁夫说,仍无定数。

  这条河就800米长,两岸的历史积淀其实很有限,所有的故事加在一起,也不及河道恢复重要。

  除了寻找故事外,道路的规划也至关重要。为了恢复“水穿街巷”的景色,机动车是不能进入这片区域的。

  河岸两侧都是石板铺的步行道,朱儁夫他们开发了一些四合院的地下空间,做成了南北两个公共停车场,大概能容纳150辆车左右。

  除此之外,玉河两岸还盖了变电所、垃圾房、公共厕所等一系列现代公共设施。

  在改造四合院的民房时,设计师们曾经提出过一些更大胆的方案,比如在四合院里修池塘、在房子的外立面上增加一些砖雕、用灯光把河道两边做成“京华烟云”的样子。最终,经过专家的论证,还是选择了更朴素更复古的四合院改造方案。

  在房间内部,为了能够适应现代居住要求,设计师们也做了很多新的尝试。

  “比如保温墙的问题,老房子保温靠墙厚,两面墙中间放一些碎砖头。我们改造的时候,除了要加入厕所和厨房以外,还要考虑保温和节能的问题。老房子不能使用普通居民楼的保温方式,我们为此还发明了‘夹心墙’的做法, 把保温墙做在中间。”陈丹说。

  2013年,玉河北段的改造已经全面完成,玉河南段也正在设计施工中。等到南段的玉河河道恢复了以后,这条河将穿城而过,从什刹海一直贯穿到菖蒲河公园。

  和玉河一样,菖蒲河也是“由暗转明”。

  菖蒲河位于天安门金水河的下游。天安门前的金水河源于西山玉泉山,流经高梁河、积水潭、中南海、过金水桥,进入菖蒲河。

  菖蒲河一度被改成了暗沟,2002年东城区斥资全部搬迁河道两侧居民,拆平后挖出菖蒲河故道,恢复了水面。

  虽然玉河和菖蒲河已经打开了,但是大部分北京城曾经的水面,都已不复存在或者成为暗沟,难以重见天日。

  从乾隆《京城全图》上看,200多年前太平湖的湖水面积相当于一个宣武公园,现在大部分变成了住家。昔日积水潭是个码头,曾货船聚集,现在的积水潭显然无法再承载这样的功能,可以想见其水面缩小的规模。

  北京原来内外城都有护城河,这些护城河在历史上除了防卫的作用外,就是排洪的功能。如今,北京内城的护城河包括宣武门、西直门、复兴门、阜成门等位置的西护城河和东护城河,基本上都变成了暗沟。

  在现在北京火车站的位置,有一条河叫“泡子河”,在元代是一条重要的河流,后来被填平修了北京火车站。

  西城区的赵登禹路,下面也曾经是一条河。那里原来叫北沟沿,后改名白塔寺东街,元代曾是大都金水河的故道。

  像这样重要的河道遗址,在孔庆普看来,想要恢复是非常困难的,“毕竟很多地方都已经成了马路,大部分还是主干道。”

  其实,很多古河道的消失,并非完全是人为所致。水源的枯竭,历代城市的变迁,诸多原因造成了它们最终退出历史舞台。

  即便是已经“由暗转明”的玉河,想要一直保持“水穿街巷”的美丽景色,也同样面临许多挑战。

  “我们最不希望的,就是玉河两岸的房子变成私产,在这个位置卖房子是最容易收回成本的,所有者把两边一封,河道也许也会维护得很好,但是成了私人花园,和公众隔绝了。那么费这么大劲打开的河面,就没有意义了。”朱儁夫说。

  他觉得,玉河这段刚刚恢复的河道,必须具有公众使用功能,才能永久地留存下去。

  “历史街区的保护不能回避经济问题,玉河两岸有持续增长的价值,才有持续存活的可能性。玉河经营产生的收入,可以拿出相当一块来放到河道的维护上来,以河养河。”

  无论如何,这条700多岁的玉河重新回到了人们的视野当中,向大家展示了曾经辉煌一时的京杭大运河在北京城内的一段重要水路。

  清朝诗人李静山曾为玉河的水巷夜景赋诗:“十里藕花香不断,晚风吹过步粮桥。”

  此景,如今再现在玉河荡漾的碧波之间。

1 2 3 共3页

中 工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2008-2010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浏览本网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的分辨率调为1024*7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