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 更多 |
叶介甫
很多人都知道红军长征过彝区时刘伯承与小叶丹歃血结盟的故事,但是,为这次结盟牵线搭桥的人是谁?也许大家并不知道,这个牵线人不是别人,就是共和国最年轻的开国上将——肖华。
肖华,人称“娃娃司令”,17岁担任少共国际师政治委员。1955年被授予上将军衔时,他还不足40岁,是我军最年轻的高级将领之一。在20多年的戎马生涯中,他不仅在军事指挥、军队政治工作上表现出超群才华,而且在中共统战工作的史册上,也留下精彩而又辉煌的篇章,成为他生命之旅中颇具风采的一页。
1935年春天,中央红军在四渡赤水和巧渡金沙江之后,以风驰电掣之势继续北上,一路攻占了西昌、越西、冕宁。而当时,尾追红军的国民党军已进至金沙江一线,前头截击的国民党军正向大渡河急进。红军如果不能迅速抢占大渡河,势必被迫向西转入更为艰苦困难的川康交界地区。因此,红军必须克服一切困难,迅速抢渡天险大渡河。
为执行这一艰巨的任务,红一师第一团和军团工兵连为先遣队,由刘伯承司令员、聂荣臻政委率领,任务是迅速抢占大渡河边的安顺场渡口,以便掩护中央红军主力渡河。此时任红一军团政治部组织部长、年仅19岁的肖华奉军团首长的命令,带一个工作团,随先遣部队进行部队政治工作和沿途的群众工作。肖华任工作团团长。
从冕宁到大渡河,要经过大凉山彝族区。由于彝族群众长期遭受军阀压迫,经济文化落后,生活极其贫困,加之历史上造成的民族隔阂,他们对汉族不信任,更不准汉人“官兵”进入他们的地区。如今红军要从这里过路,困难是可想而知的。因此,正确地执行党的民族政策,争取彝族人民的支持,就成为红军继续北进的关键所在。工作团调查了彝民的风俗习惯,对部队进行了党的民族政策的教育,又请到了一位“通司”(翻译),准备和彝族的首领谈判。
5月22日,先遣队从大桥镇出发,进入彝族地区之后,便遇到成群结队的彝民的拦阻和袭扰。他们有的手持土枪、弓弩,出没于山林草莽之中,聚众示威,摇旗呐喊;有的拿着大刀、长矛、棍棒,拦住道路,不许通行;有的竟然扒掉红军身上的衣服,抢走装备。在这种情况下,先遣队停止前进。彝民们密密麻麻地围了上来。肖华指导着通司大声地向彝民们宣传我党的民族政策,说明红军同国民党军队不同,不是来抢劫和杀害彝民的,只是借道北上,并不在此住宿。可是彝民们仍然摆手挥刀,高声喊着“不许走!”正在混乱之际,突然,前面山谷入口处扬起一阵烟尘,几匹骡马直驰而来。为首的一匹黑骡子上是一个身披麻布,脸色微褐,年龄在50开外的彝人。他的到来,使喧闹的人群稍微安静了一些。通司认出这人就是此地彝民首领小叶丹的四叔。
肖华看解决问题的时机已到,便让通司找小叶丹的四叔前来答话。当小叶丹四叔得知红军部队的首长要与他谈话时,他欣然同意,并随即下马,挥退了集聚的人群。肖华等对他表明了红军是替受压迫的人打天下的,此来决不打扰彝族同胞。根据彝族人十分重“义气”的特点,又告诉他,红军刘司令亲率大批人马北征,路过此地,愿与彝民首领结为兄弟。
听了肖华等人的解释,小叶丹的四叔还是半信半疑。可是,当他环顾四周,看到红军纪律严明,不像国民党“官兵”那样欺压百姓,抢掠烧杀的时候,疑虑顿消。特别是听说刘司令愿与彝民首领结为兄弟,更加高兴,对肖华等的提议欣然答应下来。为了表示信用,肖华把一支手枪和几支步枪赠送给他,他也把自己的坐骑——那匹黑骡子送给了肖华。
谈判就这样顺利成功了,肖华非常高兴。他让工作团的其他领导陪同客人,自己扬鞭策马,直奔刘、聂首长。刘伯承、聂荣臻此时正在为继续前进可能引起冲突而苦思良策。获悉谈判如此顺利迅速,大家都喜出望外。按照彝族的习俗,刘伯承即与彝族首领小叶丹在海子边歃血盟誓,结为兄弟,并赠送武器、弹药,帮助他们建立自己的武装,从而化干戈为玉帛,使红军安全地通过了彝民地区,为顺利北上争取到了宝贵的时间。
当晚,刘伯承邀请小叶丹等同返大桥镇营地,给予热情款待,并代表红军授予小叶丹一面书写着“中国彝民红军沽鸡支队”的队旗,正式成立了中国红军彝民支队。从此之后,这支武装一直在彝族地区活动,坚持反对国民党统治的斗争。肖华作为这次歃血结盟的年轻使者,也同刘伯承的英名一起,深深镌刻在彝族人民的心碑上。